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特,覃基穎
(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幾年網絡餐飲行業迅猛發展,由于網絡餐飲的程序眾多,從來源、加工到配送等過程中都需要安全保障。政府作為單一的監管主體已無法更好地監督,政府監管成本增加但仍存在著監管低效或者監管失靈等現象,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網絡餐飲本該與快節奏的生活相匹配,然而食品安全監管跟不上互聯網更新換代的速度,使得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眾多學者圍繞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監管的具體問題進行了研究。劉鵬等認為目前政府對“互聯網+傳統餐飲”而形成的網絡訂餐行業的監管方面存在較多不足,并提出融合智慧監管理論,從激勵合作的監管理念、多元廣泛的監管主體、信息技術和政策工具的監管手段以及最大化雙贏監管效果4個層面構建出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力量和保障機制體制四位一體的良好監管新機制[1]。徐艷提出創新“互聯網+監管”可以帶來食品安全監管模式的升級,通過編織一張大網,創新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明確網絡訂餐第三方平臺的義務,提供給消費者便利的維權途徑,以及推廣“吹哨人”制度等,形成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等多元合力,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體系[2]。從以上學者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正逐步得到重視。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提出了社會共治的理念,社會共治需要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基礎上,且各成員具有相應的責任感[3]。網絡餐飲的復雜性使其需要更多的社會群體共同治理,在此背景下,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提出了新要求。
網絡餐飲的監管一般是交由政府的基層單位執行,由于網絡餐飲行業的流動性,許多商家門面隱蔽,或者前期審核不到位,造成監管的困難。在行業井噴式增長中,監管部門對于新興業態的監管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相應的制度和法律法規未能適應行業的快速發展。網絡餐飲的眾多環節,包括原材料、生產加工以及包裝配送等各環節,都缺乏監管保障,如商家的工商營業執照和營業范圍是否合格與規范、食品生產加工是否透明、配送員是否有安全保障等,都很難被監管到,這必然會產生許多問題。
網絡餐飲中的第三方平臺作為企業具有盈利性,更加注重經濟利益的發展,因此在對入網食品經營者登記和資質審查時往往不夠規范與嚴格。為了增強自身平臺的市場占有率,準入門檻極低,導致許多入駐網絡餐飲的商家不符合標準、無證經營、非法經營或經營地址與實際注冊不合以及經營項目類別不一致等,造成平臺上的入網商家魚龍混雜,使得網絡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監管的頑疾。
網絡餐飲的消費者大多是高校學生以及都市白領,在忙碌的學習與工作中很難參與網絡餐飲的監管,且大多消費者只關注銷量、價格以及口感,很少對其衛生狀況進行檢查,也不會對商家的營業執照以及生產經營許可證問題進行反應。再者,當消費者遇到食品問題時,大多只選擇給到差評,很少向相關部門投訴,且認為投訴無法解決問題或者不了解投訴渠道。相比于傳統餐飲來說,消費者可當場直接進行實時舉報,但對于網絡餐飲食品安全問題仍缺乏相應的維權意識與安全認知。
目前,政府的監管主要在基層部門,而基層單位工作覆蓋面積大,具體到監管的人員數量更是不足,就會出現審查不嚴格,實地審查遺漏,監管人員在重大的工作壓力之下,就疏于食品安全的細致考慮,使得網絡餐飲商家出現渾水摸魚的情況。同時,監管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食品安全監管專業知識了解不足,就無法行使好監督的權利和義務。再者,網絡餐飲的程序眾多,從原材料到加工及配送,政府無法監管到層層面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監管。監管力量不足,使得監管造成的疏忽都會引起食品安全風險。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日新月異,許多剛制定出來的法律也無法適應互聯網更新換代的速度。《食品安全法》雖然規定了一些網絡餐飲的經營規范和行為,但缺乏對第三方平臺的約束和明確的準入規章制度。新出臺的《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針對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和入網餐飲服務提供者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和行為規章制度,以及對違規行為的罰款和責令改正等條例。雖然政府將一些監管移交給第三方平臺,但作為逐利方的第三方平臺仍沒有按照規定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審核入戶商家的準入資格。法律法規沒有嚴格落實到位,導致許多入網商家抱著僥幸心理,證件不齊全、安全衛生未達標以及生產地址不明確等進入網絡餐飲平臺,由此造成后期監管審查缺漏以及更加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頻頻出現。
消費者在選擇網絡餐飲的時缺乏監督的平臺。從商家的工商營業執照和生產經營許可證的查詢,到原材料的來源,制作加工的過程和配送時的安全都無法保障,消費者難以行使監督權以及維護自身的消費權益。除了事后評價投訴商家以外,消費者沒有參與監管的平臺和渠道,但若有商家信息公開信用積分以及監管評價等,以自身健康為起點,消費者也將積極參加監管,實現消費者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管。
良好的合作關系是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社會共治的必由之路。社會共治關鍵在于厘清各主體的責任。在社會共治中,政府、第三方平臺以及消費者都是網絡餐飲食品安全共同的承擔者。從目前的監管格局來看,政府在法律法規制定和監管的同時,應將入網審查和資質審核交由第三方平臺或者社會組織,在保障第三方平臺利益的基礎上,同時加強對第三方平臺的約束。網絡餐飲食品安全涉及環節眾多,其復雜多樣性需要各部門和各主體加強合作能力,創新監管方式,充分調動多方力量參與監督。落實商家的責任,提高其道德素養,要求其在餐飲加工制作的區域安裝攝像頭,上傳原材料來源、購買時間等信息,打造“陽光廚房”。與此同時,消費者也可通過其參與到食品的加工制作的監督之中,充分發揮參與網絡食品監督與管理的權利和義務,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這對網絡餐飲食品安全共治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各主體也應培養其共享型合作思維,提高各自共同協調能力,在利益共享下促進網絡食品安全的共治。
嚴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政府監管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督的責任,完善網絡餐飲入駐商家和第三方平臺的準入標準,建立違法違規懲辦機制,一旦入網商家存在無經營執照或經營范圍不符合營業等違規行為,嚴格懲辦且責令其下線,避免其更換信息等再次經營。對于第三方平臺,要嚴格加強其執行力度,嚴格審查入網商家的資質審核信息,考察其是否有網絡餐飲的經營能力以及建立信息追蹤系統,掌握各商家的實時動態。不定期的進行現場實地抽查,現場核查其經營范圍是否規范等登記入網,公開核查信息,以及對商家進行官方安全評價,以便于更多的消費者了解監督。
在大數據時代,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要運用互聯網思維提高監管能力。通過大數據信息共享,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統,從食品源頭進行追蹤監控。政府需建立互聯網食品信息監督系統,政府、第三方平臺以及消費者可通過該信息系統共享網絡餐飲入戶商家的相關信息。從農田到送餐食用,每一道環節都需要食品安全監管,各主體都應積極發揮監管作用。然而每個環節的信息標準參差不齊,導致信息不對稱,或者出現信息缺失,就需要互聯網大數據共享信息平臺,保證信息的及時性、完整性、共享性。只有建立大數據共享平臺,通過互聯網監管,才能引導每個主體共治食品安全問題,實現智慧監管[4]。
對于政府監管部門來說,應該加強財力支持,培養更多的專業性監管人才,一方面是線下監管,加強對監管人員理論知識的培訓,才能更加細致的核查出商家存在的漏洞;另一方面是線上的監管,目前的監管技術遠遠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要求,信息工具與監管手段欠缺,使得各主體間的共享信息存在不及時性或不準確性,產生監管分歧或者漏洞,增加了監管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因此需加大對信息人才培養的資金投入,培養更專業的食品安全信息監管員,并配備信息工具,以熟練地解決復雜多樣的網絡餐飲信息故障,協調各主體之間的關系。
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監管仍然存在許多困境,實現網絡餐飲的食品安全要基于社會共治模式下,通過充分發揮協調各主體包括政府監管部門、第三方平臺和消費者的監督作用,提高其合作能力,嚴格落實網絡餐飲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應建立大數據平臺共享,加強互聯網監管以及創造更加高素養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來保證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