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娟,吳丹丹
(上海格瑞產品檢測有限公司,上海 201210)
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主要具備4 個特點:①先進性與適應性。二者首先必須符合我國國情,并在此基礎上突出科學性與先進性,以規范食品生產,確保食品安全。②強制性。二者都屬于國家出臺的強制性規定,發布后任何單位以及個人均必須執行標準規定,不能違反[1]。③滯后性。二者的制定以及出臺均根據我國食品市場的變化而變化,但標準的制定往往會滯后于市場變化,且無法避免。④可修訂性。食品市場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標準的制定雖然存在滯后性,但是也需要根據現實情況適時進行修訂,以指導和規范食品市場行為[2]。
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雖然均為國家標準,但是各種細化標準在適用范圍上存在極大差異,這就導致標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無法起到指導作用,造成食品監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缺乏可靠的依據。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pH 值的測定》(GB 5009.237—2016),該標準是檢測食品pH值的規定,單從標準名稱來看,適用于所有食品,但是實際僅適用于罐頭食品、含肉或者肉制品以及牡蠣的pH 值檢測,適用范圍極為有限。
要在實際工作當中落實食品安全標準就必須依靠食品檢測,否則無法確定相關食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是現行的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存在不對應的情況,這就導致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雖然食品安全標準當中明確規定了相應指標,但是缺乏檢測相應指標的方法[3]。如《非油炸水果、蔬菜脆片》(GB/T 23787—2009)當中明確規定非油炸水果、蔬菜脆片類的食品中微生物指標必須要符合相應衛生標準,但是經查并無具體的檢測標準,這就意味著該項規定無法得到落實[4]。此外,該標準中還規定該類食品出廠時需要檢測食品中大腸菌群以及菌落總數,但并未明確具體指標以及檢驗方法,這就意味著該項規定也無法應用于實際。
國家政策法規的出臺必然滯后于市場,此問題在世界各國均存在,無可避免,但是這種滯后性僅是相對而言[5],若滯后性過于突出,則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多種問題,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國家政策法規以及相關標準必須適時進行修訂。在食品安全標準方面,NY/T 1711—2009、NY/T 958—2006、NY/T 1070—2006 中明確指出“凡引用文件中未明確標注日期,則相關最新標準均適用本標準”,上述幾項標準所對應的食品安全檢測標準為GB/T 4789.3—2016,前者規定的大腸菌群檢測單位是MPN/100 g,而后者規定的檢測單位是CFU·g-1或者MPN·g-1。顯然二者存在明顯的矛盾,若按照前者的單位執行,則與后者規定的檢驗方法不對應;若按照后者的單位執行,則不符合前者“凡引用文件中未明確標注日期,則相關最新標準均適用本標準”的規定[6]。
食品安全標準與食品檢測標準相輔相成,前者規定安全指標,后者規定檢驗方法,但是從目前來看,二者之間存在相互矛盾以及不對應的情況,這就導致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無法落實標準中的相關規定。針對這一問題,必須要加快整合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解決二者之間相互交叉、混亂、不統一以及相互矛盾的問題,提升食品安全標準與食品檢測標準的實用性、科學性以及通用性[7]。前文所提到可能僅僅是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實際應用中存在的一小部分問題,所涉及的內容相對有限,但也表明標準在實際應用中確實存在問題,要切實保障食品安全,規范食品市場,就必須要重點解決這些問題,加快制定基礎性標準,著重解決標準適用范圍窄、安全標準與檢驗標準不對應的問題。
在制定或者修訂食品安全標準、食品檢測標準前,要注重前期的戰略研究,增加前期投入,發揮相關科研單位、專家學者、團體組織的作用,全面開展基礎性研究工作,結合我國當下的實際情況,通過大量的實踐及研究為標準的制定或者修訂提供參考依據。例如,應對當下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食品添加劑、轉基因食品以及農藥殘留等問題進行研究,包括相應產品技術標準、檢測技術以及檢測方法等,確保制定或者修訂后的標準可以解決當下存在的問題,為食品監管部門提供執法依據。此外,在標準制定或者修訂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不能僅著眼于當下,也要充分考慮未來食品市場的發展趨勢,突出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的科學性。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ISO 以及CAC 標準體系已經極為成熟和完善,且適用范圍較廣,經過了大量的實踐檢驗,具有較高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對此,我國在制定或者修訂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時,在考慮我國國情的基礎上應適當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以及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相關標準。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體系的完善,更好的規范我國食品市場[8];另一方面可以推進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與國際接軌,在當下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推進標準的國際化有助于我國的食品產品走出國門,加入到國際競爭當中,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我國《食品安全法》當中明確規定了食品安全標準專家咨詢制度,通過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的科學性與先進性。①要建立起科學的專家篩選制度,可以從國內高校、知名科研機構、食品制造企業以及行業協會等機構篩選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學者,組建專家團隊,以備咨詢[9]。②要明確參與專家的責任。專家的專業知識理論或者個人見解在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的制定與修訂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必須要明確專家的責任,避免參與咨詢的專家存在不正當或者違背科學原則的行為。③要建立專業分委員會制度,這主要是為了提升利用專家學者專業知識經驗的效率,有針對性的處理不同領域的問題。相關部門要根據專業、行業以及研究領域等將篩選出的專家學者進行分類,組建專業委員會,在涉及相關問題時直接邀請相應領域的專業委員會參與,可以顯著提升審評效率與質量。
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規定難以得到落實,因此,必須要加快整合食品安全標準和食品檢測標準,重視標準制定或者修訂的戰略研究,借鑒國際相關經驗,同時建立健全專家咨詢制度,切實提升標準的先進性、科學性以及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