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麗娟
(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設計是人類獨有的文化現象,也是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活動。人類通過勞動生產物質賴以生存,和動物的重要區別就在于人的行為是有自覺意識,在勞動生產物質中將自己一定的目的、計劃等通過實踐創造出來,這表明人類擁有了設計所具有的某種意識,所以人在勞動生產物質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作用。然而,人類創造物質必須建立在具體條件的基礎上,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符合創造的目的。簡而言之,設計離不開人的主觀活動,體現出人對現實的超越和對自由的追求,同時還有制約于現實條件和社會生活。[1]
在設計這個大類中,其中產品設計關乎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產品設計是一個系統的工作,它涉及兩個區域,一個是技術區域,即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術支持,二是美學領域,根據人們的文化背景、審美趨勢、利用人體工程學,圍繞技術設計產品。在產品外觀設計中,產品的材質、圖形、結構、功能等共同體現出該產品的理念內涵。消費者對產品和產品定位的第一視覺感受是產品的形狀。產品作為圖像符號的外觀,其構成要素是構成產品外觀的決定性因素。
現代設計中,無論在環境設計、工業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和日常生活用品設計中,如何正確的選擇和運用材料是第一要考慮的,因為這直接關乎到產品的物質載體。制作任何產品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材料,材料作為產品構成的物質要素,同時也是結構的基礎。不同的材料代表著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時代的不同,從最早的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反映出生產力的逐步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西方工業革命的到來,科技技術的進步,新材料的出現引發了結構和形式的改變和革新,例如優質鋼材、金屬、塑料以及其他新型材料被應用于設計中,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社會變革。不同材料產生的質感也不同,人們通過對產品的觀察和使用并由此對其材料產生相應的感受,就產品表面來講,材料的顏色,肌理等都是質感的一部分。根據產品的結構特征,材料是表達產品設計美學的物質基礎。
所謂“結構”是指物質系統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對現代設計產品而言,結構就是組成產品的各種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方式的總和。[2]產品的結構建立在材料之上,作為產品結構的物質承擔者,材料的選擇會影響產品結構的構筑,結構是支撐整個產品的“骨架”,是產品使用功能的載體。產品的結構一般情況下都具有層次性,有序性,穩定性等特征。[3]產品越是復雜其結構的層次越是豐富,每個結構層次都有它自身組成的不同材料,所以整體產品的結構具有多層次的特征;任何產品結構都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有序性是產品實現特定功能的前提;除了確保產品功能的可靠,其穩定性是必要保證,從而在產品壽命期限內發揮其功能。
形式是材料和結構的外在表現,是由一定的可以為人直接感知的物質屬性所構成的整體,人們可以對產品外在形象進行感知從而對其產生相應的認知和情感反應。產品的形式美感是附著外觀造型設計之上,是人們對產品最直觀的認知。在辯證法中,與形式相對應的是內容,即形式和內容組成了表達事物特性的一組范疇。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服務內容的,兩者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產品設計中的材料、結構和功能共同決定了產品的形式呈現,形式是材料和結構的外在表現,又服務于內容。一方面形式具有相對獨立性,能發揮自身的作用,有些產品的材料和功能發生了變化,但是形式沒有徹底改變,根據需求的出發點不同,在產品設計中對形式的思考點就有所不同。
產品的功能是指產品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對人發揮的作用。能夠滿足某種需求的一種屬性,任何產品都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而設計制作的,產品的功能由于材料、結構、形式以及人需求的復雜性,可以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產品功能可以劃分成不同的種類,滿足人物質需求的叫實用功能,滿足人審美需求的叫審美功能,還有認知功能和精神功能,這種劃分反映出產品的功能與人的需要之間存在著聯系,實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認知功能是在實用功能的聯系中產生的,而審美功能優勢建立在與實用相關聯的合目的性與認知相關聯的合規律性的的基礎上。[4]對功能的認識不僅需要從產品本身來理解,還要從人與產品關系的立場上來認識,這是產品設計之初應著重考慮的。功能效應是產品設計美的重要體現。
“高品質”設計,實用主義角度來看,一些能改善生活方式的設計可以被稱作是“高品質”設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被注意的不符合使用常理的設計之處,而這些物品的再設計,優化了生活品質。設計終極目的就是為了人類而服務,無論是以一種什么形態來滿足人的各層次需要,都是要圍繞人這個核心而出發。
事無巨細的“高品質”設計,日本設計大師深澤直人,他擅長將西方理論融入傳統文化的設計中,經常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將不方便實用的地方加入設計思考,看似普通的設計,卻不需要多加思考就會下意思使用,好像產品本身就該是這樣子,這種設計被稱之為“無意識設計”,即:“將無意識的行為轉化為可見之物”。無意識設計是利用人已熟知但意識不到的元素設計。人的精神意識分為意識、前意識、無意識三層,“無意識”是指那些在通常情況下不會進入意識層面但又是潛伏在人的大腦之中的東西。“無意識”并不是真的沒有思維意識,而是人們知道自己需要哪些東西,但還沒意識到具體需求罷了。深澤直人說過“在日本,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物體本身更重要,物體是一種和諧的一部分,考慮物體之間的關系……而當人與物、環境達到和諧的時候,就是找到了一種意識的核心”。深澤所關注的是人們沒有關注到“無意識”的種種生活細節。
深澤直人認為設計應該“關注細節、關注情感”,把握產品自身和產品所處環境的關系,且注重受眾細微的感情變化,并把這些要素應用到自己的設計實踐中。例如他為了雨傘的放置,設計了一個小小的溝槽,當傘尖端插入溝槽之中,就能把傘整齊的靠在墻上,完美的解決了放立雨傘不穩定的問題,這個設計可以引導人的自主行為,實現了潛藏在人意識之中的心理欲求。解決人在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給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便利。除了對產品細節的再設計外,深澤直人還特別重視對人文的關懷,在對雨傘的設計時,在傘柄上設計了一個凹槽,這樣使得雨傘多了一個實用功能,可以懸掛袋子。試想,在下雨天時等車或是等人站著時就可以把重物掛在上面,而不用費力的提著。
深澤直人對無印良品的電飯鍋設計也很好的體現“人—機—環境”一體性。這個電飯鍋的特別之處在其鍋蓋上方設置了一個擱放飯勺的支架,我們常因為使用飯勺后不知放在哪里合適,而這個支架的設置就可以改善這個狀況。將人們在生活中相互聯系的并且習慣性的場景結合在一起的“場景化設計”,促使產品與使用環境之間的匹配協調,減少人與產品之間的隔閡。
在了解產品外觀設計的構成后,對設計師深澤直人概念及其產品的淺析,可以認為具有高品質的設計產品必然是功能和形式的結合、是脫離不了“以人為本”的核心以及時代性要求。“高品質”設計可以用迪特·拉姆斯定義的“好設計的10個原則”來做個總結,即:優秀的設計應該集創新、美、不唐突、誠實、產品異動、實用、不過時、周全、關懷環境、簡潔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