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麻 柱
(北京首農畜牧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奶牛中心)
荷斯坦牛源于荷蘭和德國,是世界公認產量最高、產奶經濟性最高的奶牛品種,但是屬于單胎動物,繁殖周期長,因此全球均以“本品種純繁、持續改良”為群體改良的核心策略。結合我國奶業發展現狀和實際需求,奶牛育種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像其他畜種那樣利用雜交優勢不斷培育新品種或配套系。奶牛育種工作依賴于一代接著一代干的傳承實干工匠精神,如果只為創新而創新,難免本末倒置。雖然荷斯坦牛是國際化公共品種,可全球各地奶牛在長期本土化選育過程中,表現出適應不同地區氣候環境、養殖模式和飼料條件的生物學特性。因此,圍繞實現奶牛養殖經濟效益最大化這一共同目標,全球主要奶業發達國家均建立了更加適合本地區環境和條件的奶牛選育方向和評價標準。例如,澳洲奶牛選育更加關注放牧適應性,北美奶牛選育更加關注集約化生產需要,歐洲奶牛選育更加關注家庭牧場需求。我國奶牛養殖既兼顧歐洲和北美特點又有明顯差異,如直接采信歐洲或者北美的選育方向和評價標準是不科學的,不一定適合我國不同氣候、不同規模、不同養殖水平牧場牛群改良精準需求。在科學準確評估基礎上,建立符合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需求的良種選育和評價標準,提升民族自主育種能力,保障奶牛養殖業實現高質量發展,這是新時代對我國奶牛育種工作者提出的核心命題,也是奶牛育種創新對“中國特色”的最佳詮釋。
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是每位奶牛育種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然而我國的奶牛育種工作卻面臨嚴峻挑戰。突出表現在:
自2008年以來,我國奶牛存欄規模持續萎縮,盡管2019年存欄數量觸底反彈,但是,其恢復速度就尚得觀察,短時間內奶牛凍精需求無法實現快速放大。全國荷斯坦牛存欄規模按照520 萬頭預估,凍精總需求約800 萬支;按照凍精自給率70%計算,每年生產560 萬支高遺傳水平凍精即可滿足當前70%國內凍精市場需求。
我國進口奶牛凍精主要來自美國、加拿大、歐盟一些國家,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有少量進口。有關數據統計,2019年進口凍精總量超過600 萬劑,其中奶牛凍精保守估計約500 萬劑。如果全部實現銷售,進口奶牛凍精占我國奶牛凍精市場份額60%以上。從發展歷史角度看,進口奶牛凍精對于提高我國牛群遺傳水平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高遺傳水平進口凍精對于豐富本土奶牛育種資源也有重要意義。縱然不應該排斥凍精引進,但是應該旗幟鮮明反對低遺傳水平凍精無序引進,直接后果是低價傾銷沖擊國內市場,間接后果是嚴重沖擊種牛自主培育體系,不利于我國牛群精準改良和養殖效益最大化。
當前,由于活體公牛進口渠道單一且進口國種公牛基因組選擇優勢不明顯,因此國內通過進口奶牛活體種公牛采精銷售的情形已經基本不存在;國產凍精絕大部分來自北美進口胚胎國內移植出生公牛,真正通過遴選本土種子母牛開展選種選配自主培育種公牛的育種企業屈指可數。從自主培育滿足國內奶牛業高質量發展對精準改良的需求來看,我國種牛自主培育體系已是“相當脆弱”。
那么,對標奶業發達國家,我國奶牛選育技術和遺傳評估體系的關鍵短板到底是什么?筆者認為:首先,良種資源不再是制約我國自主育種能力的關鍵短板:個人估計全國約30%成母牛單產達到10噸以上,超過歐盟接近北美國家同等水平;全國近10%成母牛單產達到12噸,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其次,選育技術也不再是我國選育體系面臨的關鍵短板:2012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聯合北京奶牛中心、上海奶牛育種中心,構建了我國目前唯一的官方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分子育種技術和遺傳評估算法處于奶業發達國家同等水平。而以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構建為核心的基礎表型數據采集系統薄弱,以及以產業鏈縱向聯合為核心的開放共享育種組織不完善才是當前我國奶牛育種工作的核心短板。相比歐美奶業發達國家,我國奶牛養殖歷史短、數據積累少;在擴大DHI測定和后裔測定數據規模、拓展選育性狀表型數據采集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由于奶牛育種的特殊性,必須實施產業縱向聯合育種,這是我國奶牛育種工作提升的關鍵。
為何我國奶牛育種工作已經開展了半個多世紀,還是沒有系統解決種牛自主培育的問題,反而凍精進口愈演愈烈?我們可以嘗試從市場角度分析一下客戶為何選擇進口凍精?少部分可能是基于牛群改良方向需要做出的專業選擇,大部分可能只是出于對進口產品的無條件信任;但是無論出于何種理由,對國產凍精的不夠信任可能是繞不開的話題。客戶為何對國產凍精不信任?大部分可能來自于對國內奶牛育種體系的不了解,少部分可能認為國內奶牛遺傳評估體系不完善,還有一部分可能認為國產凍精存在傳播疫病風險。以上,可能涵蓋了國內客戶對國產凍精的基本認知,那么客戶對國產凍精的認識是否科學呢?我國種公牛站多達40 余家,近90%不具備自有或實際控制的母牛資源群體,因此只是嚴格意義上的凍精采集站。奶牛育種與奶牛養殖的產業鏈割裂,導致廣大奶牛養殖企業并未參與奶牛育種協作,對奶牛育種體系不了解也是一種必然;另外,國家對種公牛站實施嚴格的疫病檢疫防控措施,大力推行兩病凈化種牛場,因此客戶對國產凍精傳播疫病風險的擔心是多余的。有的客戶認為我國當前奶牛遺傳評估體系不夠完善,卻有一定道理的。
以政府為主導,鼓勵育種龍頭企業牽頭,聯合產業鏈養殖企業和科研機構組建新型育種協作組織,基于對我國奶牛群體的科學準確評估,構建符合我國奶牛養殖業特色的自主選育體系和評價標準;成立奶牛育種協會,建立行業公認的國家奶牛遺傳評估中心,接受協會委托開展評估服務,定期發布我國奶牛母牛、種公牛遺傳評估結果。
實施“國家奶牛基因組計劃”:我國已經建立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但是和奶業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的參考群體規模還太小。通過育種企業、規模化大型牧場、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用3~5 年把參考群體規模發展到5 萬~10 萬頭,建立我國自己的牛群評價“黃金標準”,彎道超車迅速接近或達到奶業發達國家同等評估水平。
技術與數據是奶牛育種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石,一方面繼續加大對良種登記、DHI測定、體型外貌鑒定、基因組檢測以及表型數據智能化采集等工作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設立公益性基礎性研究課題,支持奶業基礎理論研究。奶牛育種是公益性產業,離不開國家財政、政策的支持。扶持不等于扶貧,應該集中資源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同時轉變支持方式,即從直接補貼終端市場向補貼扶持育種基礎體系建設轉變,從單純財政補貼向財政補貼與企業配套相結合轉變,從政府補貼工作經費向政府購買育種數據轉變。
對牛結核、布魯氏桿菌病等傳染病進行嚴格檢疫凈化,推動無疫病凈化場建設,種公牛站、核心育種場必須是無疫病場/站。
防止低遺傳水平的進口凍精低價傾銷沖擊自主育種體系,所有奶牛、肉牛凍精應全部納入種用管理,參照國家有關法律實施進口審批,從遺傳水平、產品質量、疫病安全三個維度強化產品監督。
北京、上海之所以在奶牛育種方面積累了傳統優勢,正是源于自有數萬頭良種奶牛資源群體,可以開展系統選育工作。如2016年北京奶牛中心牽頭聯合國內6家大型養殖企業和研發機構組建奶牛育種自主創新聯盟,基于數十年育種數據積累以及國內牛群科學遺傳評估,制定并發布了聯盟UTPI綜合選擇指數,在傳統產量、體型、乳成分等選育性狀基礎上拓展了與長壽性、繁殖性能、健康狀況等相關的40余個選育參數,UTPI指數設計更符合國內養殖企業實際需求,數據基礎源自我國自有牧場,可更好剖析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經濟學上可以實現更為準確的種質評估,總體評估可靠性水平達到奶業發達國家同等水平,該指數是國內除官方發布CPI選擇指數以外,商業化聯合育種組織發布的唯一一個種牛自主培育選擇指數,代表了國內奶牛種牛自主選育的最高水平。
種業安全事關國家戰略,奶牛種業事關奶業振興。基于對我國奶牛養殖現狀和養殖環境的科學準確評估,依托基因組選擇和分子育種技術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種牛自主培育體系,提高種源自主保障能力,滿足奶業高質量發展對牛群精準改良的產業需求,是從源頭上提高我國奶業競爭力的科學與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