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洪敏 李天慧
頸椎病是由頸椎間盤、頸椎等組織退變、壓迫或刺激頸部脊髓神經根、血管等產生的一種臨床疾病。臨床根據刺激和壓迫部位的不同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脊髓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椎動脈頸椎病及混合性頸椎病,其中脊髓型頸椎病和神經根型頸椎病較為常見。近幾年,臨床發現刺激交感神經引起的交感型頸椎病會出現面部潮紅、眼瞼不對稱等異常表現,引起臨床格外關注[1]。但是現階段,針對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診斷、治療和發病機制一直存在較多爭議,且由于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臨床表現復雜,進一步加大了疾病診斷和治療難度,使患者長期受疾病折磨,對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秦晴[2]研究發現,人迎穴周圍有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采用深刺人迎穴可刺激頸交感干和頸交感神經節,可有效調整交感神經中樞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為此,本文選取90 例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患者進行研究,分析采用人迎穴深刺捻轉法治療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9 年3 月~2020 年4 月期間于本院就診的90 例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組法分為深刺捻轉治療組、常規針刺法對照組和神經阻滯對照組,每組30 例。深刺捻轉治療組男女比例18∶12,年齡22~59 歲,平均年齡(48.14±8.81)歲;病程4~23 個月,平均病程(11.54±5.34)個月。常規針刺法對照組男女比例17∶13,年齡20~60 歲,平均年齡(47.81±9.28)歲;病程3~24 個月,平均病程(11.68±5.10)個月。神經阻滯對照組男女比例15∶15,年齡21~60 歲,平均年齡(48.51±9.20)歲;病程3~24 個月,平均病程(10.94±5.31)個月。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深刺捻轉治療組 予以人迎穴深刺捻轉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一枕墊,使頸部處于放松狀態。先針刺右側人迎穴,操作者站于患者右側,以右側胸鎖關節上方2.5 cm、平喉結、距正中線1.5 cm 處為中心點進行皮膚消毒,再用消毒后的左手食指側切入法將環狀軟骨下的氣管及食管向左側方推動,順勢下滑將氣管與頸總動脈分開,這時氣管及食道位于側切食指的背側,頸動脈靜脈血管位于側切食指的腹側,左手食指保持深壓不動狀態,止于第六頸椎橫突即右側喉結旁1.5 寸的人迎穴。選穴簡要指法口訣為“一推二滑三壓”。然后再選用一次性無菌毫針(無錫佳健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針灸針,0.30 mm×75 mm)進行針刺,右手持針,針灸針沿著左手食指尖正中點垂直刺入,當針尖感覺觸及骨質后,表明已達C6頸椎橫突頸交感神經,固定針身,避免針尖移位,左手食指緩慢提起,行針刺捻轉平補平瀉,捻轉頻率為100~120 次/min,局部產生酸脹感或針感向胸部、肩部放射為宜,依據患者耐受程度行針15~30 s,留針約2~5 min后起針,操作過程中勿提插。右側人迎穴起針后休息15 min,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出現,患者如無不適,操作者再站于患者頭側,用大致相同方法針刺左側人迎穴。治療1 次/d,連續1 周為1 個療程。
1.2.2 常規針刺法對照組 予以人迎穴常規針刺法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頭略后伸,參照《針灸學》中的體針取穴方法,在頸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取人迎穴;醫者站在患者治療側,以左手拇指或示指將頸總動脈輕輕推向外側,局部常規消毒后,在左手指甲邊緣與喉結之間(雙側人迎穴,約喉結旁1.5 寸),選用一次性無菌毫針(無錫佳健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針灸針,0.30 mm×25 mm)進行針刺,針尖方向略向內與局部皮膚呈90°夾角,直刺1.0 寸,使刺入組織周圍產生酸脹感為度,即取針。治療1 次/d,連續1 周為1 個療程。
1.2.3 神經阻滯法對照組 予以交感神經節阻滯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肩下墊一薄枕,頭稍微偏向健側,呈張口狀態,常規消毒及鋪巾,用左手食指緩慢分開氣管及頸總動脈,在平喉結下一椎體或鎖骨關節上約2.5 cm 及旁開1.5 cm 處,觸及C6橫突,用右手將針垂直刺入至C6橫突,稍微退出并固定良好,回抽無血、氣、液即可將藥物注入(2 ml),觀察患者稍許時間,無異常時將0.8~1.0 的利多卡因緩慢注入(8~10 ml),注射完成后給予墊枕,保持注射側呈傾斜位,然后繼續觀察0.5 h,隔日重復治療1 次,總治療次數為4 次。阻滯成功時,患者表現為瞳孔縮小、眼瞼下垂、鼻塞、結膜充血等,即符合霍納氏征(Horner 征)。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療程結束后,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標準判定臨床療效進行判定。①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陽性體征轉陰,恢復正常工作;②好轉:癥狀基本消失,陽性體征基本消失或減弱,基本上能從事正常輕松工作,生活能自理;③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效,陽性體征無變化,不能從事正常工作,日常生活受影響。治療總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
1.3.2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使用CASCS 和SSEQ 評估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CASCS 滿分為100 分,得分越高,說明癥狀改善越顯著;SSEQ 滿分為100 分,標準分總分<35 分為輕度,35~45 分為中度,>45 分為重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深刺捻轉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96.67%高于常規針刺法對照組的76.67%及神經阻滯法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三組CASCS 和SSEQ 評分比較 深刺捻轉治療組CASCS 評分為(73.82±5.37)分,高于常規針刺法對照組的(64.83±4.23)分及神經阻滯對照組的(65.82±4.9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203、6.016,P<0.05);深刺捻轉治療組SSEQ 評分為(33.84±4.72)分,低于常規針刺法對照組的(44.82±4.66)分及神經阻滯對照組的(42.11±4.2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067、7.147,P<0.05)。
近幾年,臨床發現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因此也格外關注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的治療。現階段主要采用頭頸牽引、物理治療、運動療法等非手術治療[3,4]。但是由于該病主要與交感神經壓迫、刺激等有密切聯系,故主要治療原則為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速度,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促進水腫及炎性物質吸收,以達到緩解臨床效果。人迎穴為足陽明、少陽交會穴,具有調整機體陰陽、疏通全身經絡、調節全身氣血之效[5-7]。從解剖學角度,人迎穴附近有豐富的交感神經叢分布,其由交感神經節發出支配,針刺刺激交感神經節,提高其興奮性,可釋放某些血管活性物質,緩解椎動脈的痙攣狀態,使血管緊張度降低,血管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減小,動脈血流量較前增大,腦部供血增加,進而緩解各種交感神經癥狀[8]。本研究結果表明,人迎穴深刺捻轉法和神經阻滯治療都可以顯著改善椎動脈供血不足,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適癥狀,減輕患者痛苦,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但是神經阻滯法治療組的藥物風險和操作風險均高于人迎穴深刺捻轉治療組,在療效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推薦選擇安全系數更高的人迎穴深刺捻轉法。當然,由于人迎穴附近有重要的大血管,如果操作不當,也會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所以通過規范人迎穴深刺捻轉的具操作方法和流程,擴展了應用人迎穴的新思路,提高了人迎穴針刺的安全性[9,10]。
綜上所述,對伴交感神經癥狀頸椎病患者應用人迎穴深刺捻轉法治療臨床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