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俠
腦梗死又被稱為缺血性腦卒中,中醫上稱為中風。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共同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區域性血液供血不足,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性病變壞死,在臨床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1]。腦梗死屬于腦部神經內科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心理、經濟負擔。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式,還會導致患者出現癱瘓、失明、生活無法自理,甚至失去生命,因此對于腦梗死患者來說,需要及時就醫治療[2]。基礎治療的治療效果較弱,并且極容易反復發作,而在基礎治療基礎上加入奧拉西坦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認知障礙,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提高治療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對比基礎治療和基礎治療結合奧拉西坦治療腦梗死的效果,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38 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19 例。對照組中,男10 例,女9 例;年齡49~71 歲,平均年齡(67.94±6.85)歲;平均病程(6.85±2.12)d。觀察組中,男11 例,女8 例;年齡49~71 歲,平均年齡(67.65±6.36)歲;平均病程(6.45±2.02)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知情同意;②均為腦梗死患者;③均出現腦梗死相關癥狀。排除標準:①嚴重合并類疾病,比如心、肝、臟損傷;②配合度較低;③病史資料不全;④對奧拉西坦過敏患者;⑤語言溝通障礙,精神異常。所有患者對本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降血脂、營養支持、活血化瘀、改善循環等常規治療,具體治療方法根據醫生建議進行。治療10 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2.2 觀察組 實施基礎治療+奧拉西坦治療。基礎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一致;奧拉西坦(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33,規格:0.4 g×24 s)用法用量:口服800 mg(2 粒)/次,2~3 次/d。餐后服用,具體調整劑量根據醫生建議進行,治療10 周后觀察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根據MMSE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及對比,總分為30 分,<27 分為認識障礙異常,0~18 分為重度認知障礙,19~23 分為中度認知障礙,24~27 為輕度認知障礙。②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癥狀完全消失,病情基本穩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降低,在原本基礎上降低>90%,生活基本能夠自理;有效:患者癥狀正在消失,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50%~90%,生活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少部分需要他人幫助;無效:患者癥狀并未消失,病情反復甚至逐漸惡化,生活能力并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對比。不良反應包括失眠、胃部不適、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異常。不良反應發生率=(失眠+胃部不適+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MMSE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MSE 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MSE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中,顯效6 例(31.58%),有效5 例(26.32%),無效8 例(42.11%),治療總有效率為57.89%;觀察組患者中,顯效9 例(47.37%),有效8 例(42.11%),無效2 例(10.53%),治療總有效率為89.47%。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6,P=0.027<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失眠1 例(5.26%),胃部不適1 例(5.26%)、心電圖異常0 例、肝腎功能異常0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3%;對照組患者未發生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11,P=0.146>0.05)。
腦梗死根據發病機制不同分為腦血栓形成、腦栓塞和腔隙性腦梗死,其中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常見的類型,約占腦梗死的60%[3]。此病與高血壓病、吸煙、腰臂過大、飲食不當、缺乏體育鍛煉、糖尿病、過量飲酒、過度精神壓力或者抑郁、基礎性心臟疾病、高血脂等有著密切關系[4]。腦梗死發作前會出現頭暈、肢體麻木、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癥狀,早期沒有特定的早期癥狀,癥狀視梗死部位、面積、阻塞血管等不同而不同[5]。病情嚴重時會發展為腦死亡。腦梗死早期癥狀由于持續時間較短,病程輕微極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對于腦梗死應該引起人們高度重視,定期對身體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出現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或者短暫性頭暈、頭痛以及復發性肢體無力等臨床癥狀,應該立即就醫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避免身體惡化,影響生命健康[6]。
腦梗死患者一般在入院后會進行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水平、肝腎功能等基礎檢查,檢查判斷后進行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降血脂、一定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方法,此方法治療效果不明顯,極容易造成病情反復[7]。奧拉西坦是一種改善腦代謝、營養腦神經的藥物,奧拉西坦由意大利史克比切姆公司于1974 年研發成功,1987 年上市。奧拉西坦可促進磷酰膽堿和磷酰乙醇胺合成,提高大腦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的比值,使大腦中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增加,具有改善老年性癡呆和記憶障礙患者記憶和學習的功能[8]。在動物實驗中證明,它在各種行為實驗中能改善思維記憶功能和學習成績,能減輕大腦電休克所致記憶力損傷,拮抗自發性高血壓腦血管損傷大鼠學習能力的降低,它能升高大鼠皮質和海馬部位乙酰膽堿的運轉,有利于增加對膽堿攝取的親和力[9],適用于腦損傷及其引起的神經功能缺失、記憶與智能障礙的治療。奧拉西坦最大的優勢在于水溶性強,也適于注射給藥。臨床上用于腦損傷以及引起的神經功能缺失,記憶和智能障礙。將此藥應用于治療腦梗死,并與基礎治療相結合,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并且毒性較低,不會引發嚴重不良反應[10]。本文對比分析基礎治療和基礎治療+奧拉西坦治療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MMSE 評分(26.55±6.1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9.79±5.6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89.4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86,P=0.027<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53%,未出現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等情況。對照組治療后未發現失眠,胃部不適,心電圖異常、肝腎功能異常等情況,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在基礎治療上加入奧拉西坦治療,能夠改善認知障礙,提高治療效果,并且不會引起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臨床效果較明顯,因此值得推廣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