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欣欣,賈慶超,郭楠楠
(鄭州科技學院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64)
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直在加速進行,促使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不斷萌生和快速發展,全球經濟呈現出全新發展格局和變化。工程制造領域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而工程教育質量則是影響工程制造產業發展的核心因素,新的經濟發展形勢迫切需要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支撐,中國高校工程教育面臨必須變、加速變的緊迫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部自2017年開始先后發布了關于高校教育“新工科”改革的若干個重要指導性文件,并在全國范圍內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實踐。這其中,針對地方本科高校明確提出了“新工科”建設方向:把握行業人才需求方向,充分利用地方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凝練辦學特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培養具有較強行業背景知識、工程實踐能力、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對產教融合的方向,則明確提出應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工科教育必須快速反應并主動應對新形勢變化,向可持續競爭力的服務型教育發展,才能真正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1]。
應用人才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食品工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已成為我國支柱型產業。在未來,食品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將成為我國民族食品產業、歐美發達國家食品產業及跨國食品公司搶占的戰略制高點。然而我國食品產業在食品智能制造技術、食品研發及配料應用技術、食品安全與營養檢測評價技術、食品保鮮及物流管理應用技術等領域還相對缺乏創新性成果,轉化應用程度則更低,這些具有跨學科特點的新技術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晉級為食品產業強國的最大障礙[2],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大量跨學科高水平技術人才,其中從事基層技術轉化應用的人才數量缺口更大。
為貫徹食品安全“四個最嚴”,各級各類政府近幾年都加大了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監督管理、風險評價和防控力度。2016年10月,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標志著我國全面啟動了惠及全社會的健康中國行動。這些政府主導的大政策、大行動,在我國經濟、文化、文明水平全面提升的背景下推行,也促使我國食品產業鏈得以快速延伸和拓展,第三方檢驗測試、認證咨詢、營養健康管理、知識產權服務、食品技術咨詢服務等各類機構在國內迅速出現、發展和變化。它們從產業類別上看可以劃分到科技服務業,但從技術來源和服務對象上看,又與食品產業緊密關聯,是典型的具有產業融合特點的新型產業[3]。從企業經營內容、方式和崗位設置上看,與傳統工業企業或服務業存在較大差異,是知識技術集約性很高,以科技創新、服務創新和管理創新為動力源的產業,對從業人員行業適應性、創新創業素養、知識技術轉化應用能力、綜合服務意識和品行人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盡管食品工業屬于傳統制造業,但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全球的推廣和應用,食品與餐飲、物流、貿易等不同產業間的組合,企業內部價值鏈和外部產業鏈環節的分化、融合,以及食品產業不同行業間的跨界整合在食品領域催生了很多新業態,例如基于數字化的線上辦公、食品產業平臺化發展、共享生產資料、共享生產、互聯網營銷等[4]。信息技術還給食品傳統產業的管理模式帶來了新的變化,例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以更快速、科學、全面地收集、分析、整理消費者食品需求及消費信息,用于指導新產品開發和銷售;運用互聯網、物聯網等工業信息化技術可以讓采購、生產、質量管理、倉儲管理、運輸配送、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數據要素流通更加協同、順暢,也讓食品生產廠家、經銷商、倉儲、零售商和消費者等各主體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下,很多食品大中型企業新增了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新型管理崗位和技術應用崗位,迫切需求具有良好互聯網思維,既熟悉食品學科基礎知識和工程技術,又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交互管理工具的復合型應用人才[5]。
“敏捷性”一詞進入研究領域,最早源于“敏捷制造技術”。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公開發布的《21世紀制造企業發展戰略報告》中首度提出“敏捷制造”概念(Agile Manufacturing),提倡企業應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虛擬企業動態聯盟,系統性集成先進柔性制造技術和高素質從業人員,提高制造業響應客戶需求并及時交付新產品的敏捷性,以更好應對技術變革、個性化需要和市場激烈競爭的形勢[5]。敏捷制造最大的特點是快速性和靈活性,能迅速捕獲市場需求信息并科學分析取舍,能快速整合各類資源并形成新的組織系統,改進生產過程。敏捷制造系統及其理念隨后在全球得以推廣,并逐漸從工程制造領域向其他領域延伸,敏捷制造系統推行的人力、技術、組織建設等先進管理理念也得以持續拓展和完善。“敏捷性”的含義從最初的單一追求制造技術上的“質量競爭第一”轉向“市場響應速度第一”,引申到泛指組織能夠及時察覺機遇并有效響應服務對象的需求,以獲取和保持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及其行為[6]。
高校是培養高水平工程技術人員的搖籃和主要陣地,也是孕育和創新先進工程技術的重要基地,高校和制造業二者的雙生關系把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推向了不得不改的位置。所謂新工科的“新”包含3個方面:新興、新型、新生[7],科技進步是新工科建設和工程教育創新的邏輯原點[8],把中國建設成為工程教育強國則是行動終點。
新工科建設是新工科理念的實現過程,是為了培養能夠滿足產業需求,引領未來發展的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而開展的系統性建設過程。“敏捷性”延伸到教育領域的新工科建設中,可以釋義為:組織建設者及時察覺機遇并有效響應相關制造產業(服務對象)的需求,以獲取核心競爭力和保持人才培養質量的理念及其行為。參考SULL、胡文龍[9-10]研究成果,結合教育組織特點,以專業為基本分析單元,敏捷性有3個維度,分別為專業設置敏捷性、教育資源整合敏捷性和教學運行敏捷性。對高校而言,敏捷性反映的不僅是組織被動適應動態環境的能力,更強調組織快速主動把握社會需求機會的能力、迅速開展教學資源整合、高效實施教學的能力,敏捷性是隱含在新工科建設舉措之中的重要內驅力[10]。
食品領域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在新時代背景下呈現出技術融合、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和快速迭代等特征,對地方高校而言,受辦學資源及辦學能力不足等影響,想在食品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創新創造領域起到引領作用是很難的,但在融合和應用層面則容易做出特色。科學技術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更能對社會發展和進步起到作用,地方高校如果能依托區域食品產業特色,準確定位,集中資源致力于食品技術融合、轉化和應用,不僅能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領域做出特色,更能帶動專業建設形成特色,提升新工科人才培養水平,提高辦學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在根據產業需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向過程中,快速、靈活是關鍵。地方高校除通過申報設置新專業來調整或擴充人才培養方向外,更為靈活迅捷的方式是依托區域特色及龍頭食品產業、企業,設置特色專業方向或新工科特色教學班,提高專業設置敏捷性,快速應對行業人才需求變化。
在特色專業方向設置上,國內高校起步較早,包括重點院校在內的很多本科高校都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實踐,取得了很多實質性成效,但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在開設新專業方向時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貪多貪大;一定要對招生、就業謹慎評估,不要設置過窄或不接“地氣”的專業方向,否則不僅會造成教學資源緊張,后續教學運行不暢,還會直接影響招生、就業質量,陷入“雞肋”境地。開設新工科特色教學班與增設特色專業方向相比較,更具靈活性、快速性。既可以跨行業、跨學科組建,也可以與企業、行業協會或研究機構合作建立,靈活性很高;在運行時,一般是在高年級各專業中進行,教學計劃只做局部調整,執行周期短,資源整合難度小,更具快速性。
鄭州科技學院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該校2017年上半年正式啟動了“新工科”建設工作,圍繞區域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制造產業,以“學科交融、專業交叉、校企結合”為理念,組建了多個不同產業方向的“新工科”試驗班,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本校專業特色和區域食品行業新變化、新需求,提出食品專業新工科建設應當更注重實踐應用的相關性和跨界融合,致力于培養“食品生產及技術服務現場人才”的新工科人才培養定位。基于此,該學院依托乳品制造業,其既是新興產業,又是第三方檢測產業和區域龍頭產業,分別與河南本土最大食品及農產品第三方檢測機構河南安必諾檢測技術有限公司、乳品行業龍頭企業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面向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高年級學生,先后聯合組建了“安必諾檢測新型卓越工程師班”(簡稱“安必諾新卓班”)和“光明乳業新型卓越工程師班”(簡稱“光明新卓班”),面向行業培養乳品工程方向和第三方檢測及服務方向應用型本科人才。該院迄今為止已經建成兩個特色方向7個專班,共培養出256名學員,這些學員在本企業留存率平均達到52%,在本行業留存率平均達到89%,為當地新型產業及龍頭食品制造業及時提供了急需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教育資源在《教育大辭典》中也稱“教育經濟條件”,是教育過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11]。許麗英[12]把教育資源的內涵外延擴展,認為可以細分為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時空資源、信息資源、文化資源、權力資源、制度資源、政策資源和關系資源等。教育資源是實施教育教學的基本保障,是開展“新工科”建設的基礎條件。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數辦學時間不長,在教育資源積累方面跟全國性高校,特別是重點院校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給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帶來了一系列障礙。
“共生”一詞最早產生于生物學,原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延伸至社會學等學科后可以引申為“不同種屬基于某種特定的聯結而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關系并實現系統均衡發展”[13]。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設的核心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參與主體呈現多元性。目前在我國居于辦學主導位置的是學校,高校如果能夠充分整合利用來自企業、行業、政府等的資源,校內不足校外補,主動構建一條高校-企業-行業-政府共生教育生態鏈,不僅會在人力、物力、財力、時空、信息和政策資源等方面獲得更有力支持,而且會創建出更加包容的社會環境、更具特色的品牌效應,以及更緊密互惠的合作關系。基于資源的有限性和時效性,地方高校要想搶占先機,取得主動權,必須更快速、更高效地將校內、校外資源要素科學整合和緊密協同起來。而企事業單位、政府、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行為,從戰略的、發展的眼光來看,是在參與建立互惠共生的戰略協同機制,發揮社會資本集聚效應,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會獲益。進入共生教育生態鏈的成員,當有一方進行創新和進步時會讓系統其他成員共同進步,而當整個系統在發展中遇到風險或損失時,也可使每個成員的損失降到最低[14]。
這種針對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共生模式迄今在歐盟和美國已經獲得普遍認可,由于能保障多主體間長久穩定的合作關系,正逐步成為國際教育資源整合研究的新焦點[16]。近些年,德國高校(指職業型本專科院校)、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在互惠共生的理念指引下,在德國政府引導和參與下,創新資源整合模式,陸續成立了近千家跨企業培訓中心和技術轉移中心,從點到面,遍地開花,逐漸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兩種合作模式,為德國在全世界居于制造業領先地位做出了卓越貢獻[15-16]。
我國在食品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資源整合方面還相對落后,但近些年也進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實踐。武夷學院是福建省首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整體轉型試點校,該校依托南平市千億級生態食品產業鏈,于2013年對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物流管理等多個專業資源進行內部整合,啟動了“生態食品產業專業群”建設工作;2015年,在南平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參與下,武夷學院和福建圣農集團經充分溝通協商決定開展聯合辦學,武夷學院發揮生態食品專業群的學科與人才優勢,圣農集團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等優質資源支持,南平市政府提供政策、信息和部分資金保障。2017年,福建省第一個依托高校-企業-政府資源整合建立起來的食品類產業學院——武夷學院圣農食品學院全面建成[17]。該學院的建成對福建省乃至全國探索地方高校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教育資源整合、構建共生教育生態鏈、探索高校-企業-政府互惠共生的戰略協同機制起到了引領作用。
新工科建設改革關聯多個專業方向,多個教學主體,教學運行系統會更加復雜,但對多數地方高校而言,教師人數、專業教學設施均有限,教學觀念和管理機構還處于探索、轉型階段,如何能迅速將市場需求投射到教學中,迅速組織教學并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學運行敏捷性,對教學組織管理者和教學實施者都是較大考驗。如何能調動好各個元素,下活一盤看似復雜的新工科教學運行大棋,筆者認為,沒有通用模式,只有基本原則。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設的目標是培養勝任行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在國際工程認證教育中,更明確提出了“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3大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學運行過程中,只要能將“用戶”觀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結合學校及專業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探索構建出適合自己的教學運行機制和評價體系,且經實踐檢驗后能夠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就是好的教學運行機制。
胡文龍[10]針對新工科敏捷性建設提出了項目化專業建設模式,該模式借鑒了企業項目管理思想,組織管理機構由靜態組織機構和動態組織機構構成,二者并存,協同運行,其中動態結構是為了確保專業方向和培養方案符合最新社會需求,靜態結構是為了重組、整合、開發教育資源并用于新專業或新方向運行。在整個組織結構中,專業負責人起到項目經理的角色,負責新專業或新方向資源整合和教學運行的組織管理工作。
鄭州科技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開展食品專業新工科特色教學班改革實踐中,也借鑒了企業項目制運行方式。產教融合特色方向的調研分析和方向設置、合作單位洽談和資源整合、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制定由二級學院、教務處、對外合作處、學術委員會分工進行。在教學執行階段,由二級學院選派一名專業方向負責人(教研室主任或專業帶頭人)具體負責師資、專業教學條件、企業合作單位等教學資源的調配,并負責推進教學計劃的執行。以安必諾新卓班為例,每屆特色教學班在第6學期啟動,籌備期1~2個月,運行期10~11個月,一般到第8學期4月份結束,各屆接續循環進行。該班教學計劃由原人才培養方案主干必修課和企業特色課程構成,其中企業特色課程由校企雙方聯合開發,包含理論和集中實踐兩類,由企業方負責授課,以企業方為主實行形成式考核。目前該方向“新工科”專班已經完整運行4屆,實踐證明,這種模擬項目制運行方式管理路徑簡潔,資源調配便捷,不需要大幅度改變其他專業原有運行機制和教學管理體系,高效、靈活、便于執行。
敏捷教學具有反應快速性、高度靈活性和動態適應性,更強調高校快速主動把握社會需求機會、迅速開展教學資源整合及人才培養的應變能力,更能滿足新經濟變革背景下產生的人才新需求。地方本科高校在新工科建設中,應當高度重視并著力實施敏捷教學,將“用戶”觀念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依托區域產業需求靈活設置特色專業方向、努力構建新工科共生教育生態鏈,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