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程
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是一種臨床常見且高發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致病因素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或顱內壓升高引起心肌缺血有關,早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發展表現為胸悶、眩暈、氣短及暈厥等癥狀,影響患者身心健康[1]?,F階段,藥物維持干預與人工安裝起搏器是其主要治療方式,前者多用于心率為40~60 次/min 時,后者多用于心率<40 次/min時,而老年群體機體功能衰退,常伴多種合并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因此臨床建議以藥物維持針對性治療為主,而近期報道發現[2],氨茶堿與阿托品聯合對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治療效果良好。為此,本次研究特選取160 例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患者,分析氨茶堿聯合阿托品治療的安全有效性,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60 例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80 例。觀察組中男47 例,女33 例;年齡52~79 歲,平均年齡(61.06±5.98)歲;病程2~11 年,平均病程(5.13±1.96)年。對照組中男48 例,女32 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2.08±5.31)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5.04±2.3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相關檢查符合《心血管內科疾病診斷標準》[3];②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③無本次研究使用藥物過敏史;④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2 排除標準 ①近期(2 個月內)有接受相關治療;②最低心率可達到<40 次/min;③存在肝、腎及肺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④伴有認知障礙及精神疾病者;⑤伴有免疫系統疾病及惡性腫瘤者;⑥中途退出或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主要包括:積極控制血壓與血糖,日常飲食以低脂低鹽為主,多注意保持臥床休息。對照組接受阿托品(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383)治療:口服0.6 mg/次,3 次/d。實驗組接受氨茶堿[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302]聯合阿托品治療:氨茶堿口服100 mg/次,2 次/d;阿托品口服0.3 mg/次,3 次/d。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密切關注不良反應,積極采取對癥治療,并連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1.4.1 療效判定標準 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如心悸、胸悶等)基本消除,且平均竇性心律至少增加>10 次/min 則表明顯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且平均竇性心律至少增加5~10 次/min 則表明有效;經治療后未達到上述標準則表明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2 心功能指標 于治療前后分別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CO、LVEF、SV 進行測定與記錄。
1.4.3 并發癥 在治療期間統計兩組患者出現的并發癥,包括胃腸道不適、快速性心律失常、室性前收縮、口干心悸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O、SV 及LVEF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O、SV 及LVEF 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作為常見的心血管系統疾患,主要指竇性心律<60 次/min,在冠心病患者中發生率高達40%左右[4]。國外相關研究顯示[5],竇性心動過緩持續會產生室性異位節律,尤其發生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由于此類患者常表現細胞膜電位復值減少且細胞外液鉀離子升高現象,迷走神經呈興奮狀態,通過神經體液機制經心臟外神經,造成竇房結功能受損,導致冠心病患者誘發心絞痛,不利于預后。
多數患者初期臨床癥狀不明顯,通常應用藥物干預可及時改善心功能,阿托品作為心動過緩的首選治療藥物,具有加速心率作用,但近年來經臨床大量實踐發現,阿托品的療效及副作用均與用藥劑量有關,在單用阿托品治療時易引起不良反應,若減少用量雖能夠減少不良反應,但難滿足療效需求,提示可否通過聯合其他有效藥物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氨茶堿屬于乙烯二胺和茶堿混合物,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約96.0%)、水溶性好且口服吸收快等優點[6]。既往譚永峰等[7]將氨茶堿聯合用藥在心臟復蘇患者中,發現氨茶堿可提高心肌供血供氧量,在改善預后上效果明顯。本次研究通過使用不同劑量阿托品及聯合方案發現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2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氨茶堿聯合阿托品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氨茶堿的主要成分為乙烯二胺、茶堿,具有生物可用度高、水溶性好且口服吸收快等優點,當口服后能夠阻滯磷酸二脂酶,降低其活性,并減慢環磷酸腺苷水解速度,從而有效提升細胞內環磷酸腺苷濃度,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在服用氨茶堿后,能夠有效舒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功能與竇房結,促使心奮性提升,確保心肌供氧供血量足夠,從而提高患者的心率[8,9]。相關研究認為[10],阿托品單用治療會使得胃蠕動減弱,引起胃腸道不適反應,存在誤吸入肺危險,同時阿托品可經過血腦屏障,當予以大劑量時,會對中樞神經海馬神經元放電產生抑制,造成海馬功能障礙,誘發認知功能障礙。本次研究通過氨茶堿聯合阿托品治療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CO、SV 及LVEF 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而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3.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紤]聯合方案可減少阿托品用量,并加上氨茶堿作用,能夠有效彌補雙方缺點,阿托品主要是通過抑制乙酰膽堿造成的M膽堿受體興奮,增加患者心率,當應用小劑量時,可有效減少胃腸道不適、室性前收縮等并發癥[11];同時氨茶堿可提高竇房結的竇性心律,恢復竇房結以下的心肌功能,預防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情況發生,減少或消除快速房性心律失常[12],起到抑制心臟腺苷的釋放,改善長R-R 間期、心肌氧及缺血現象,從而使心率恢復到正常區間,促進生存質量的提高。
綜上所述,冠心病竇性心動過緩患者采用氨茶堿聯合阿托品治療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