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政華,劉宇丹,劉振中,高曉鳳
(川北醫學院預防醫學系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教研室,四川 南充 637000)
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被分為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3個環節,即簡稱為PAD課堂,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實現師生角色轉變,增加學生、師生互動交流,從而提高過程考核多元化和質量,提升學習效果[1]。近年來,各高校在醫學類專業公共基礎課[2-4]、學科基礎課[5-6]、專業課[7-10]開展了對分課堂教學研究,取得了積極的教學效果。將對分課堂應用于預防醫學專業兒童少年衛生學課程教學中對提高教學質量很有意義。故本文旨在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兒童少年衛生學課程實踐中并評價其效果,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為本校預防醫學專業本科2014級(四年級)學生,共84人,其中男27人、女57人。按如下步驟分組:(1)按學生平均學分績點從高到低排序,分成優、良、中、差4個區組;(2)在每個區組中按性別分成男、女2個小組;(3)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配到21個小組中,由于男生比女生少,男生不足的,用女生補齊。這樣可以確保每個組都有優、良、中、差的學生,每個組都盡量有男生和女生。
1.2方法
1.2.1對分課堂的實施 根據教學計劃,兒童少年衛生學理論課每周2學時,根據張學新教授提出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1]開展教學實踐。(1)課前準備:教材選用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兒童少年衛生學(第8版)》,并據此修訂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在對分易教學平臺上建立教學班級,邀請學生加入該班級。(2)課堂講授:首先簡要講解本章的內容框架,然后講解本章的重點、難點內容,結合文獻講解該領域的研究進展,每次課約1學時。(3)課后學習:學生在課后復習、總結該章內容,寫讀書筆記和“亮考幫”,拍照并按時提交至對分易上作為基本作業;教師及時評閱作業,重點關注“亮考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4)課堂討論:討論包括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4個環節,重點圍繞“亮考幫”展開。(5)成績考核:實驗成績,滿分15分;在線練習(不定期),滿分10分;作業成績,分基本作業(每位學生獨立完成,寫學習筆記,包括“亮考幫”,滿分15分)和提高作業(學生選做,獨立完成,參與考試命題、讀文獻、分析國內外研究現狀、分享選題思路等,應能體現一定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能力,滿分10分);期末考試成績,滿分50分(按教學大綱出題,重基礎,卷面滿分100分);考勤,滿分0分,缺勤一次扣5分(第1次豁免)。
1.2.2教學效果評價 在對分易平臺上匿名調查學生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對分課堂各項目標包括:(1)教科書。需要采用內容豐富、結構清晰、有一定難度和挑戰性的教科書。(2)教師講授。通過教師講授,幫助學生熟悉章節內容,克服重點、難點,為課后學習打下基礎。(3)讀書筆記。通過讀書筆記作業,促進學生對章節內容的認真學習,為分組討論做好準備。(4)亮考幫。通過亮考幫,使學生掌握章節內容的重點與難點,分析自己感興趣的、掌握的、沒掌握的內容,達到對章節內容的全面理解。(5)討論。通過分組討論和組間交流,使學生互相促進、化解疑難,達到對章節內容的深入理解。(6)優秀作業。通過有特色作業或優秀作業的分享,使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提高。(7)平時學習。通過督促學生閱讀教科書并完成讀書筆記,把學習落實到平時,而不是積壓到期末考試前。(8)自主學習。減少機械性背誦學習,并通過讀書筆記這種寬松、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時間和安排,在基本總結到高度個性化發揮之間自由選擇,從而掌控在本門課程上的學習負擔的認同情況與達成情況、課后學習花費時間、學習負擔及總體評價等。
1.3統計學處理 從對分易平臺中導出調查數據,用Excel2016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用M(P25~P75)表示。
2.1學生對對分課堂各項目標的認同與達成情況 學生對對分課堂各項指標的基本認同率為80.7%(67/83)~97.6%(81/83),基本達成率為75.9%(63/83)~94.0%(78/83),見表1。

表1 學生對對分課堂各項目標的認同與達成情況(n=83)
2.2學生課后學習花費時間、學習負擔及總體評價 學生每周閱讀教科書章節內容花費時間[M(P25~P75)]為1.25(1.00~2.00)h,學習PPT課件1.00(0.59~1.00)h,寫讀書筆記作業2.00(1.00~2.00)h,共計3.75(2.50~5.00)h。學生認為本門課學習負擔合適的占77.1%(64/83);認為本門課學習比較有趣占79.5%(66/83);認為學習效果比較滿意占73.5%(61/83);與傳統課堂比較,認為對分課堂比較好占79.5%(66/83)。
大部分學生認同對分課堂教學目標,并有較好的基本達成率,增加了課后學習時間,學習負擔比較合適,得到了學生較高的認可。學生在調查中認為對分課堂能督促自己學習,減輕期末復習負擔;課后認真研讀教材,把握重點難點,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有利于對該學科的總體理解和學習;課后回顧,總結章節內容,消化知識重點,反思自己懂的與還未弄懂的,并通過亮考幫解決;討論、交流更多了,想法更多,拓展了思維;更加有規律地自主學習。因此,對分課堂在兒童少年衛生學教學中取得了較好教學效果。
但是,學生對“亮考幫”和課堂討論環節等教學目標認同率和達成率較低,部分學生對學習效果不滿意,認為傳統課堂教學好。可能有兩點主要原因:(1)學生習慣于傳統課堂教學,一般平時只聽課,課后復習很少,故平時學習很輕松;而對分課堂要求學生課后復習,寫讀書筆記,必須按時提交作業,每周要花幾小時學習時間;(2)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把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弄懂就可以了,很多知識點只需要熟記,常常是機械記憶就可以應付考試;而對分課堂中“亮考幫”和課堂討論環節需要學生自主深入思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深度和挑戰度。所以,有一些學生還不適應對分課堂[11]。
因此,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改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1)要在開課前和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講解對分課堂的理念和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對分課堂,提高學習自主性和內動力;(2)不斷豐富和完善課程資源,如微課[12],供學生課后復習用;(3)豐富過程考核形式并及時反饋考核結果,督促學生平時努力學習,改變期末突擊復習的習慣;(4)教師及時與學生交流,收集學生意見或建議[13],及時做出調整,解決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