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壯壯 謝玲玲
糖尿病作為慢性代謝性疾病,在我國有著龐大的患病人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近些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糖尿病患病率提高到了10.9%左右,其中>90%的患者為2 型糖尿病[1]。由于老年患者本身身體機能、器官功能減退,加之持續較高的血糖水平,會進一步損害機體組織及器官,造成免疫系統功能紊亂,誘發組織慢性病變等并發癥[2]。此外,高糖狀態為病原菌生長提供了良好環境,增加了患者感染發生率及死亡風險。因此,在臨床中積極控制血糖的同時,還要有效調節免疫功能。褪黑素是有著改善睡眠、調節免疫力、抗衰老等功效的吲哚雜環類激素[3]。但是醫學界對2 型糖尿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甚少,本院為了給臨床推廣提供理論依據,就此展開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運用系統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8 例。本次研究符合倫理學要求,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患者年齡62~83 歲,平均年齡(75.03±4.46)歲;女18 例、男20 例;患病時長5~26 年,平均患病時長(14.29±4.18)年。試驗組患者年齡64~82歲,平均年齡(74.97±4.53)歲;女17例、男21 例;患病時長4~27 年,平均患病時長(14.35±4.46)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餐后2 h 血糖(2 h PG)≥11.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年滿60 周歲;意識清醒,能正常溝通交流;此次研究經過患者和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糖尿病合并癥者;合并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等腎臟疾病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1 個月內有免疫抑制劑使用史者;心臟、肝臟等器官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對照組:口服格列美脲片治療,劑量4 mg/次,1 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再服用褪黑素膠囊治療,褪黑素膠囊劑量500 mg/次,1 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用藥觀察6 個月,期間做好飲食調節、堅持運動鍛煉。
1.4 觀察指標 ①分別在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采集兩組患者外周血10 ml,和同比例生理鹽水混合,洗滌2 次后獲得淋巴細胞,進行T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觀察細胞CD3+CD4+、CD3+CD8+、CD4+CD154+。②在治療前、治療6 個月后,采集3 ml 外周血進行離心處理,檢測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包括TNF-α、IL-6、IL-1β。③記錄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包括口腔潰瘍、牙周炎、皮膚感染、泌尿系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發熱。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比例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D3+CD4+、CD3+CD8+、CD4+CD154+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CD3+CD4+、CD3+CD8+、CD4+CD154+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TNF-α、IL-6、IL-1β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TNF-α、IL-6、IL-1β 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試驗組TNF-α、IL-6、IL-1β 分別為(341.81±36.76)、(26.41±1.74)、(23.17±2.63)ng/L,低于對照組的(359.16±37.45)、(29.35±1.26)、(26.31±2.46)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比例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 淋巴細胞亞群表達比例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ng/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比較(,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感染總發生率為50.00%,低于對照組的86.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試驗組口腔潰瘍、牙周炎、上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發熱、皮膚感染、泌尿系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感染發生率比較[n(%)]
2 型糖尿病有著較為復雜的致病因素,包括環境、遺傳等,發病機制是胰島β 細胞功能減退、胰島素抵抗。相關研究發現晝夜節律紊亂與該病的發病機制有著一定的相關性[4]。而褪黑素屬于神經內分泌激素,主要產生于人體松果體,具有調節晝夜節律的作用[5]。此外,褪黑素還是強效抗氧化劑,能將細胞中的氧自由基徹底清除,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6];同時通過干擾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核因子-KB 表達,提升神經細胞神經毒性抵制能力,保護神經組織[7]。用于2 型糖尿病治療中,能延緩視網膜病變、心肌細胞病變、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等并發癥產生[8]。
本次研究中,試驗組在口服常規降糖藥的同時應用褪黑素,而對照組未用褪黑素,經過6 個月治療,試驗組CD3+CD4+、CD3+CD8+、CD4+CD154+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TNF-α、IL-6、IL-1β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感染總發生率為50.00%,低于對照組的86.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褪黑素對2 型糖尿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具有顯著的改善作用,能增強老年患者身體免疫力,減少全身性感染。這是因為,機體正常免疫功能維持中,細胞毒性細胞CD8+、輔助性T 細胞CD3+、CD4+是主要的細胞群體,能參與細胞免疫、協助抗體產生、調節免疫答應,并將受病原菌感染的細胞清除掉[9]。另外,在免疫反應中,TNF-α、IL-6、IL-1β 均是主要介質,其中 TNF-α 能加速免疫細胞分化和增殖,還能增強中性粒細胞的吞噬能力;IL-6能降低糖尿病患者T 淋巴細胞數量,提高中性粒細胞數量;IL-1β 能增強巨噬細胞或單核細胞抗原功能。經過褪黑素治療,可直接作用到外周血T 細胞,通過活化CD3+、CD4+,提高活化T 淋巴細胞和Th1 細胞百分比,增強免疫反應,提升病原菌清除能力,降低血清中TNF-α、IL-6、IL-1β 含量,改善慢性炎癥反應,進而減少機體感染率[10]。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應用褪黑素能明顯提高細胞免疫功能,有效控制炎性細胞因子水平,降低感染發生率,有著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