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莉 梁靜儀 林春雨 許秀鳳
支原體肺炎是小兒常見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小兒的身體健康及生長發育。小兒呼吸系統及免疫系統功能尚未完善,容易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導致機體抗病能力弱,病原體易于乘虛而入,在呼吸道內大量繁殖,引發肺、支氣管等炎癥反應[1]。因此,增強小兒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是兒科醫護人員的重點工作之一。中醫認為,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喂養不當,導致正氣虛弱、營衛不固,當外邪侵襲時,則正虛邪盛,病邪由表及里,造成病情纏綿難愈或反復發作[2]。捏脊療法是一種傳統中醫外治療法,采用運動特點的推拿手法對小兒的背脊進行提捻,重復操作數次,能改善小兒系統功能,治療小兒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多種疾?。?]。捏脊療法操作簡便、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配合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提升康復治療效果,縮短病程,改善預后[4]。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捏脊療法運用于支原體肺炎患兒康復期的護理干預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本院兒科治療的128 例支原體肺炎康復期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4 例。觀察組中,男34 例,女30 例;年齡6 個月~9 歲,平均年齡(5.1±2.0)歲;病程7~18 d,平均病程(13.9±2.8)d。對照組中,男33 例,女31 例;年齡8 個月~9 歲,平均年齡(5.2±2.1)歲;病程7~20 d,平均病程(14.1±3.0)d。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兒均經血常規、膠體金法檢測肺炎支原體免疫球蛋白M(MP-IgM)抗體確診為小兒支原體肺炎;經規范化治療后處于康復期,但呼吸道癥狀未完全消失;中醫辨證屬于肺脾氣虛證;近期未接受過激素、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無其他器官病變。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治療依從性差、合并精神或意識異常等。
1.3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干預,遵醫囑用藥、健康教育、日常養護教育、增強營養和運動鍛煉等。觀察組患兒采用捏脊療法進行護理干預。①捏脊療法?;純焊┡P,裸露背部,醫生兩手拇指伸直前按,食指屈曲,用食指中節橈側頂住患兒脊柱兩側皮膚,拇指與食指夾持住皮膚并稍提起,雙手交替用力,沿脊柱提捻移動,捏脊范圍從骶骨至大椎處,對伴有鼻腔紅腫、眼睛發紅、面黃肌瘦等癥狀的患兒,可增加捏風府穴,捏脊操作重復10 遍/次,1 次/d,4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個療程[5]。②捏脊護理。捏脊前安撫患兒情緒,告知患兒捏脊操作簡單,無明顯疼痛,減輕其緊張、害怕的情緒,放松背部肌肉,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操作時間最好選擇在飯前或者飯后2 h,嚴禁飯后立即捏拿,保持環境溫度適宜,手法輕柔,年齡較小的患兒可讓家長抱著進行操作。捏脊過程中,注意手法,需用力拎起肌膚,每捏3 次提一下,并可針對患兒的具體情況辨證捏拿[6]。嘔吐者捏拿胃俞、肝俞、膈俞;厭食者捏拿胃俞、脾俞、大腸俞;腹瀉者捏拿大腸俞、脾俞、三焦俞;便秘者捏拿大腸俞、胃俞、肝俞;多汗者捏拿腎俞、肺俞;夜啼者捏拿胃俞、肝俞、厥陰俞;煩躁者捏拿肝俞、厥陰俞、心俞[7]。每次捏脊結束后,操作者要對用拇指指腹揉按數次患兒背俞穴,對于體質差的患兒捏脊次數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3~5 min/次為宜。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護理前后免疫功能指標,護理后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護理滿意情況。記錄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治療時間;護理前后檢測各項免疫功能指標,包括IgA、IgG、IgM、CD3+、CD4+、CD8+、CD4+/CD8+;統計護理后3、6、12 個月的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護理滿意情況采用自制的滿意度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倽M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比較 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治療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患兒IgA、IgG、IgM、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IgA、IgG、IgM、CD3+、CD4+、CD4+/CD8+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護理后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后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3、6、12 個月的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護理前后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護理后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比較(,次)

表3 兩組護理后呼吸道感染發生次數比較(,次)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表4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n,n(%)]
小兒支原體肺炎的發病與小兒免疫功能發育不完全、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較差有密切關系。小兒體內肺泡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數量較少,呼吸系統內的補體、干擾素、溶菌酶等分泌量少,導致對病原體的抵抗力較弱[8]。臨床多采用阿奇霉素抗支原體治療,并使用免疫調節劑等增強患兒免疫力,但患兒仍有較高復發率,導致整體療效有限。
中醫認為,小兒支原體肺炎屬感冒、咳嗽等范疇,中醫捏脊療法遵循中醫經絡理論,背脊處為膀胱經及督脈循行部位,膀胱經主肌表,督脈主一身之陽氣,通過提捏背脊皮膚,采用輕重交替手法,增強臟腑功能,固護機體陽氣,扶正祛邪,增強衛外之力,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9]。同時,還可根據中醫辨證,個體化選擇穴位進行提拿揉按,增強對穴位的刺激力,從而調整臟腑功能的虛實,維護臟腑功能正常運轉[10]。現代醫學研究認為,中醫捏脊療法能刺激脊柱兩側的交感神經干,采用輕柔手法能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副交感神經興奮性,采用較重的手法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性,抑制副交感神經,從而引起復雜的神經體液變化,經脊髓傳導至中樞神經系統及周圍神經,達到雙重調節作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1]。臨床研究顯示,小兒支原體肺炎辨證多屬肺脾氣虛證,通過捏脊療法能有效固護肺衛、益氣健脾,促進免疫功能的改善[12]。在中醫捏脊療法治療中配合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增強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做好捏脊治療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捏脊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捏脊療法運用于支原體肺炎患兒康復期的護理干預效果確切,能明顯提升機體免疫功能,加快病情的緩解速度,抑制復發,提高護理滿意率,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