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翔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臨床中新生兒常見病與多發病,該疾病的導致原因較多,可在胎兒時期就出現,也可能在分娩過程中、分娩之后出現,患兒出現缺氧缺血性損傷,不同損傷程度的預后不同,病情程度若是嚴重,患兒的神經系統往往會出現后遺癥,在以后的發育中出現呆滯、行動異常等情況,對于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1]。早期的診斷并且針對性的治療處理能夠極大的改善新生兒癥狀,當前常規CT 檢查已經廣泛地應用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檢查當中[2]。與成人CT 相比,研究發現患兒對于各種輻射的敏感性更高,目前并不排除多次的CT 等影像學檢查會對患兒造成影響,因此為實現輻射防護最優化,降低劑量的同時能夠獲取與成人正常劑量同等檢查結果是新生兒CT 掃描的最優解[3]。本文對低劑量螺旋CT 掃描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價值進行探討,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為實驗組,選擇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50 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為對照組。實驗組中男86 例,女64 例;日齡0.1~11.0 d,平均日齡(1.5±3.2)d;足月兒69 例,早產兒81 例。對照組中男87 例,女63 例;日齡0.1~10.0 d,平均日齡(1.6±2.8)d;足月兒67 例,早產兒83 例。兩組患兒性別、日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褐饕霈F的癥狀包括窒息、皮膚青紫、嗜睡、反應差、精神萎靡、抽搐、肌張力異常以及驚厥等;家屬均知悉本次實驗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會高度重視本次研究,通過并對研究進行監督。排除產檢中胎兒腦部發育異常、先天性臟器發育異常、先天性精神異?;純?。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用螺旋CT 掃描,選用西門子64 層螺旋CT 掃描儀,一般在患兒熟睡時由家屬及掃描醫生共同配合進行掃描,如果患兒長時間處于躁動不安的狀態,則需要考慮采用鎮靜手段,一般使用10%水合氯醛進行直腸灌注,根據患兒的試劑情況合理調節劑量,一般為0.5 ml/kg,期間需要告知家屬鎮靜用藥的作用,避免醫患糾紛。
對照組采用常規劑量。相關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s,掃描螺距設置為0.627,50 層,掃描矩陣設定為64×0.625 mm,視野(FOV)設置為200,層厚設置為5.0 mm,間距設置為5.0 mm,掃描總時間設置為3.94 s,重建層厚設置為2.5 mm,重建間距設置為2.5 mm,患兒在重建得到的圖像采用腦窗進行顯示,其中窗寬設置為80 HU、窗位設置為30 HU,隨后采用洗片機洗片。
實驗組采用低劑量。相關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75 mAs,掃描螺距設置為0.627,50 層,掃描矩陣設定為64×0.625 mm,FOV 設置為200,層厚設置為5.0 mm,間距設置為5.0 mm,掃描總時間設置為3.94 s,重建層厚設置為2.5 mm,重建間距設置為2.5 mm,患兒在重建得到的圖像采用腦窗進行顯示,其中窗寬設置為80 HU、窗位設置為30 HU,隨后采用洗片機洗片。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成像質量、診斷準確率及成像質量判斷細則。由檢查科的主任醫師、多年工作的閱片醫生共同閱片,提前不告知兩組照片的掃描劑量參數,由3 位及以上的醫師共同閱片。①成像質量判定標準:優:成片未出現圖像偽影、觀察密度十分均勻細膩,在病灶數、邊緣顯示以及形態的顯示當中均十分清晰;良:成片中出現的圖像偽影較少、觀察密度較為均勻細膩,在病灶數、邊緣顯示以及形態的顯示當中均較為清晰;差:成片中圖像偽影十分嚴重、噪聲極大、病灶情況顯示情況差,能夠影響診斷的判斷。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②成像質量判斷細則包括成片分辨率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對比度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清晰度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及嚴重偽影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成像質量及診斷準確率對比 實驗組成像質量優良率、診斷準確率分別為94.7%、94.0%,與對照組的97.3%、96.7%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成像質量判斷細則對比 實驗組成片分辨率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率、對比度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率、清晰度達到及超過可診斷標準率及嚴重偽影率分別為94.0%、93.3%、90.7%、5.3%,與對照組的96.7%、96.0%、94.7%、2.7%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成像質量及診斷準確率對比[n,n(%)]

表2 兩組成像質量判斷細則對比[n(%)]
在大量的臨床檢查與治療中發現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發生最主要的原因為圍生期新生兒窒息,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主要情況包括以下幾種:①胎盤發育異常,常見為胎盤早剝、胎盤功能異常、胎盤結構異常、前置胎盤;②母親妊娠合并癥,常見為大出血、妊娠高血壓征、貧血嚴重、心肺功能疾病、休克;③胎兒問題,常見為早產、先天畸形、宮內發育遲緩或者過期產;④臍帶血液供應問題,常見為壓迫、臍帶脫垂、臍帶繞頸、臍帶打結等;⑤分娩過程中的問題,包括急產、麻醉藥物使用不當、滯產、胎位異常等[4,5]。眾多原因都會導致缺氧缺血性腦病的高發。
為確定缺氧缺血性腦病的發病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當前常采用螺旋CT 掃描進行診斷并且實施治療[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在出生后,各項組織處于發育的高峰期,其細胞分裂以及身體各項更新的速度都遠遠的高于正常成人,因此對于放射的敏感性也是正常人的數倍,加上近年來,螺旋CT 最多的應用是在胸腹部而并非顱腦腹部,受到輻射保護理念影響,無論是成人還是新生兒,采用實際量的掃描方式來實現掃描診斷是最理想的狀態[7]。而新生兒顱腦高發缺氧缺血性腦病,CT 成為最有效的診斷辦法之一,但是因為新生兒的顱腦體積很小,里面的顱骨以及腦組織的發育均不成熟,也就是說對輻射的阻擋能力是遠低于正常人的[8]。但是也就是因為腦組織密度低、顱骨薄、鈣質更少,同時新生兒的顱骨、腦室系統與腦組織之間的對比度比成人更好,因此可以考慮采用更低劑量的螺旋CT 掃描方式來對患兒進行疾病判斷[9]。雖然這個理論由來已久,但是真正應用是在多層螺旋CT 進一步發展,探測器數目與敏感性均提高之后才實現,薄層掃描極大地提高了圖像的空間分辨率,進一步降低圖像偽影出現率,提高了圖像的密度與對比度,在加入合適的算法之后,成片質量極好[10]。
綜上所述,隨著醫學掃描發展與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入,由于新生兒對于輻射的敏感度更高,在各項治療以及檢查當中應當最大限度的降低新生兒受到傷害的可能,因此針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螺旋CT 掃描檢查方式,本著輻射保護最優化的理念,低劑量螺旋CT掃描診斷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價值同樣較高,且能減少對患兒的輻射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