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傳芝
(山東省沂水縣龍家圈街道畜牧獸醫工作站)
冬春時節,妊娠母羊陸續開始產羔,母羊難產、子宮脫出、產后無乳或少乳是最常見的三大問題。生產實踐中,要采取相應措施巧妙應對,以提高母羊繁殖力和羔羊成活率。
難產也叫異常分娩,是母羊已到預產期,但分娩過程受到阻礙,羔羊不能順利產出的過程。多因胎兒過大、胎位不正、母羊子宮收縮乏力等原因造成,多見于初產母羊或者肥胖母羊。如果不能及時正確處理,極易引起羔羊死亡,甚至危及母羊生命安全。
母羊尚未達到體成熟即配種。
處置:母羊生長發育到一定時期,生殖系統基本發育成熟,卵巢能正常排卵,開始具備繁殖后代的能力,并出現早期的性行為現象,稱為性成熟。
母羊性成熟時身體發育仍未完全成熟,骨盆和產道仍較狹窄,不可在性成熟期即行配種,否則會影響母羊正常發育、分娩和種用價值。而體成熟是指母羊生長發育已經基本完成,在身體、形態等方面已經開始與成年羊接近,且體重已達其成年體重的70%以上。母羊的初配年齡一般在體成熟時才能進行。
母羊性成熟的早晚與羊的品種、年齡、遺傳、營養、氣候、個體發育等許多因素有關,早熟品種、炎熱地區、飼養管理條件良好,都能促進性成熟的提早出現。母山羊的性成熟期多數在6~7月齡,但發育好的薩能奶山羊3~4月齡,中衛山羊5~6月齡,濟寧青山羊3月齡,波爾山羊6月齡,雷州山羊4月齡,成都麻羊3~4月齡即有性行為,可達性成熟。
一般地,母山羊12~15月齡才能達到體成熟,而15~18月齡,體重達到成年體重的60%~70%時初配最合適。如薩能奶山羊13~15月齡,體重42 kg;中衛山羊18月齡,體重20~25 kg;濟寧青山羊5~6月齡,體重10 kg;雷州山羊11~12月齡,體重28 kg以上的母羊,方可初配。
我國目前飼養條件下,綿羊的初配年齡一般在1~1.5歲,但在草場資源或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地區,母綿羊的初配年齡往往還要推遲到1.5~2歲時才能進行。
為了提高后代羊的生長速度,需要進行品種雜交。選擇父本時如果體型過大,與母本體型相差懸殊時就容易出現難產。
處置:通常情況下,選擇雜交父本、母本時,父本的體重不宜超過母本體重的2倍。如果母羊種群體型普遍偏小,可選擇一只體型適中的種公羊進行雜交,其后代羊的體型較母本會有所提高,然后再選擇一只體型較大的父本與后代母本進行級進雜交,不但能提高后代羊群質量,還可避免母羊難產。
母羊妊娠期間飼料營養過剩,母羊過肥,羔羊初生重過大,容易造成母羊難產;而飼料品質差、營養不完善、喂量不足、有寄生蟲病或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都可導致妊娠母羊體態瘦弱,體能差,分娩時子宮收縮無力,難產[1]。
處置:母羊配種前25~30 天進行驅蟲,使用阿維菌素注射液0.2 mL/kg體重,皮下注射,間隔7 天重復驅蟲1 次。
妊娠期間,要根據母羊膘情合理飼喂。妊娠前期3 個月,胎兒生長比較慢,需要的營養相對較少,只要按照空懷期的飼喂標準,足量供給優質青干草,適當補充少量混合精飼料即可滿足需要;但到了妊娠后期2 個月,胎兒生長發育迅速,體重增加快,需要適當日糧提高營養水平,保證母羊有八成膘情。
母羊大多在秋季配種,妊娠期大部分處在冬季,受放牧條件的制約,大部分妊娠母羊只能舍飼圈養,缺少必要的運動,導致母羊肥胖,體質差。種種母羊使用年限過長,腹壁及子宮陣縮無力。
處置:母羊妊娠前期,要盡量放牧。妊娠中后期無法放牧時,要每天打開欄圈門口,把母羊趕到運動場上增加運動,多曬太陽;晴暖天氣中午有陽光時,趕羊群去牧場放牧,增加運動量和光照時間,增強體質。
種羊利用年限一般是6~8 年,比較優秀的種用母羊可以利用到10 年,但以3~4歲繁殖利用性能最強。要根據情況,適時淘汰老齡母羊[2]。
妊娠母羊分娩時的正常胎位有兩種,即正位(兩前肢伸向產道,頭夾在兩前肢之間)和后位(兩后肢懸蹄朝上,并攏伸向產道,羔羊身體左側略朝上,面朝下)。這種情況下,羔羊都可順產,無須助產。如果出現倒生、側位生、橫位生等情況,均屬胎位不正,需要人工助產。
1.5.1 倒生
是指母羊產羔時,先下羔羊臀部和后肢。
處置:助產人員要順著母羊努責和陣縮的規律,緩慢將胎兒重新送回母羊子宮內,讓羔羊先露出兩后肢,并盡量調整其懸蹄向上,然后一手抓住兩后肢,另一手護住母羊的陰門,順著母羊努責的力量,將羔羊慢慢的拉出來。
1.5.2 側位生
分有前左右側位和后左右側位兩種情況。
前左右側位:胎兒的頭向前伸,先下左肩或右肩。
處置:順著母羊子宮陣縮和努責,緩慢將胎兒送回母羊子宮內,調整為正位,再順產。
后左右側位:胎兒的臀向前伸,先下左臀或右臀。
處置:順著母羊子宮陣縮和努責,緩慢將胎兒送回母羊子宮內,調整為后位,再順產。
1.5.3 橫位生
在骨盆入口前緣,胎兒橫在子宮內,其背部或腹部對著骨盆口。
處置:順著母羊子宮陣縮和努責,緩慢將胎兒送回母羊子宮內。背部對著骨盆口時,前軀離骨盆口近,調整為正位;后軀離骨盆口近,調整為后位,而后拉出胎兒。腹部對著骨盆口時,四肢都可能進入產道,如后軀進入產道多,則推前腿,拉后腿,促使后位生;如前軀進入產道多,則推后腿,拉前腿和頭,促使正位生。
因妊娠母羊陰道和陰門狹窄、子宮頸擴張不全或狹窄、骨盆狹窄或胎兒過大等可導致難產。
處置:母羊分娩努責和陣縮時,胎兒前肢或后肢使會陰明顯凸出,而間歇期母羊會陰又恢復到正常狀態,這是母羊陰道和陰門狹窄造成的難產。宜進行外陰切開術助產。術前,術者雙手、母羊外陰周圍徹底消毒,在陰唇右側或左側縱向切口,順著母羊努責緩慢拉出胎兒,清理創口,縫合。
因母羊子宮頸擴張不全、子宮頸狹窄引起的難產,可在子宮頸開始擴張后,一次性肌注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5~12 mL,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0.5~1.5 mL,縮宮素注射液20~50 IU。15 min后,把已經露出產道的部分推回陰道,抬高后軀,調整和校正胎兒產勢,順母羊努責拉出胎兒[3]。
母羊分娩時,子宮和產道能正常張開,但因骨盆狹窄,導致胎兒不能順利產出時,可在母羊產道內灌入石蠟油300 mL,再用手調整胎兒產勢。胎兒頭部靠前時,可輪流拉動兩個前腿,讓頭部先行通過,正位順產姿勢,再緩慢拉出;兩后肢靠前時,調整為懸蹄朝上,使其呈后位順產姿勢,慢慢拉出。
對因胎兒過大引起的難產,在進行產道擴張、助產無效時,應施行截胎術或剖腹產。
2.1.1 年老體衰,營養缺乏導致的子宮脫出。經產母羊使用年限過長,體質衰弱;妊娠期內飼料單一、營養不良,又缺乏足夠的運動,分娩過程中母羊用力努責、腹壓增高時,發生子宮脫出。
2.1.2 多羔或胎兒體型過大導致的子宮脫出。母羊懷有雙羔或多羔,胎兒體型過大,發生子宮脫出。
2.1.3 難產或助產不當引起子宮脫出。母羊難產,羊水不足,產道干燥,胎兒被子宮緊裹;助產方法不當,胎衣剝離后急拉硬拽,引起子宮脫出。
母羊產羔后,子宮也同時或稍后娩出,垂脫在陰門外,呈橢圓形袋狀物。如果時間較長,脫出的子宮水腫或血腫、淤血甚至壞死,黏膜干裂,往往黏附草屑、泥土、糞便等贓物。病羊頻頻努責,弓腰,腹痛,起臥不安。
人工幫助整復。
2.3.1 操作前,操作者剪雙手指甲并打磨光滑。
2.3.2 排空病羊直腸內蓄糞,防止整復過程中排出糞便污染子宮;病羊呈站立保定,并使后軀稍高,便于子宮整復回位。
2.3.3 去掉胎衣。用雙手托住全脫的子宮體,由助手用0.1%高錳酸鉀溶液將黏附在子宮體上的污物徹底沖洗干凈,同時清洗外陰、尾根部位。子宮黏膜受損時,可撒布320萬~480萬IU注射用青霉素鈉;腫脹嚴重時,可先用3%~5%明礬溶液反復清洗,以減輕腫脹,便于整復。
2.3.4 用無菌繃帶將全脫出的子宮自下而上包裹起來,由助手托起。趁母羊子宮收縮、沒有努責時,緩緩將脫出的子宮推送入陰道,同時松綁繃帶,使其恢復原位,撒入160萬IU注射用青霉素鈉,肌注縮宮素注射液20~50 IU,促進子宮收縮。能站立的母羊可適量牽遛運動。
2.3.5 對無法整復的子宮脫出,價值較高的母羊可實施剖腹術,通過腹腔整復;對子宮脫出時間較長,并有嚴重損傷、感染甚至已經發生嚴重壞死,或整復后有引起全身感染的危險時,可直接將脫出的子宮切除。
2.3.6 術后,加強護理。同時,用中藥補氣升陽,加快恢復。用熟地、柴胡各10 g,黨參、陳皮、當歸、升麻各12 g,白術15 g,黃芪20 g,大棗4 枚,炙甘草10 g。水煎灌服,每天1 劑,連用3~5 天。
2.4.1 淘汰種用價值不大的經產母羊。
2.4.2 加強妊娠母羊的飼養管理,保證日糧充足營養但不過肥,膘情適當,加強運動。
2.4.3 對難產母羊,積極進行有效助產,操作過程謹慎、輕柔,不魯莽、不粗暴。
3.1.1 經產母羊年老體衰,運動不足,泌乳機能減退;青年母羊初配過早,乳腺發育尚不充分,影響產后泌乳;初產母羊泌乳系統特別是乳腺發育不充分或日糧營養水平偏低。
3.1.2 飼養管理的原因。如日糧搭配不合理,營養尤其是蛋白質、能量水平過高或過低,加上不能做到定時、定量飼喂,導致妊娠母羊過肥或過瘦,影響乳腺功能和激素分泌。
3.1.3 羔羊體質較差,無力拱乳,不能刺激母羊乳腺放乳。
3.1.4 母羊患有乳腺炎。妊娠母羊舍和產房環境不潔,地面潮濕,污穢,乳腺被感染而發炎。奶山羊擠乳技術不熟練,損傷了乳頭、乳腺;或擠乳工具不衛生,使乳腺被感染而發病。母羊患口蹄疫、結核病、膿毒敗血癥等傳染病時,也可伴發乳腺炎。
母羊產后乳汁逐漸減少或直接無乳,乳房松軟、縮小,羔羊吃乳次數增加,經常用頭抵撞乳房,試圖吃奶。
3.3.1 初產母羊催乳。從產前2周開始人工按摩乳房,1~2次/天,每次30 min,促進并激活乳腺發育和泌乳。瘦弱的初產母羊,還可以喂給蒸熟的大豆,100 g/天左右,以提高泌乳量。
3.3.2 科學飼養泌乳母羊。因母羊過肥而導致的少乳或無乳,要適當降低日糧能量和蛋白質水平;因日糧營養水平低、母羊過瘦,患有寄生蟲病等慢性疾病導致的無乳或少乳,應先除去病因,調整日糧結構,適當延長放牧時間,在滿足優質青粗飼料、供應的同時,適當補充優質精飼料,最好使用全價配合料,提高產奶性能。
體格正常的母羊,產羔季節的粗飼料以花生秧、優質青干草、微貯秸稈為主,適當補充全價混合精料。日糧中粗飼料占65%,全價混合精料占35%。全價混合精料配方:玉米50%、麥麩25%、餅粕類20%、食鹽3%和骨粉2%。體重40 kg左右的泌乳母羊,每天喂給粗飼料1 kg,玉米青貯料3 kg,混合精料0.5 kg。
3.3.3 乳腺炎引起的無乳或少乳。分析乳腺炎發病原因,及時對因、對癥治療,并進行乳房擦洗、按摩,可用青霉素480 萬IU、鏈霉素200 萬IU,用蒸餾水20~40 mL稀釋后,乳頭消毒并擠出乳房內乳汁后,用乳頭管針頭通過乳頭注入,每天2次。乳房封閉療法時,可用青霉素320 萬IU,0.5%鹽酸普魯卡因注射液40~80 mL,用封閉針頭在乳房基底部進針4~5 cm,分3~4 次緩慢注入,每2 天封閉1次,連續封閉3 次。嚴重病例,可根據病情采取強心補液、緩解酸中毒等對癥治療措施。
乳腺炎初期,每天用蒲公英100g,中期用鹿角霜40 g,后期用紅花10 g、鹿角霜40 g,加水500 mL,煎熬到200 mL,候溫分2次灌服,連用3~5 天[4]。
母羊乳腺炎初期可用冷敷,中后期則應用熱敷;也可用10%魚石酯酒精或10%魚石脂軟膏外敷,除化膿性和壞疽性乳腺炎外,外敷前可配合乳房按摩。
對乳房極度腫脹,發高熱的全身性感染者,應及時用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進行全身治療。
3.3.4 誘導泌乳。小魚、小蝦熬湯拌全價混合精料飼喂母羊;中藥王不留行、穿山甲、黃芪各9 g,當歸、川芎、花粉、白芍、通草各6 g,甘草5 g,水煎,候溫服用,每天1劑,連用3 天,可催乳。
3.4.1 適時初配,初配不可過早。
3.4.2 奶山羊在每次擠奶前,都要用溫熱的毛巾將乳房及乳頭擦洗干凈并擦干;擠完奶后,用0.2%~0.3%氯胺T溶液或0.05%新潔爾滅浸泡或擦拭乳頭。
3.4.3 加強羊圈衛生管理,清除圈舍內部污物,保持乳房清潔衛生;對病羊及時隔離治療,單獨擠乳;羊圈舍及周圍環境要定期消毒;加強冬春季節防寒保暖,及時修繕圈舍,堵塞風洞,防止賊風。
3.4.4 奶山羊要定時擠奶,每天擠奶3次;對分娩前乳房過度腫脹的待產母羊、泌乳量特別高的產后母羊,可適當控制精飼料和多汁飼料給量,防止發生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