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鳳,王 靜,李 青,余澤波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輸血科,重慶 400016)
血液制劑的輸注是現階段一種不可替代的臨床治療手段。《臨床輸血技術規范》第2條規定:血液資源必須加以保護、合理應用、避免浪費,杜絕不必要的輸血。隨著社會醫療救治能力的提高,醫院的用血量持續增加[1],致使血液供應緊缺常態化,而各類血液制劑在制備、運輸、儲存及發放等多個環節易受各種因素影響,造成報廢。針對此類情況,現對本院2017-2019年血液制劑的報廢情況進行歸類統計,通過對各血液制劑報廢原因的分析,制定相應對策,以減少血液浪費,加強血液資源的合理運用,更好地保障患者血液輸注。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由重慶市血液中心提供,檢測合格并入庫至計算機系統的各種血液制劑為研究對象,不合格血液制劑統計來源于《血液質量檢查不合格登記表》。血液制劑包括紅細胞類(懸浮紅細胞、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洗滌紅細胞)、血漿類(新鮮冰凍血漿、病毒滅活新鮮冰凍血漿、普通冰凍血漿、病毒滅活冰凍血漿)、血小板類(單采血小板、γ-輻照去白細胞單采血小板)、冷沉淀類。各類血液制劑按照袋數進行統計分析[2]。
1.2方法 在血液制劑交接入庫時、血漿和冷沉淀在恒溫水浴箱解凍前后、血液成分出庫前,對每袋血液制劑逐項檢查,發現不合格血液制劑按相關規定在《血液質量檢查不合格登記表》進行登記并予以報廢處理。報廢標準依據《全血成分血質量要求與血液標準化》判斷:(1)血袋破損。肉眼觀察血液外包袋內有無漏出的血液,必要時擠壓檢查,有破損或血液滲漏的血液而報廢。(2)乳糜血漿。肉眼觀察血漿層混濁情況,分重、中、輕度3檔次,中度以上視為乳糜血應報廢。(3)絮狀物及凝塊。肉眼觀察有明顯絮狀物或凝塊的血液應報廢。(4)顏色異常。肉眼觀察血液顏色,有紫色、深黃色、暗灰色、溶血等異常者應報廢。(5)解凍后超時未用。血漿和冷沉淀解凍后24 h內未發出或輸注應報廢。(6)過期血。采血后儲存時間超過保存期的血液應報廢。(7)取血后未輸注。臨床合理申請并取血但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輸注導致血液過期應報廢。(8)獻血者問題。獻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DAT)陽性或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的血液退回血液中心進行報廢處理。

2.1各血液制劑報廢情況比較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共入庫各類血液制劑170 144袋,報廢157袋,報廢率為0.92‰,其中紅細胞類、血漿類、冷沉淀類、血小板類的報廢率分別為1.05‰、0.84‰、1.34‰及0.27‰,各血液制劑報廢率存在統計學差異(χ2=10.61,P<0.05)。兩兩比較發現,除血小板類與其他3種血液制劑,血漿類與冷沉淀類的報廢率存在統計學差異外,其余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各血液制劑的詳細報廢情況見表1。

表1 各血液成分報廢率比較
2.2各年度血液制劑報廢情況比較 2017年報廢45袋(報廢率0.82‰),2018年報廢55袋(報廢率1.01‰),2019年報廢57袋(報廢率0.94‰)。經統計學分析發現,各年度血液制劑報廢存在統計學差異(χ2=226.46,P<0.05)。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2017年報廢率與2018年及2019年均有統計學差異,而2018年與2019年報廢率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各年度血液制劑報廢的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2017-2019年度血液制劑報廢率比較[n(%)]
2.3各血液制劑報廢原因分析 157袋血液制劑報廢原因的分析結果表明,排名前5位的是血袋破損(61袋,占38.85%)、獻血者問題(34袋,占21.66%)、解凍后超時未用(18袋,占11.46%)、取血后未輸注(16袋,占10.19%)、絮狀物及凝塊(15袋,占9.55%),前5位合計占91.72%。各血液制劑報廢原因的詳細情況,見表3。
有研究報道,國內醫院的血液報廢率為1‰~5‰[3-5]。2017-2019年,本院共報廢157袋血液制劑,報廢率為0.92‰,略低于文獻報道[5]。報廢原因的分析結果表明,主要因素為血袋破損(61袋,占38.85%),其中又以血漿破損最多(54袋)。分析可能的原因有:(1)血漿在冰凍狀態下,血袋脆性增加,運輸過程中如發生碰撞,極易發生血袋破損。(2)在分揀、入庫及解凍時,醫務人員不慎使血漿發生碰撞、掉落,導致血袋破損。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加強管理,持續改進,在血液運輸箱有富余空間時,應用毛巾等填充物將其填滿,以免運輸途中血漿在箱內發生位移,與運輸箱發生碰撞。運輸過程中,應保持車距、避免急剎車,盡量使運輸箱平穩。同時,醫務人員應加強崗位責任心,在血漿入庫時輕拿輕放,解凍時應將血漿輕輕放入已加滿水的血漿解凍儀中,避免人為原因導致血漿報廢。
獻血者問題是本文中血液報廢的第二大原因(34袋,占21.66%),獻血者DAT陽性(31袋)和紅細胞血型不規則抗體陽性(3袋),與受血者交叉配血不相合,導致血液報廢。目前,血液中心檢測項目主要涉及血紅蛋白、肝功能和傳染性疾病指標,并沒有對獻血者DAT和不規則抗體進行檢測。DAT是檢測紅細胞表面是否存在相應免疫球蛋白或補體的一種方法。據文獻報道,獻血者中DAT陽性率約為0.37%[6],大部分DAT陽性血液會縮短紅細胞的壽命[7],若患者輸注DAT陽性血液,可能會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損害患者的身體健康[8]。為此,醫院應加強與血液中心溝通,針對獻血者紅細胞懸液進行DAT 檢測,同時通過獻血者庫的建立進一步屏蔽DAT陽性血液,以便預防和減少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進一步保障患者的輸血安全[9]。
血漿和冷沉淀解凍后超時未用是本文血液報廢的第三大原因(18袋,占11.46%)。正常情況下,血漿和冷沉淀解凍后應在24 h內發出并輸注。造成其未在規定時間內發出的原因有以下2個方面。(1)血型解凍錯誤(11袋):發血人員未核實患者血型,僅憑取血申請單上臨床醫師填寫的血型解凍。(2)本院前期研究中,為縮短臨床領取血漿等待時間,滿足臨床搶救用血需要,在合理控制報廢率的前提下,提出預解凍血漿方案:每日(節假日除外)08:00預解凍O型和A型血漿各1 200 mL,血漿領取高峰期后,將備用量均降至600 mL;B型預解凍血漿備用量為600 mL,AB型因用血量波動較大,暫不考慮。此方案能有效縮短全院臨床領取血漿等待時間,為臨床一線搶救患者贏得寶貴時間,雖因此造成部分血漿因超時而報廢(7袋),其報廢率僅為0.04‰(7/170 144)。同時,此次統計的血液制劑總報廢率為0.92‰(157/170 144),均低于本院《醫療目標管理考核方案》中血液報廢率1‰的要求,說明此方案未大幅提高總報廢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且切實可行。為減少解凍后未用致血液報廢情況的發生,我們認為:醫務人員在解凍血漿或冷沉淀時,應特別注意臨床用血患者的血型,防止解凍錯誤。若出現血型解凍錯誤,應及時做好登記,上報不良事件,對高頻率出現血型解凍錯誤的工作人員,加強培訓教育。同時,發血崗位人員應針對前1 d用血情況,及時總結和分析臨床用血的血型分布趨勢,根據臨床用血需求有選擇地提前解凍各血型血漿,避免偏型導致的血漿浪費。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分析中血液制劑取血后未輸注也是原因之一(16袋,占10.19%)。患者搶救時,臨床醫師根據患者病情申請相應的血液制劑,輸血科將其備好并發出后,患者去世或放棄搶救,導致血液未輸注而報廢。或是血液發出后,患者出現發熱,不宜輸注。因此,輸血科與臨床醫師應加強溝通,盡量準確評估患者病情,合理制定患者用血計劃,輸血前與患者及家屬再次溝通并確認輸血指征及患者情況;對于輸血量較大的患者應少量多次發血,盡可能減少報廢。絮狀物及凝塊也是本院血液制劑報廢原因之一(15袋,占9.55%)。絮狀物見于冷沉淀和血漿(10袋)。有文獻報道,血液中心制備、運輸過程中凝血因子的激活及血漿、冷沉淀解凍時的不規范操作會導致絮狀物析出[5,10]。提示我們,解凍血漿、冷沉淀時應在37 ℃恒溫水浴箱中解凍,使其全部沒入水中,輕輕晃動,確保受熱均勻,禁止一次性放入大量血漿或冷沉淀。若同一批次血漿或冷沉淀連續
出現絮狀物的析出,及時與血液中心溝通,排查是否有凝血因子激活的原因存在。凝塊見于紅細胞懸液(5袋),獻血者血液循環差、采集時混勻不充分、采集時間過長等均會造成凝塊血[11]。血液中心應詳細分析血液采集過程中導致凝塊血出現的各項影響因素,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提高采供血機構的質量水平。
目前,全國各省市血液供給緊缺常態化,特別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廣大人民群眾自我隔離,獻血人數大大減少;同時由于疫情原因,為避免人群聚集,血液中心不能通過組織單位獻血來緩解血液緊缺,而臨床患者血液需求不見減少,有時甚至略有增加,血液出現供不應求現象。因此,有必要研究血液報廢情況并針對其原因,及時發現問題,做好與臨床、血液中心的溝通,在血液制備、運輸、儲存、使用等各個環節加強血液管理,有效減少血液報廢[12],節約血液資源。血液是獻血者的愛心傳遞,作為輸血科工作人員,應加強責任心,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血液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