畢巖 賀國 范小鐵 沈喜玉
臨床將膝關節骨關節炎也稱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多在老年人群中發病,病變速度慢,主要表現為關節腫脹、關節畸形、關節活動功能障礙、關節局部疼痛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身心健康、運動能力。近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此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為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和運動能力,確保治療療效相當重要。以往多使用關節鏡手術,但此方式治療療效易受病變程度、體重、下肢力線等影響。近年不少學者倡導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且已有報道證實[1]。現納入130 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分組論述此點,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4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30 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5 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接受X 線片檢查顯示膝關節功能退化,關節間隙存在狹窄,再綜合患者關節疼痛、腫脹等癥狀得到確診;②患者均簽字同意此次診治方式;③病歷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②存在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者;④存在其他膝關節疾病者。對照組:病程3~12 年,平均病程(6.3±2.0)年;年齡54~78 歲,平均年齡(65.3±1.1)歲;女32 例,男33 例。觀察組:病程3.1~12.0 年,平均病程(6.5±2.1)年;年齡55~79 歲,平均年齡(65.8±1.2)歲;女34 例,男31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關節鏡手術治療,腰硬聯合麻醉,平臥,止血帶扎在股骨近端部位,患側膝關節前內外側部位做切口,鏡下檢查髕上囊、股骨外髁室、髁間室、股骨內側髁室等,依據其病變程度和術前癥狀制定手術方案,如軟骨平整術、骨贅磨削術、半月板修整等,用生理鹽水沖洗關節腔,縫合切口,常規包扎。
觀察組接受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硬膜外麻醉,仰臥,止血帶扎在股骨近端部位,膝正中位置做切口,從髕骨內側至膝關節,清理滑膜、髕下脂肪墊、髕上囊等,切除十字交叉韌帶,對存在痙攣的軟組織做松解處理,清除股骨遠端骨贅組織和脛骨近端骨贅組織。用髓外、髓內定位法截骨脛骨和股骨,調試確保下肢力線穩定,附近軟組織、屈伸、內外翻穩定和正常,保持髕骨正常軌跡。按照髕骨病變狀況確定髕骨置換必要,若無需置換,則清理髕骨附近骨贅,沖洗骨質碎片,安裝合適的人工關節假體,選擇固定骨水泥。術后做止血干預,保護血管和神經,復位檢查膝關節屈曲功能,術后置入引流管,縫合關閉切口和關節囊。術后做抗感染干預,并適當鍛煉膝關節。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可正常步行,靜息、運動狀態下無疼痛,關節附近無腫脹、壓痛,正常下蹲,關節活動度>130°;有效:可正常步行,運動時存在輕微疼痛,關節附近無腫脹,但有輕微壓痛,關節活動度>100°;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的HSS 評分,包含穩定性(10 分)、關節肌力(10 分)、屈曲畸形(10 分)、關節活動度(20 分)、功能(20 分)、疼痛(30 分),評分越高則表明功能越良好。比較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的HSS 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穩定性、關節肌力、屈曲畸形、關節活動度、功能、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觀察組患者穩定性、關節肌力、屈曲畸形、關節活動度、功能、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的H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1 周的HSS 評分比較(,分)

續表2
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病理基礎為膝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病變[2],造成膝關節滑膜、軟骨部位釋放大量炎性因子,軟骨細胞大量釋放出溶解酶,降解Ⅱ型膠原蛋白、蛋白聚酶。發病后,會降低關節活動度,發生畸形和疼痛癥狀,若病變嚴重,患者會喪失關節功能,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臨床在治療時多采用關節鏡手術,清除關節內壞死組織和炎性介質,緩解局部炎癥,保持結構穩定,讓關節恢復平衡,延緩關節退行性病變,進而改善關節功能[3-5]。此方式具備操作簡單、創傷性小、安全性高等優勢,但不適用于晚期病變,手術效果會因術后康復鍛煉、關節損傷狀況、患者體重、下肢力線等因素干擾,手術清除效果不理想。為此,已有學者倡導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6]。
人體最大的關節為膝關節,可將其分兩個部分,即髕骨關節和股脛關節,股脛關節依靠關節囊、韌帶、肌腱等附件相連,任一組織發生異常則可能導致關節不穩定,且給予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手術均會失敗[7]。所以,熟悉膝關節的正常運動規律和解剖狀況,是全膝關節置換術的基礎之一[8]。膝關節屬于滑膜關節,關節中的十字韌帶和半月板在維護膝關節內外旋轉活動和穩定方面作用非常大,所以,關節運動方式不僅包括簡單方向活動,如屈伸、復雜運動等,還包括滾動、滑動等。半月板則包含外側半月板和內側半月板,其作用在于降低關節軟骨間的摩擦力和緩沖壓力等,此外,半月板還與脛骨關節表相連,相當于一個擋板,避免膝關節屈伸中,滑膜、關節囊兩者出現撞擊[9]。內外側副韌帶和十字韌帶有穩定關節的效果,避免運動過程中關節內外側或前后擺動。膝關節矢狀面伸屈時,旋轉中心會根據運動弧度出現變化,連續標出動態運動軌跡則會出現一個與“J”類似的軌跡,而非橢圓形或圓形軌跡[10]。至于接受置換手術治療后的人工關節,其生物力學運動是否滿足人體正常運動,此點仍值的討論。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有關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效果,李力等[11]學者已在報告中證實了此點。本研究通過分組論述130 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 周,觀察組患者穩定性、關節肌力、屈曲畸形、關節活動度、功能、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可消除因膝關節外翻導致的關節疼痛,置入假體后,可讓關節恢復正常活動,膝關節內外翻等癥狀得到糾正,并確保其病變關節面與人工假體契合度良好,提升置入假體關節的穩定性,避免假體過硬損傷關節面,特別是晚期患者,可更良好的控制病情,進而讓患者膝關節恢復正常[5,12]。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屬于精細度非常高的手術,往往骨科醫生對此點有所忽略,認為術中截骨量所存在偏差可用填充骨水泥的方式進行彌補,存在盲目追求手術速度的問題,則會造成軟組織失衡、假體放置不穩、術中粗略截骨等狀況,導致膝關節置換術假體生存率低、截骨粗略、翻修時間提前等狀況[13]。因此,怎樣確保術中截骨精確也為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關鍵因素。此后若樣本例數、隨訪時間等條件滿足的狀況下,可將此點作為重點討論內容,以便為后續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提供一定依據。此外,為確保治療療效,術后康復鍛煉也為關鍵環節之一,術后麻醉恢復后進行康復鍛煉,可緩解因止血帶而導致的下肢水腫,被動或主動鍛煉肌肉收縮功能,采用靜脈瓣膜回吸,讓靜脈回流得到促進,避免發生下肢靜脈血栓。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采用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可顯著改善其膝關節功能,療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