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晨薇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0)
大學生是優秀的青年群體,其素質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的我國未來的發展。一些研究表明近年來大學生群體的體質呈下降趨勢,這一現象與大學生忽視飲食營養健康問題有關。人們自古就重視飲食健康問題,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更關注營養均衡。近年來,國家也提出了“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任務,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并為這一遠景目標的實現提出了多種措施。因此加強大學生對健康飲食的正確認識不僅能改變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現狀,幫助他們打下終身學習的身體基礎,對“健康中國2035”建設也有推動作用。
以“在校大學生飲食營養健康問題”為調查主題,為了能得到更真實的調查結果,面對開封市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此次問卷調查。并且區分了調查對象的性別、專業、學校等變量。本次調查發放問卷400 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371 份,回收率為92.75%。調查對象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情況說明表
本文運用了問卷調查法,在此次問卷調查工作中,被調查者均匿名填寫調查問卷,獨立完成,研究小組采取現場回收調查問卷的方式對調查問卷進行收集和整理。
由表2 可知,大學生每天都吃早飯的占比37.74%,不到總人數的50%,甚至還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從來不吃早飯,不吃早飯現象與大學的課程設置,學校的相關規定有一定的關系,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許多大學生沒有自律性。

表2 大學生日常吃早飯情況表
由表3 可知,經常吃粗糧類食品的人數占比僅16.17%,這說明大多數大學生的粗糧攝入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加工程序更加精細,口感得到很大提升,大學生都愿意選擇口感較好的食物,這讓他們平時攝入粗糧的機會更少。粗糧富含膳食纖維,經常吃粗糧,可以幫助清理腸道,降低膽固醇。但是,因為口感的問題以及在學校攝入粗糧機會較少,大部分大學生還沒有養成經常吃粗糧的習慣。
在所有被調查對象中,問及是否會因為心情好壞而影響飲食行為,超過70%的被調查對象都認為心情好壞會影響日常飲食。由表4 可知,當心情不好時,大學生暴飲暴食的有24.26%,選擇不吃或少吃的占比49.06%,接近50%。因此,情緒也是影響人們飲食的一個重要因素,當人們心情不好時,飲食行為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所以保持較好的情緒狀態對大學生來說也十分重要。

表3 大學生飲食結構調查表

表4 當心情不好時的飲食情況調查表
由表5 可知,盡管同學們知道路邊攤的衛生狀況可能并不達標,可能使用劣質原材料或者地溝油等對身體有害的食材,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仍然經常將路邊攤作為就餐選擇地點,只有1.35%的人強烈反對路邊攤,可見大部分學生仍然覺得路邊攤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危害并不大,并且仍舊會選擇路邊攤作為就餐地點。

表5 對路邊攤的態度
由表6可知,在接受本次調查的所有對象中,對“口味比營養更重要”比較不同意的有15.63%,很不同意的有5.12%,其余79.25%沒有表示出明顯的不同意態度,說明大學生更注重自身口腹之欲的滿足而非健康。少油少鹽的清淡飲食對身體健康更加有利,但對口味有影響,口味較好的食物往往都比較重口味(高油、高鹽、高糖),超過50%的同學更傾向于口味而非營養,說明大學生的飲食健康意識亟待提高。
由表7 和表8 可知,在本次調查中,在問到“對飲食健康問題是否關注”時,有13.75%的人表示很關注,有66.85%的人表示比較關注,但是,在問及“學校是否有宣傳過有關飲食營養健康問題的內容”時,也有40.7%的同學表示學校并沒有宣傳過有關飲食營養健康的內容,所以他們獲得此類知識的途徑也只是通過網絡、紙質書籍報刊等,并沒有系統的進行學習。可見,學校對此類知識的宣傳教育還沒有完全實現,而高校作為大學生群體每天進行學習的地方,應該加強宣傳。為同學們了解此類問題提供渠道。

表6 對“口味比營養更重要”的觀點表

表7 對飲食健康是否關注調查表

表8 學校是否有宣傳過有關飲食營養健康問題的內容表
由于進入大學后,離開了父母和之前封閉式高中的管理,住校生活讓學生不得不獨立生活,但也正是這樣的情況下,沒有良好作息習慣的同學就可能因此“墮落”,因此學生要提高自律性,主動養成良好作息,按時吃早飯,提高健康飲食的意識[1]。同時,可以利用群體監督來促進良好習慣的養成。大學生通常是自主管理所有的時間和行為,同時又無人監督,建立一個群體監督機制,有利于提高行動執行力保持正常的飲食,促使這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都逐漸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高校不僅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場所,對日常生活也應該納入管理,積極為學生做引導,加強學生在食堂就餐的宣傳工作,減少學生吃外賣、吃路邊攤的機會,幫助他們形成健康飲食習慣。對食堂進行適當改造,提高食堂環境,減少油煙,改善嘈雜環境,更加能吸引大學生在食堂就餐[2]。同時,學校可以對點外賣行為進行干預,校園外一定范圍內不允許外賣進入,這樣加大了取外賣的時間和路途成本,在一定程度減少了訂外賣的人數,而更多選取食堂作為就餐地。
學生自己提高日常鍛煉次數,強健體魄,不僅有助于減肥、塑性,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少負面情緒的發生。高校基本已將體育科目進行課程化、學分化設置,也是對學生的一種督促和激勵;另一方面要提高學生鍛煉的積極性,體育老師可以采取豐富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提高大學生鍛煉的主動性[3]。學校加強心理咨詢建設,及時對有不良情緒的同學進行疏導,減少其因情緒而產生暴飲暴食或節食的機會,讓學生能保持相對健康、穩定的情緒,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大學生的安全教育應該增開食品安全有關的課程,幫助沒有學習與“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普及食品安全知識[4];其次,課程內容可以結合我國中醫藥、古籍等傳統文化幫助學生了解養生知識,并將養生意識貫徹在日常生活中。重視課程設置,重視課程質量和覆蓋人數,讓學生能真正從中學到知識,提高認識、改變以往存在的不良思想,進而影響自己的行為。食堂是學生必經的地方,除了設置節約糧食的標語外,可以增加健康飲食的標語、知識展板,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日常行為,幫助其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
對于目前存在的大學生體質下降,日常飲食不健康、不營養問題的解決不是短時間就能輕松完成,也不是單方面依靠學生個人或者學校,它需要學生、學校、社會共同配合來解決。總之,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改變這一現狀。豐富大學生的營養知識,促使其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養成健康飲食的消費習慣,有助于我國的人才培養和國家未來的發展,為推動2035健康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