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晶晶
剖宮產是一種常見的分娩方式,尤其是難產產婦,剖宮產是確保母嬰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隨著剖宮產分娩方式的廣泛應用,剖宮產數量持續性增多[1]。但是因剖宮產引發的并發癥越來越多。為促進產婦產后康復,改善產婦產后生活質量,需要對剖宮產提供有效的護理方法。本文主要分析精細化護理模式對剖宮產產婦產后康復的影響,以明確護理方法對剖宮產產婦的重要性。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期間實行剖宮產的產婦中選擇88 例為研究對象。所有產婦均排除手術禁忌證。按照隨機數表分組法將產婦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 例。對照組產婦年齡22~42 歲,平均年齡(29.5±4.2)歲;觀察組產婦年齡21~42 歲,平均年齡(28.9±4.7)歲。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產婦予以常規性護理方法,主要根據產科手術操作流程提供各類護理內容,遵循醫囑,滿足產婦的基礎性護理需要。
1.2.2 觀察組 產婦接受精細化護理模式如下。
1.2.2.1 心理護理 即使剖宮產率不斷升高,但仍屬于一種有創性的行為。面對手術操作,大部分產婦會出現焦慮、恐懼與抑郁等不良情緒。產婦的不良情緒容易引起應激性反應,對產婦術后康復產生影響[2]。因此,護理人員需要與產婦積極交流溝通,在構建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了解產婦心理狀態,明確產婦不良情緒的主要原因,鼓勵產婦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繼而采取針對性的疏導措施舒緩產婦的情緒。同時向產婦講解剖宮產手術流程,提醒術中和術后各類應當注意的問題,促使產婦對手術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增強產婦安全感,幫助產婦調整情緒狀態,積極配合醫護人員。
1.2.2.2 飲食護理干預 進入手術室前,護理人員應告知產婦盡量食用富含纖維含量、高蛋白與高維生素的食物,以便儲備足夠能量。手術結束后,產婦需喂養新生兒,應重視飲食的攝入。護理人員可根據醫囑指導產婦飲食。初期階段食用容易消化的食物,產婦排氣前禁止食用產氣類食物。排氣后,鼓勵產婦使用富含維生素E 與維生素C 等食物,禁止食用油炸類食物。提醒產婦多飲水,維持二便通暢。
1.2.2.3 疼痛護理干預與衛生護理 對于剖宮產產婦而言,麻醉消退后會感受疼痛。護理人員可先評估產婦的疼痛程度,根據產婦耐受性提供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同時注意加強對手術切口周圍的護理[3]。如出現瘙癢,提醒產婦不可用手抓撓,預防出現感染。剖宮產術后,產婦免疫力明顯減弱,如出現衛生護理不當就可能引發感染。護理人員應告知產婦,按照常規進行洗漱、洗手和更換衣物,同時注意及時更換衛生用品,每日清洗外陰。
1.2.2.4 哺乳護理 剖宮產手術結束后,產婦身體較差,同時心理準備不足,乳汁分泌不足,很容易對母乳喂養產生影響[4]。護理人員可向產婦講解母乳喂養的優勢,促使產婦保持樂觀的心態,及早哺乳,促進乳汁分泌。提醒產婦加強乳頭與乳房護理,可輕輕按摩乳頭,通過熱敷、浸泡乳房等方式預防乳房炎、乳房脹痛與乳頭皸裂的現象出現,提高母乳喂養率。
1.2.2.5 產后康復護理干預 無論何種分娩方式對產婦均是一種挑戰。剖宮產分娩產婦不僅心理承受巨大壓力,還要忍受手術帶來的創傷,對其產后康復構成影響。因此,剖宮產結束后,護理人員便可根據產婦康復情況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越早下床活動,越有利于手術切口愈合[5]。下床簡單的活動可避免長時間臥床引起的下肢靜脈血栓,同時還可加快腸胃蠕動,避免便秘的產生。產婦術后康復訓練實施時,護理人員應提醒其控制量,預防活動量超過產婦忍受范圍,加大產婦的不適。護理人員也可指導產婦進行產后康復瑜伽訓練,預防產褥期并發癥產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由產婦主觀判斷。②對比兩組產婦的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術后1 d 的VAS 評分,利用VAS 評分評估產婦術后1 d 的疼痛程度,分數越高,說明產婦疼痛越明顯。③對比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利用SAS 量表、SDS 量表評估產婦護理前后的焦慮與抑郁情況,評分越高,說明產婦焦慮、抑郁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為95.5%(42/44) 高于對照組產婦的79.5%(35/4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91,P=0.024<0.05)。
2.2 兩組產婦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觀察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1 d 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產婦的SDS、S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產婦的SDS、S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產婦的SDS、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表1 兩組產婦的圍術期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分)

表2 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評分對比(,分)
注:與本組護理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對比,bP<0.05
剖宮產是臨床中常見的分娩方式,是確保母嬰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其屬于有創性的行為,在緊張分娩因素的影響下,剖宮產婦的負性情緒會表現的更為嚴重,如焦慮、恐懼、擔憂等,同時伴隨疼痛,產婦很可能會出現下肢靜脈血栓、腹脹與尿潴留等多種并發癥,對產后康復與泌乳構成不利影響[6]。為改善這種現狀,需要提供有效的護理措施以改善產婦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緩解產婦負性情緒,減輕其疼痛。精細化護理模式根據產婦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提供的護理內容,同時加強各方面的圍術期護理操作,以強化產婦心理舒適度,促使產婦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臨床各項操作。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惡露干凈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1 d 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產婦的SDS、SAS 評分均低于本組護理前,且觀察組產婦的SDS、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精細化護理模式在剖宮產產婦產后康復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綜上所述,精細化護理模式應用于剖宮產產婦中,可明顯改善產婦的圍術期指標,調整產婦的負性情緒,有助于改善產婦的康復效果,提高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