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傳英,韓傳恩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醫療服務技術由于壁壘高,醫療服務產出的多樣化,導致不同服務單元的橫向比較困難。因此,對醫院、學科、醫生的評價多以論文、學位、工作量為主,而缺乏對臨床診療技術的綜合科學評價。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根據疾病的主要診斷、手術操作及合并癥、并發癥、患者的個體特征等將病例分成若干個組。DRGs不僅考慮了疾病復雜程度,同時考慮了醫療資源消耗情況,實現了醫療產出的可比性,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先進管理工具,世界上已經有40多個國家將DRDs應用于醫保支付、醫療質量評價等,自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也有近20余年的研究實踐經驗,可科學、準確評估醫院學科診療能力及專業發展情況,促進醫院學科的精細化管理,推進學科的系統化建設[1-3]。
學科建設是醫院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從醫院層面來說,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就是醫院的專業定位,也可以說是醫院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從臨床科室層面來講,學科建設就是做好的學科發展規劃與落實[4-5]。學科建設是一個長久的工程,應融入醫院的發展戰略,科學謀劃,持續推進,不因人員變動而改變。而我國,目前還有一些醫院存在醫院發展定位不清晰、學科發展缺乏系統規劃的情況,如沒有系統的需求調研,學科發展靠帶頭人憑感覺決定,對本科疾病的診療需求定位不夠明確,學科發展沒有明確、系統的實現路徑,對人才的缺乏有序培養等。那么如何做好專業定位、學科發展規劃與落實,在大數據信息時代的今天,依靠數據和科學的分析方法對政策、環境、醫院自身有一個充分的把握,明確目標并分階段實施的精細化管理,是醫院發展的必然趨勢[6-7]。
DRGs作為基于大數據的管理工具,已逐漸被很多醫院應用于學科建設,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方面,明晰學科的定位。基于大數據,通過對標,可實現學科綜合評價,精準掌握學科在同專業、不同專業、區域內的定位,了解學科的優勢與劣勢。第二方面,建立學科發展規劃。第三方面,建立與學科發展相統一的人才培養計劃、資源投入規劃。DRGs在學科方面的應用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可。而另一方面,相對來說,DRGs是一類疾病的分組,具有一定的歸類性,因此,對學科來說其是一個宏觀的面,在落實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落腳點,這就是需要有具體病種與術式的發展相結合,即基于大數據的DRGs與病種“點面”結合方式。以此,分析醫院分級功能定位、自身醫療資源、服務半徑、專業優劣及資源的整合能力,確定醫院重點建設的學科發展方向,實現學科的精準定位,明晰學科的發展方向,在具體實踐路徑下,促進學科的有規劃的系統發展。打造特色的學科品牌,形成醫院優勢競爭力。
2.1應用DRGs大數據建立重點學科發展規劃
2.1.1院級層面,應用DRGs評估建立醫院重點學科的發展規劃及相關機制 醫院發展的核心就是抓好重點學科建設。以重點學科入手,將有限的資源應用最大化,以點帶面,促進醫院發展。醫院的發展方向與重點學科的遴選是一個關鍵,是構建醫院重點學科建設規劃的基礎。首先我們需要借助一個科學的工具和方法,對醫院外部環境和醫院學科的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的、全面的充分評估。而基于大數據的DRGs作為病種分組工具,可實現醫療產生的可比性,被廣泛應用于醫院內部的績效評估,已是一個國際公認的先進管理工具。
應用DRGs可對醫院學科的發展情況及醫療市場進行科學的評估。在DRGs大數據基礎上,分析醫院在當前醫療市場發展中所處的位置,醫院學科綜合發展情況,學科能力、優勢與缺失等。從而,在國家政策、醫院功能定位的大方向下,結合周邊醫療資源情況、人口及病種結構特征,權衡區域內學科發展情況、醫院各學科優劣及差距,確定醫院重點學科及發展規劃,建立重點學科政策扶持及激勵機制,提供人、財、物的持續投入,保證學科人才培養、專業技術的系統化向上發展。
2.1.2科室層面,通過DRGs評估建立學科病種結構的調整規劃 首先,對學科的診療能力進行評估,包括學科的診療能力、服務覆蓋范圍、專科化情況、醫院內同專業對標情況、收治患者病種結構特點、疾病譜、手術譜、服務半徑等[8]。其次,評估科室人員的結構、專業能力。最后,掌握專業最新動態,結合自身醫療資源、專業優劣及資源的整合能力。通過以上分析,綜合把握,準確目標定位,明確科室的專業發展方向,全面進行科室發展規劃。關鍵是要明確科室的優勢病種、重點病種、重點手術、重點發展。認真梳理科室的收治病種,分為重點病組、非重點病組、擬拓展病組、不開展病組,對學科病種結構建立有序的病種結構調整規劃。其次,列出學科建設、病種結構調整時間規劃表及實現路徑,以保證目標的完成。做好重點學科建設,以點帶面,帶動全院其他科室。同時,基于醫院重點學科發展規劃,配套的床位資源管理、資金、設備等優先投入,整體形成醫院發展合力,實現良性發展[9]。
2.2建立與學科規劃同步的人才培養機制 學科的發展動力來源于人,重點是人才培養必須結合學科的發展方向。根據學科的病種結構調整方向、重點病種、關鍵技術的發展計劃,通過DRGs分析,結合DRGs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的科內各成員收治病組特征,制定人才培養規劃,建立系統的人才培養機制。其一是尖端的學術帶頭人、名醫大家,考慮各級醫院資源、地域的差異對人才吸引能力不盡相同,尋求“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機制,起到學術帶頭、技術引領的作用,帶動學科快速發展。其二,建立“青年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外出學習、學術交流及科室傳幫帶等多種形式,促進青年人才的成長,形成學科帶頭人、學科后備人才、學科骨干、亞專科專業人次等;同時,構建公平有序的晉升通道,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打造層級的醫療技術力量,培養科室骨干力量,打造一支忠誠度高、業務精良、人才銜接有序、梯隊合理的人才隊伍,為學科的持續發展儲備力量、助力[10]。
2.3建立以重點學科為核心的學科群發展模式 重點學科是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但其他學科也不容忽視。重點學科的發展不是獨立的,其需要多學科的共同合作,如醫技科室、手術室、病理科,其他臨床學科團隊的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還有后勤保障、行政管理等科室的支持。團隊的合作、交流不斷促進人才和學科的發展,如目前醫院開展的MDT多學科合作模式,既促進學科間的交流,也促進了學科間的相互融合,從而整體提升醫院技術力量[11]。因此,醫院學科建設在分清主輔的基礎上,要合理布局學科結構,以重點學科建設為中心,單點突破,同時發揮引領作用,帶動其他學科的共同發展,以“重點學科”為核心,形成重點突出、各具特色、層次、主輔清晰的學科生態群[12]。
2.4建立DRGs與病種結合的學科績效評價激勵機制 績效評價指標的構建及激勵機制,對學科建設工作的持續有序推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可有效推動學科水平的不斷進步,保證學科建設工作的落實,實現學科建設的目標[13]。績效評價指標的建立,首先要與國家當前政策導向一致,依據國家醫療績效考核與評價、重點學科建設的相關文件,借鑒國內優秀醫院的成功經驗,結合醫院學科發展的戰略目標,同時在指標建立過程中,組織專家咨詢,結合專家意見,保證學科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可行性。
第一,建立學科評價指標。一般包括“臨床診療能力、醫療效率及醫療安全”3個方面,同時還應納入“專科重點病種情況”,建立DRGs與重點病種相結合的績效評價模式,確保學科建設目標由面到點的落實,促進學科的精細化管理。在此基礎上細化二級指標,常用指標如:病歷組合指數(CMI)值、DRGs總權重、DRGs組數及疑難危重癥患者[權重(RW)≥2]收治情況、DRG三四級手術、收治專科病種數量及平均住院日費用消耗指數等。第二,建立一套醫院的學科指標對標體系,根據醫院實際選擇國家標準、院外同行或院內對標的方式,建立醫院自己的對標體系,利用這些指標,可以明確學科發展差距,定期考核,促進學科的持續發展。第三,選取將DRGs關鍵性指標,如RW值、CMI值引入績效薪酬分配,建立薪酬激勵機制。并在年底采用綜合評價法中的綜合指數法對學科進行綜合評價排名或CMI同期增幅排名,對前10名的進行獎勵。以此,激勵學科的不斷發展[14]。
醫院改革構想已初見端倪,縣域醫共體的推進,醫療支付方式改革對醫院的發展提出嚴峻的挑戰,有限的資源,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使得醫院必須謀定而動,做好學科建設,打造醫院核心競爭力[15]。推動學科持續發展,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與落實至關重要,確定學科發展的總體方向,了解目標,了解CMI值要提高多少,DRGs組要拓展到多少,更需要有具體的落實的“點”,即病種。DRGs是面,病種是點,點面結合,在此基礎上的學科建設機制,將推動學科高質、高效、健康發展,是學科發展的重要動力,持續提升醫院的醫療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