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會珍
(晉中市城鄉規劃研究所,山西 晉中 030600)
晉中市龍城大街區域,西聯太原市城區,東鄰黃土農言度假區,南接山西省高校新校區,北靠烏金山國家森林公園,區位優勢突出,自然稟賦優越,交通條件便利,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隨著太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晉中市龍城大街區域作為太原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城大街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順勢而出[1]。
龍城大街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采用創新編制方法,底線管控,剛柔并濟,擺脫城市建設區邊緣的傳統建設模式,使該片區形成與中心城區既錯位發展,又功能互補,相互聯系的發展組團,成為晉中市城市發展的戰略空間節點,對接太晉一體化的重要紐帶,太原都市區生態宜居的新范本。
晉中市龍城大街區域位于太榆交界處,晉中市中心城區北側,緊鄰山西省科技創新城,山西省高校新校區,是太晉同城化發展的重要區域。距晉中市中心城區約8km,距太原機場6km,距太原南站8km,地理位置優越。該規劃區現狀概況如下:
該片區現狀空間發展中部東西向較為狹長,地勢平緩,較適宜進行建設,規劃可沿龍城大街展開形成線性景觀風貌序列;總用地1386hm2,其中建筑用地366hm2,水域及農林用地共1020hm2。突出龍城大街區域的城市綠核作用和地位,發揮淺山地區資源優勢,以綠色宜居空間作為都市區空間類型的重要補充。
龍城大街區域整體的山水格局可以概括為“潛在徑流,五水出山”。規劃范圍內現有部分季節性河流,規劃利用水文分析,恢復清水河,并整理潛在徑流河道,形成五水出山(河口河、泉子河、黑河、澗河和白龍河)的水文地貌特征,水系蜿蜒穿過龍城大街中央大道,融入城市組團,形成濱水自然景觀[2]。
規劃區域范圍內現狀涉及鳴謙村、流村、南磚井村、北磚井村、施家凹村、黃土坡村、結嶺石新村七個村莊,人口約為11846人。現狀用地主要為村莊建設用地、工業用地、一般農田。建筑以民用自建房為主,包括部分工業建筑,多為1~2層低層建筑,總體質量較差,居住環境一般。
該片區現狀城市快速路為龍城大街,道路紅線寬度為60m;主干路為鳴謙大街,道路紅線寬度為26m。周邊道路斷頭路較多,且不成體系,導致局部交通微循環不暢。規劃倡導“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級道路體系,構建高效、快捷、人文、綠色的綜合交通系統。
規劃區域內為溫暖帶的半濕潤性大陸季風氣候,屬于溫帶大陸干旱性氣候。夏季多雨炎熱,冬季干燥寒冷,春秋季節持續時間較短,全年平均氣溫為9.8℃,降雨量約為418~483mm,全年日照時間2662h,無霜期為158d。全年風向主導為東南風和西北風,分上下半年輪換,春夏兩季多為西北風,秋冬兩季多為東南風,全年的平均風速為2.3m/s。陽光充沛,降雨集中,季風交替性明顯。
通過現狀綜合分析,充分挖掘現狀潛力,全方位尋找突破口,精準規劃,量身定制適合該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龍城大街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深入解讀上位規劃對該片區的定位及發展思路,并結合當前規劃背景及現狀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規劃策略。
宏觀層面:《太原都市區規劃》中指出晉中是發展應結合與太原同城化和建立大學城創業創新基地的核心訴求,對特色空間進行統籌規劃,重視新經濟發展,加強與太原市的核心聯系。龍城大街片區位于都市區南北發展軸帶東側,同時位于太晉中心城區范圍內,是參與太原都市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城大街片區作為都市區的后花園,是太晉空間一體化的重要紐帶;龍城大街作為快速通道銜接太原晉中主要空間發展方向,龍城大街區域是促進晉中融入太原都市區發展的關鍵地區。
中觀層面:依據《晉中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應依托于周邊生產、居住、科研等功能性空間,引入新時代創新功能經濟,實現互助協同發展。因此龍城大街區域處于城鎮化核心拓展區,是市域城鎮發展條件最好的地區,推進重點城鎮集聚發展,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城鎮連綿發展帶。隨著晉中市中心城區城市行政與文化設施逐步北移,重要公共文化設施在北部片區建設,帶來人口及消費需求的集聚,提升了北部片區的空間價值,各項城市基礎設施逐步向北延伸,為龍城大街區域建設奠定一定的基礎,使之形成與晉中市中心城區錯位發展、功能協同的職能互補模式[3]。
微觀層面:綜合分析該片區現狀情況及區位條件,《晉中市龍城區域戰略性規劃》結合太晉一體化、山西省科技創新城、省高校新區創新基地多種訴求,龍城大街區域作為連接太原和晉中的重要節點,規劃統籌特色空間,聚焦新經濟,進一步強化與太原晉中的各種聯系。烏金山鎮在發展過程中,要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揚長避短,突出生態建設的主線引領,以龍城大街東延為中軸和中心,根據山區、丘陵、平川區域特點,建設四個特色振興區,總體結構布局為“一軸、一心、四區”的空間形態。
銜接重點:順應空間發展動力,拓展城市南北軸線,體現城市空間發展方向上的戰略價值。積極承載晉中城市主要職能,銜接太原晉中兩市城市空間發展軸,成為晉中城市發展的戰略空間節點。龍城大街區域作為晉中與太原融合發展的橋頭堡,是晉中市城市未來主要的增長點。
規劃理念:嵌入生態本底,使之成為晉中“古—今—未來”軸線向北延伸的特色空間節點。龍城大街區域規劃理念為引領發展的特色新區、智慧高端的創業基地、山水相融的城市花園、功能完善的宜居福地。
在功能性和控制性雙重布局體系協同進一步深化落實總體規劃所標定的規劃目標、設計理念、交通組織、用地布局以及低碳、綠色等要求,以指導下層次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具體用地塊開發建設,在龍城大街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中采用以下創新編制方法,將該區域打造成晉中市乃至全省的特色新區。以龍城大街作為規劃區域重要的軸線,進行整體城市風貌的框架搭建,成為規劃區域的重要脊梁;依托北部烏金山作為重要的生態本底,成為規劃區域的重要靠背,并以匯入規劃區域的五條水域維系城市區域的生態命脈,聯動生態與城市發展,和諧共生。
規劃范圍作為太原都市區高品質先行示范區,考慮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在規劃編制中預留彈性控制的內容。在用地性質規劃上,提高用地混合比例,擴大用地兼容性。
龍城大街控制性詳細規劃在規劃方案構思和規劃技術、規劃指標上都堅持彈性與剛性相結合的原則。為提高新區建設的靈活性,在滿足細分前地塊建筑總量、建筑限高、各類配套設施、城市設計等要求的前提下,允許規劃地塊細分和合并。在地塊在主導用地性質不變的前提下,允許對某些功能進行兼容,規定其兼容性和兼容度,提高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可實施性和操作性。
在規劃指標體系的設置上將保護城市公共利益和弱勢群體利益的規劃指標設為剛性而將需要市場引導配置的指標設為彈性,堅持規劃的靈活性與原則性。在地塊的開發中,整體上借鑒生態組團式空間模式、空間疏密有度;細微處精心塑造城市特色,高品質配置宜居服務設施。
結合龍城大街區域的總體理念和規劃布局,研究適應本片區發展的各類控制指標,探索生態低碳、海綿城市、綠色建筑等先進理念的規劃落實與實施。注重社區空間結構的合理組織,創造豐富多樣的住宅形式,嘗試各種可能的布局變化,同時加強鄰里交往空間的設計,構建更加宜居的5~10min居住生活圈。龍城大街區域按照“系統控制—地塊控制”兩級體系進行規劃控制和管理。
系統控制是對龍城大街區域內城市道路、各類綠地、各類市政和交通基礎設施用地、重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以及整體空間形態的控制,主要目的是確保與總體規劃的銜接和強制性內容的貫徹落實,確保本區各類系統完整,布局均衡,容量匹配,特色明顯。
地塊控制的內容和方式一方面要滿足晉中控規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另一方面對開發地塊提供規劃設計條件。
控制方法包括實線控制、虛線控制和點位控制三種。實線控制的內容一般情況下不允許改變。虛線控制的內容可以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調整位置或線形,但需遵守規劃確定的規模、寬度等要求。點位控制的內容可以根據開發建設的實際情況確定位置,同時需要遵守規劃關于規模、容量等要求。
控制指標賦值本著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則確定,地塊根據自身建設條件在滿足相關技術規范標準的基礎上進行初步測算得出可能性最大值。從而進一步增強城市宜居性、舒適性和精細化程度,是龍城大街區域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圍繞空間規劃的編制和管控創新的深入探索。
緊密協調近期建設項目,確保近期建設與龍城大街片區發展理念、空間結構和景觀風貌的協調。近期建設重點為優化調整龍城大街區域用地結構,完善空間發展骨架,加大各組團中心建設的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龍城大街區域承載力和服務層次,提升該片區吸引力和對城鄉發展的帶動與服務能力。積極推進產城融合,加快與晉中、太原都市區一體化相融合,引導體育健康產業、科研創新產業和休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提升環境品質,把龍城大街區域培育成晉中城市轉型發展的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