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梅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
“主問題”由余映潮老師首次提出,提倡教師一堂課設計幾個主要問題或話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但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設置的主問題是從教材出發,忽略學情,要么淺顯粗糙,一望便知;要么枯燥無味,缺乏新意。基于學情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利于消除現實弊端,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問題發現者和解決者,由靜態聽到動態學;利于轉變傳統教學方式,變教師把控、碎問碎答的課堂為學情引領、充分活動的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基于學情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就是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從學生的自身情況和需求(如學生的感受、質疑、發現等)出發,設計主要問題或話題,引發整體活動和深入思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的問題設計。基于學情提出的主問題是課堂活動的抓手,是學習任務的核心,以高質量的提問激發學生濃厚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激活思維,走向深度閱讀。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教學相長,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話語雖短,卻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的策略設計好主問題,優化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學習走向深入、高效。
一、啟發式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教師應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啟發式策略,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并順勢提出主問題。這一策略還可以細分為如下幾種:
1. 引導式問題設計策略
引導式問題設計策略,即教師指導學生發現文本特色,引發興趣,順勢提出主問題。如執教《葉圣陶》,教師讓學生朗讀第四段,發現文中表達方式的特點有敘述、議論,順勢讓學生發現敘議結合這種寫作手法,然后才拋出主問題“請你從文章中舉例談談敘議結合的寫法”。教師沒有直接提出主問題,而是引領學生去尋找、發現,結合學生的思考順勢提出主問題,水到渠成。
2. 選擇性問題設計策略
選擇性問題設計策略,即提出的主問題包括多個子問題或話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在自主學習、主動構建中達到學習目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建議“多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題目”,初中語文教學也可以借鑒,以保證選擇性問題設計策略避免膚淺的“廣度”,追求精致的“深度”。如執教《黃河頌》,與其讓學生“欣賞詩歌的語言”,泛泛而談,不如讓學生從精致的意象、壯美的意境、巧妙的修辭、凝練的用字等多個方面任意選擇一個,深入思考。借助多元化的選擇,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
3. 話題式問題設計策略
話題式問題設計策略,即設計的主話題利于學生多角度理解文本,提升閱讀能力。如執教《未選擇的路》,學生自由朗讀詩文后,教師提出“從這首詩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大家對于未選擇的路有沒有新的認識和見解”,“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或多節,進行朗讀設計”等主問題。對于這樣的話題,學生可以發散思維,各抒己見。
二、互動式策略
運用互動式策略,提出主問題的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主問題或沒有固定答案,師生雙方可以針對不同觀點碰撞交流,或緊扣學生困惑疑問處形成認知沖突,充分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 評論式問題設計策略
評論式問題設計策略,即讓學生針對主問題展開討論,發表見解,既深入學習文本,又鍛煉思辨思維。如執教《陋室銘》,教師設計“此室陋還是不陋”的主問題引發學生爭論,有的學生從“苔痕上階綠”看出此室的簡陋;有的學生則從“談笑有鴻儒”看出此室主人精神上的富有……不一而足,學生在爭論中達到“理解文意,挖掘主旨”的目標。
2. 生成式問題設計策略
生成式問題設計策略,即由學生的質疑和疑問出發,師生碰撞而隨時生成主問題。如執教《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時,有學生提出疑問:課文最后說聞一多是“熱情澎湃的優秀詩人”,可是文中并沒有具體寫到。教師則順勢提出主問題:文中有沒有寫聞一多作為詩人的一面?學生通過細讀文本,陸續發現“漂白了四壁”出自聞一多《靜夜》,“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內”選自《聞一多先生的書桌》……文中大量引用聞一多的詩文,這證明聞一多先生不僅是優秀的詩人,更是用生命成就詩篇的戰士。抓住課堂疑問的瞬間設計主問題,將學生引向思考深處。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生成式問題設計策略的實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營造民主自由氛圍,正確引導,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成就課堂上“不可預約的精彩”。
3. 矛盾式問題設計策略
矛盾式問題設計策略,即抓住文本矛盾點或學生疑惑處設計主問題,甚至在無疑處設疑,引發學生思考和求知的欲望,從而實現學習目標。例如:“《天上的街市》詩中的牛郎織女和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有很大不同,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從文章題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游記,作者為什么還要用很大的篇幅寫下山時遇見的奇人奇事呢?”抓住這些矛盾點,吊足學生的胃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探究式策略
探究式策略,就是借助生活或文本情境創設主問題,或者變讀為寫、畫、演等方式提出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積極探究思考。
1. 情境式問題設計策略
情境式問題設計策略,即通過創設情境提出主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特定的情境中展開學習。如教學《蘇州園林》,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導游應該怎樣講解;教學《清明上河圖》,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專家應該如何評鑒畫卷。通過創設情境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身在其中,比直接提出“說出說明對象的特點”要好得多。教師要聯系真實的生活創設情境,聚焦主問題。
2. 聯讀式問題設計策略
聯讀式問題設計策略適合群文閱讀,即在多篇文章閱讀中設計主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如學習《誡子書》,聯讀諸葛亮的《誡外甥書》,與其枯燥地問“兩篇文章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在哪里”,不如設計充滿趣味性的主問題:“如果從這兩篇文章中選擇一句寫成條幅掛在中堂,你會選擇哪一句?”巧妙落實課標中所說的“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聯讀式問題設計策略還可以細分為印證式、比較式、沖突式、聯背式、補充式、借鑒式、學用式等多種。
3. 轉化式問題設計策略
轉化式問題設計策略,即設計將讀轉化為寫、畫等方式的主問題,通過這些方式落實閱讀要求,引領學生汲取課文精華。如學習《核舟記》時,讓學生為課文配插圖;閱讀《大自然的語言》時,讓學生撰寫200 字左右的“物候”知識簡介;讀完《傅雷家書》,讓學生寫一段關于這本書的推介詞……
4. 創編式問題設計策略
創編式問題設計策略,即通過設計主問題,打通不同文體,換種方式閱讀文本。如把《散步》改編為“家庭情景劇”,請學生演讀完后為劇本命名;把《孫權勸學》改編成劇本,讓學生添加孫權、呂蒙等人的舞臺提示,想象他們的語言、動作、神情。再如學習《皇帝的新裝》,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創編一首詩歌,舉辦朗誦會等;學習《最后一課》,讓學生學用句式,開展創意演講。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創編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換一種方式讀文本,可以把靜態閱讀變成動態理解,富有情趣。
運用上述策略設計主問題時,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變換角度,陌生新奇。教師通過對課文深入細致的研讀,在新的視角和層面上提出主問題,以超越學生的淺層理解,滿足學生趨新好奇的心理需求,促使學生深入文本,認真探究。當然,“陌生化”設置并不是要教師提出晦澀不明的問題為難學生,而是變換提問角度。
第二,層層遞進,逐步深入。課堂上設計的這些問題要由淺入深,形成梯度,層層鋪墊。如執教《一滴水經過麗江》,教師設計的第一個主問題是“跟隨水的游蹤畫出路線圖”,第二個主問題是“假如你身在其中,你最喜歡哪里的美景”,第三個主問題是“假如你是一滴水經過自己的家鄉或校園,仿照本文寫一段文字”。三個主問題的順序不可調換,第一個是整體感知,第二個是重點品味語言,第三個是讀寫結合,難度不斷增大。
第三,巧設支架,綜合運用。教師在提問有難度的主問題時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問題“支架”,并借助于“支架”助推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如常用的“……字/句,寫出了,表達了”分析句式,降低學習難度,規范學生表達。
基于學情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主問題”設計,用貼近學情的“主問題”開展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消除了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碎問雜答的弊端,從而引領深度學習,走向高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