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鈺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屬于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病因為腦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導致腦部缺血區域出現神經功能缺損及視網膜功能障礙,該病臨床特點具有短暫性、反復性、突發性及可逆性,通常起病后30 min內可恢復至正常水平[1],故就醫意識不強,增加腦卒中的發生風險。本研究分析氯吡格雷聯合瑞舒伐他汀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脂水平及腦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9 年5 月~2020 年4 月于本院救治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102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1 例。實驗組患者中男30 例,女21 例;年齡35~75 歲,平均年齡(55.74±7.17)歲;發作頻率:>3 次/周9 例,2~3 次/周27 例,<1 次/周1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9 例,女22 例;年齡36~74 歲,平均年齡(55.56±6.85)歲;發作頻率:>3 次/ 周11 例,2~3 次/ 周26 例,<1 次/ 周1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依據《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中國專家共識更新版(2011 年)》中相關診斷標準[2];②均于24 h 內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③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告知書;④患者意識清晰。
1.2.2 排除標準 ①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常;②具有腦梗死或腦出血病史者;③患者發作前1 月內曾服用過他汀類藥物;④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均進行血常規和凝血功能指標檢查,同時囑患者戒煙、禁酒、降壓、降糖及臥床休息,必要時給予低流量吸氧。對照組患者給予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42)口服治療,劑量為75 mg/次,1 次/d;實驗組患者給予氯吡格雷+瑞舒伐他汀(浙江海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337)口服治療,氯吡格雷用法同對照組,瑞舒伐他汀用藥劑量為20 mg/次,1 次/d,晚飯后口服。兩組均連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腦血流動力學指標[3]:應用南京科進實業有限公司提供的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大腦中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血流平均速度、峰流速、流速差值及峰流速差值。②血脂水平[4]: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采用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全自動生化儀酶法測定TG、TC、LDL-C、HDL-C 水平。③凝血功能指標:兩組患者于治療前后采用深圳市盛信康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半自動凝血分析儀測定PT、PLT、FIB 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峰流速、流速差值、峰流速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峰流速明顯高于對照組,流速差值、峰流速差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TG、TC、LDL-C、HD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TG、TC、LDL-C 低于對照組,HDL-C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PT、PLT、FIB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PT 長于對照組,PLT、FIB 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腦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指頸動脈或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短暫性血液供應不足,發病機制以微血栓學說和血流動力學說為主。該病具有一過性的特點,好發于35~65 歲的患者,發病因素與體位改變、活動過度及頸部突然轉動等情況密切相關,常見臨床癥狀為單癱、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單眼視力障礙、同向性偏盲,一過性眩暈、眼震、站立或行走不穩[5],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病>2 h 常遺留輕微的神經功能缺損表現,腦梗死風險性升高。有研究表明[6],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于發病1 周內可出現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持續5 年可具有較高的腦卒中發生風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可大幅度降低腦卒中風險。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常被認為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先兆或危險信號。
氯吡格雷是血小板聚集抑制劑,通過選擇性抑制腺苷二膦酸(ADP)與血小板的結合[7],從而阻礙血小板聚集,發揮抗炎作用,減少近期發作的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通過兩種不同的作用途徑發揮療效,可用于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疾病效果好,改善炎癥反應。同時氯吡格雷還具有降低血小板在血管內皮的粘附作用,可抑制動脈血栓的形成,安全性高。瑞舒伐他汀屬于羥甲戊二酰輔酶A 還原酶抑制劑,通過抑制肝臟膽固醇的合成,達到降血脂的目的,同時該藥還具備改善內皮功能、抗血小板、抗氧自由基、穩定并逆轉斑塊及降低炎癥介質水平等作用[8],臨床作用范圍廣泛,有效預防缺血性腦卒中引起的腦梗死的發生,同時氯吡格雷與瑞舒伐他汀具有協同作用,二者連用大大降低腦梗死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接受氯吡格雷與瑞舒伐他汀治療,患者血脂水平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機體受損程度,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