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宇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少數民族地區,地處于中國的西南邊陲之地,氣候宜人,多以山地丘陵為主,有著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布洛陀文化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性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由羅漢如擔任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布洛陀文化蘊涵的內容非常豐富,包括了壯族的鄉民們對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認識,其中涵蓋了代表性的地域風物以及風俗文化,《布洛陀》是長篇詩體創世神話,語言簡潔,用詞樸實無華,句式不一的藝術特色,凸顯出廣西壯族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情感表達。
鐘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中提到:“人們對于文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民俗答應這種要求,也就必須是多種多樣的。”①《布洛陀》涵涉及了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內容,題材眾多,共有四個部分,分為十九章,主要內容有:石蛋歌,造天地,造人,造太陽,造火,造谷米,造牛,分姓等章節。布洛陀這個人物形象掌握了人類生存所需的各項技能,帶給了人們生存生產經驗,是人們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是人們所認可的,受到了人民的愛戴和崇拜,經過歲月的洗滌,不斷的流傳發展,布洛陀人物形象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成熟的人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壯族兒女的生活樣貌以及思想文化觀念。壯族的祖祖輩輩們通過口耳相傳不斷的傳承與發展布洛陀文化,逐漸塑造了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且無所不能的英雄人物形象。
在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之中,廣西少數民族人們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面對都市的誘惑,青年人的外流,參與民間文化習俗的參與者越來越少,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布洛陀文化的生存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布洛陀文化原生存在偏遠的地區,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里傳唱,有固定的族群的麼么進行傳唱,在穩定的外在環境因素與內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布洛陀文化以口頭傳承的方式穩定的發展、傳播著。在社會的現代化的沖擊性下,原有的生存環境遭到了改變,這種無形的城市化的力量正吞噬著這片傳統的土地上的人文風情。布洛陀文化是以口頭流傳的方式傳承下來,許多內容不完整,且大多數是以巫師或道公保存。在全寨的喜慶節日或者是重大節日,由最高明的巫師或者歌手來進行演唱,且要求極其嚴格,在演唱的過程中必須一字不差的演唱完整。布洛陀文化生存于舊時相對于較封閉性的環境中,且運用本土話的語言進行歌唱,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對于走出本土,需要更多的外在條件與內在條件的兩者相互作用而形成,需要更多的精力去面對時代的變化而做出改變。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布洛陀文化對于生存環境有嚴格的要求,在狹小的環境內由少部分的人傳播,且青年人的外流,參與者逐漸的減少,丟失了潛在的一部分的傳唱者。當布洛陀文化失去了這樣的一個穩定的生存語境,那么只能漸漸消失在群眾的視野。
布洛陀文化是族群的人們所認同的一種集體記憶,是具有民族凝聚力的。壯族人們口耳相傳的布洛陀文化,不僅僅是一種人與祖先的溝通交流的方式,并且是有著傳播知識,規范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這種“活態”傳承的方式,是布洛陀文化原有的特色。本土地區大部分的人們對于布洛陀文化了解非常的少,甚至不能完整的唱出來,或者沒有聽說過,只有巫師以及德高望重的歌手傳唱,傳唱者少,其源頭就阻礙了布洛陀文化的發展。壯族人民外出城市務工,許多本族的人們因為脫離了這個原有的生存環境,所以缺失了這個環境所給他們帶來的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由于各種原因的影響,重大節日或者喜慶節日的舉辦,外出務工的人們極少時間回家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缺少了聽眾以及傳唱者。隨著各種電子設備以及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充斥著小孩和青年群體,且人們對于世界的認識有了更加科學的解釋,小孩子們更喜歡輕松愉悅的美輪美奐的高科技畫面。高科技的不斷發展加上所學的知識不斷深入,小孩子們不愿意相信神話故事,不愿意去接受這種傳統的文化故事,那么布洛陀文化的循環發展就會出現缺口,代代傳承將會斷裂。
布洛陀文化原有的生存環境范圍小且受到了外來都市文化的沖擊,生存環境發生了改變。族群的集體意識是傳承和發展布洛陀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布洛陀文化的傳播范圍逐漸縮小,不僅僅是受到了環境與時代的發展的影響,而且就其部分的內容來說,有的是不實用于現在的社會生活,壯族人們將會選擇性的去接受某部分的內容。例如:“造天地”、“造人”、“贖谷魂經”“贖魚魂經”等,這些分別講述了天地如何產生,人類的來源,講述了打魚前應該祈愿等,并且帶著神秘的色彩。布洛陀文化作用于人們的方方面面,指導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具有經驗教育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時期影響是非常大的,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愈來愈清晰,對于這種帶有神秘性的故事且是沒有給生活帶來實質性的作用的,是選擇部分過濾的。青年人和小孩子不愿去相信這些神話故事,所以聽眾這方面,即潛在的傳播者缺失。布洛陀文化對于這個傳承人來說是熟知的,但是僅限于一小部分的受眾群體,更多的人無法參與進來。布洛陀文化在壯族人民的發展史中的傳承歷史文化、傳播經驗、教育規范、審美娛樂等功能,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會隨著受眾群體的流失而消失,急需人們的傳播和發展。
布洛陀文化是廣西少數民族的絢爛文化之一,具有學術價值與經濟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夠充分合理的保護和發展,那么布洛陀文化將會很快的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應當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將布洛陀文化結合當下時代背景,探尋其發展的路徑,傳承保護布洛陀文化。如何將布洛陀文化傳承、發展以及創新,亟待我們思考。
時代社會的發展改變是必然的,環境發生了改變,布洛陀文化賴以生存的空間發生了變化,布洛陀文化的本質決定了它的鄉土特色,當固有的生存條件發生了改變,那么布洛陀文化的生命力狀態將會伴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逐漸衰弱,那么將會消失。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布洛陀文化,需要有更多的考慮。布洛陀文化屬于口頭傳播,逐漸被記錄下來,現在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文獻資料整理、翻譯編著的《布洛陀經詩》的出版,為保留布洛陀文化做出了重要的一步,文本的傳承,讓更多的人去了解、知道布洛陀文化。這種文本傳承為之后學術的傳承、研究、發展、創新布洛陀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布洛陀經詩》在全寨重大節日或喜慶節日時由巫師或者德高望重的歌手進行精準的演唱,這種儀式的傳承使本土地區的鄉民們積極的參與,這種民俗儀式的傳承,引起了本土地區人們的注意,且得到了本土地區人們的支持。布洛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名譽上吸引了一大批觀眾,那么傳承人將會得到更多的曝光的機會,得到大家的信任與支持。由官方舉辦的重大節慶日活動,吸引了返鄉的青年勞動力和外來的一大批游客,布洛陀文化在這種儀式傳承的過程中,一方面真正吸納入了本土鄉民返鄉的支持者,另一方面是外來的游客參與,布洛陀文化產生了口碑與經濟的效益。布洛陀文化的“活態”傳承,需要重大節慶日以及喜慶活動的作為條件,更需要的是全寨人的參與,支持,才能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布洛陀文化。這種“活態”“全民性”的傳承場域在環境的改變下難以形成,文化生存的空間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問題。
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本地區的人們對于文化保護的自覺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布洛陀文化是壯族兒女的符號特征,是記錄了壯族祖祖輩輩們的智慧,象征著壯族的精神觀念。布洛陀文化依賴于原有的生存條件,離不開人們的參與與傳播。培養傳承人以及建立與鄉民的密切聯系是刻不容緩的。2011年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②布洛陀文化的生存條件是由社會歷史、獨特地理環境、傳承方式等多方面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保護布洛陀文化要注重分析整體性,不能只是保護其文本,要通過多方面因素進行研究思考。布洛陀出現于大型的活動當中,傳承人作為主體,要發揮好其自身的職責,充分發揮好傳播好布洛陀文化的知識、教育、審美、娛樂、認同凝聚等重要功能,以促進鄉民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達到保護傳統文化的自覺。在傳播布洛陀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明細的記錄好付出勞動者的信息,以給予他們物質與精神上的鼓勵,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達到最好的效果。
布洛陀文化屬于民間傳承的一種文化,靠著族群的個體來進行認同傳播的。在今天,隨著年輕人的外出,人才流失,受眾群體少之又少,僅留下老年以及小孩子在家,范圍非常局限的,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依靠壯族地區的中小學教育的傳承更有顯著的效果,教育者有專業性,且具有穩定性與強制性,對于傳播布洛陀文化有一定的專業保障。布洛陀文化中的內容豐富,涉獵范圍廣,有教化文明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教育價值。我們應當思考文化遺產是“為了誰?”“依靠誰”,來實現其自身的價值與意義。布洛陀文化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倫理道德,滿足于人們的精神需求,是學習知識、啟迪智慧的壯族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規范制度,能增強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
我們應該結合時代的發展,積極融入國家政策,將布洛陀文化積極順應國家號召,時代的發展。布洛陀文化不僅具有學術價值也有經濟價值。文化是支撐一個旅游景點的精神內核,以此達到一種游客對于景點的文化共鳴,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歸屬感,引起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家鄉記憶。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我們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積極發展旅游,通過這個平臺,傳播布洛陀文化。布爾迪厄說:“文化既可以呈現物質性的一面,又可象征性地呈現出來。”③這種象征性包括了思想、知識、倫理道德規范等。而物質性是我們可見的經濟價值。當代人們遭受到物欲橫流的社會的沖擊,生活節奏快,神經緊繃,渴望回歸大自然,享受生活。在旅游中,自然環境融入文化內涵,不僅僅是增加了經濟上的收益,對于游客來說,這是了解同胞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并且受到了一定的精神享受。在民間文化的利用上融入旅游業的發展,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布洛陀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價值不可估量,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文化遺產不僅僅具有保存價值的;‘遺產’,而且能夠轉化成為具有使用價值的‘財產’和具有流通價值的‘資本’。這個對文化遺產的資本賦值過程和對城市的整體意義重構過程。”④本土地區的發展,需要鄉村振興,需要文化的支撐,才能吸回人才,發展經濟文化。我們應注重布洛陀文化的知識產權,科學的有效的去發展利用好布洛陀文化,使其能夠持續發展,煥發生機,充分展現其價值。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當清楚的認識到布洛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要積極結合當下,合理對布洛陀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實現布洛陀文化的價值最大化。在燦爛多彩的民間文學當中,我們既要借鑒成功的案例,結合自身情況吸取經驗,又要守住底線,這樣更有利于布洛陀文化的有效的穩定的發展。
注釋:
① 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中華書局出版社,1996年,第50頁。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人大網,http://www.npc.gov.cn/zgrdw/huiyi/1fzt/ fwzwhy-cbhf/2011-05/10/con-1ent166069。htm,發表時間:2011年5月10日
③ [法]布爾迪厄.包亞明譯.文化資本和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④ 邵穎萍,張鴻雁.集體記憶與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昆曲意象”文化自覺的社會學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05):100-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