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輝 樂玉霞
抗雙鏈DNA 抗體主要發生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1],這也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紅斑狼瘡高度特異性抗體,在臨床上被列為系統性紅斑狼瘡的一個重要診斷標準,目前市場上已經有諸多產品能夠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抗雙鏈DNA 抗體進行測定[2],常見的包含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歐蒙酶免疫斑點法以及膠體金快速斑點法。但在進行檢測時,不同的檢測方式應用于患者檢測中產生的診斷結果也有所不同,并且臨床應用也各有利弊,而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認為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才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度[3]。本文中將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數據庫內資料登記有效的120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歐蒙酶免疫斑點法以及膠體金快速斑點法三種方式,分別應用于抗雙鏈DNA 抗體的診斷中,分析對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準確度,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現將診斷結果與方法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數據庫內資料登記有效的120 例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病情不同分為疾病活動組及疾病穩定組,每組60 例;同時選取本院中數據登記有效的60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紅斑狼瘡患者男女比例為72∶48;年齡21~46 歲,平均年齡(31.5±4.8)歲。對照組男女比例為36∶24;年齡20~45 歲,平均年齡(32.1±5.6)歲。
1.2 方法 三組分別采用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歐蒙酶免疫斑點法以及膠體金快速斑點法對抗雙鏈DNA 抗體進行檢測。
1.2.1 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 在獲得血清標本后,按照1∶10 進行稀釋,試劑均選擇同一批次,在進行檢查時,如果發現抗雙鏈DNA 抗體呈現陽性,則繼續進行血清倍比稀釋,測定最終稀釋度,醫務人員在對其進行處理時,嚴格按照各項說明書操作。在檢查結果中發現動基體顯示均勻熒光或者邊緣有明顯增強熒光則將結果記錄為陽性,而細胞核或者鞭毛機體出現熒光則記錄為陰性。
1.2.2 歐蒙酶免疫斑點法 在進行記錄時獲得血清標本,并且按照1∶100 進行稀釋,按照要求進行操作。首先對試劑進行30 min 震蕩,隨后浸泡15 min 再加以稀釋,酶結合物進行30 min 震蕩,清洗15 min 后,浸泡在加底物溶液中溫育,搖床震蕩10 min,對最終的顯色結果進行判定,各項操作由同組醫務人員進行,并且按照說明書開展實驗。
1.2.3 膠體金快速斑點法 首先采用測定板加2 滴稀釋液,等待其干后再加100 μl 血清,等待其滲濾后將濾液去除,隨后加金標液等待滲干隨后加洗液,可由醫務人員對最終的結果進行肉眼判斷。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三種檢測方式對各組抗雙鏈DNA 抗體的診斷陽性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對疾病活動組患者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為95.00%(57/60),對疾病穩定組患者的檢測陽性率為71.67%(43/60),對對照組的檢測陽性率為5.00%(3/60);歐蒙酶免疫斑點法對疾病活動組患者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為76.67%(46/60),對疾病穩定組患者的檢測陽性率為61.67%(37/60),對對照組的檢測陽性率為10.00%(6/60);膠體金快速斑點法對疾病活動組患者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為80.00%(48/60),對疾病穩定組患者的檢測陽性率為65.00%(39/60),對對照組的檢測陽性率為8.33%(5/60)。三種檢測方法對疾病活動組患者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高于疾病穩定組、對照組,疾病穩定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為83.33%(100/120),均高于歐蒙酶免疫斑點法的69.17%(83/120)、膠體金快速斑點法的72.50%(87/12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表3。

表1 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對三組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n(%)]

表2 歐蒙酶免疫斑點法對三組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n(%)]

表3 膠體金快速斑點法對三組抗雙鏈DNA 抗體的檢測陽性率[n(%)]
系統性紅斑狼瘡在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這種病癥在進行檢查時[4],主要通過對抗雙鏈DNA 抗體進行檢查,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率。系統性紅斑狼瘡目前在臨床上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免疫性疾病,這種病癥會對患者的機體功能造成極大的損傷,所以醫務人員在開展治療前,需要做好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診斷,了解患者的個體狀況并且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管理[5,6],這樣才能使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得到提升。本次研究中將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膠體金快速斑點法以及歐蒙酶免疫斑點法應用于患者的病情診斷中,可以看出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的檢測陽性率相較于其他兩種檢測方法來說明顯更高,并且能夠幫助醫務人員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且這種檢測方案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現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
抗雙鏈DNA 抗體是目前臨床上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診斷的一項具有較高價值的客觀指標[7],但缺乏相應的診斷金標準[8]。雖然目前臨床研究人員認為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檢測方式的診斷準確度最為良好,但這種檢測也僅僅局限于方法上的差異。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在對抗雙鏈DNA 進行檢查時,由于目前短膜蟲在臨床上被認為是一種雪柱邊毛蟲,其雙鏈DNA 含量極為純凈,并且不含有單鏈DNA,抗原性較為特殊[9]。膠體金快速斑點法在進行檢測時診斷準確率相較于綠蠅短膜蟲間接免疫熒光法診斷來說略低,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雙鏈DNA 抗原在純度包被等生化處理過程中,很容易導致DNA 內部位點出現人為暴露,進而影響抗單鏈DNA 抗體存在而引發非陽性反應,這種現象可能會導致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受到影響[10]。
抗雙鏈DNA 抗體檢查不僅能夠幫助醫務人員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診斷,還能夠有效對紅斑狼瘡的活動性和治療狀況進行評估,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幫助醫務人員確定患者的病情狀況,了解患者的紅斑狼瘡發展,對于患者后續治療工作的開展來說有積極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不同的診斷方式對患者進行診斷時,不同的診斷方式在應用過程中產生的差異較為明顯,相關醫務人員需要了解患者的病理學特征并做出進一步的改進,這樣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診斷效果。
在對系統性紅斑狼瘡進行治療時,激素是其中的常用藥物,而長期應用大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老年患者常見骨質疏松以及脊柱壓縮性骨折,腎上腺素萎縮或電解質紊亂等病癥在臨床上也較為常見,所以在用藥過程中需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癥狀,同時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睡眠以及情緒變化,注意監測患者血糖、血壓和肝功能變化,如果發現異常,應當及時告知醫師,幫助患者進行處理。系統性紅斑狼瘡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需要時常應用免疫抑制藥物,患者在用藥過程中會出現心臟以及視網膜損傷,所以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時,需要對患者的視力和心率變化進行監測,建議至少每半年對眼底進行一次探查,同時做一次心電圖檢測,以保證患者視網膜以及心肌功能發生損傷時能夠及時對其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三種診斷方式對于抗雙鏈DNA 抗體均具有較高的診斷陽性率,并且在對患者的各個時期進行診斷時,產生的診斷效果較為良好,而三種診斷方式應用于患者的診斷中,可以選擇聯合診斷,這樣有助于避免誤診或者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