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東
8月16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前,京津冀區域累計實現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1000億元以上。不惟如此,中央政府和其他地方政府也紛紛制定出臺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規劃,大批企業蜂擁而入。三者合力,將氫能產業推上了時代風口。
氫能產業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離不開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氫能產業涉及制、儲、運、注氫和下游應用,是各國政府寄予厚望的新經濟增長點,由于涉及面廣,影響大,因此需要國家層面統籌規劃。為了把握能源革命和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加快探索中國特色氫能產業發展道路,我國開始加快推進規劃引領、市場導向、政策健全,引導和扶持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2020年以來,《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關于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征求意見稿)》《2020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21-2035年)》《關于征求〈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等多個國家層面氫能產業發展相關政策和規劃相繼出臺,以解決氫能領域的頂層設計尚不完善的問題。
氫能產業發展的熱潮奔涌而來,多地為抓住“風口”加碼布局。在地方層面,為了進一步鼓勵、支持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各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規劃和行業標準,鼓勵氫能產業鏈的集群化發展。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40多個地級市發布氫能規劃,規劃產業規模超過萬億元。今年除北京之外,河北、廣東、重慶、浙江、天津、貴陽、寧夏等省份相繼出臺氫能發展規劃或扶持政策,以完善當地氫能產業鏈的生態布局,刺激地區加大氫能領域的投資,共同推進國內氫能產業鏈高速高質量發展。
企業的積極參與是氫能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中央和地方的激勵政策,兼以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推動一大批企業打開了氫能產業這個新世界的大門。2020年氫能企業注冊量達到十年之最,共計477家,比上年增長14.6%。2021年,氫能企業更是爆發式增長,僅上半年注冊量就高達339家,同比增長89%,眾多央企和上市公司競相布局。超過1/3的中央企業已經在制定包括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鏈的布局。據開源證券統計,在上游產業中,隆基股份、陽光電源、國家能源、中國石化等企業加入了制氫大軍;在儲氫賽道中,已經有深冷股份、中泰股份、華昌化工、中材科技等企業加入;加氫站的參與者包括厚普股份、富瑞氫能等企業;在中游的燃料電池系統中,億華通、重塑科技、濰柴動力、大洋電機、新源動力等是首批“吃螃蟹”的企業;電堆行業的加入者有新源動力、神力科技、國鴻氫能等企業;下游整車企業包括美錦能源、中通客車、宇通客車、上汽集團、東風汽車、長城汽車等。可見,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推動下,各環節企業正在加速布局。
技術革新為氫能產業發展掃清了障礙。大規模低成本制氫路徑選擇、低成本儲運氫氣、貴金屬成本高、催化劑易中毒等問題已經有改善的技術。在技術方面,解決了若干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問題,燃料電池功率密度不斷提高,能夠滿足車輛動力性要求。成本方面,燃料電池系統成本持續下降,整車成本降到可接受范圍。需要指出的是,隨著發電成本的降低、制氫設備制造成本的下降和制氫技術水平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將形成足夠的競爭力。此外,目前在多個城市開展的公交客車示范表明,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可靠性已達到商業化推廣要求,燃料電池系統的耐久性超過1萬小時,續駛里程達到500公里,能夠滿足平常的行車需求。
萬事俱備,東風又至。在“雙碳”目標大背景下,已經站上能源風口的氫能產業有望進入高速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