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娜 王志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維方式以及價值取向,高質量地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相關教育活動,將會對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為此,我們進行了如下的實踐探索。
1.在經典誦讀中感知
學校開展“誦讀經典,傳承文化”系列讀書活動,帶領學生走進中華傳統文化經典,通過誦讀經典,增知修心。師生共同誦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培養讀書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博大精深,并從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按年級由低到高的順序,以《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為國學教材,專門設定活動課作為閱讀交流時間,加強教師范讀,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聲、形、情、味、神。每次升旗儀式上,班級輪流展示誦讀成果,并結合記者社團的力量,采訪學生的學習心得,將之刊登在學校《彩虹家校報》上。學生在誦讀中感知母語之美,以及經典中那靈巧的修辭、暢達的語句、周密的謀篇。潛移默化,開啟智慧,培養天性,學會做人。
2.在課程與活動中領會
在傳統文化課程中滲透有關誠實、誠信、勤勞和節儉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領略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對他們的道德規范、行為習慣養成產生積極影響。以傳統文化為抓手,學校新增了10余門校本課程,如茶藝、傳統體育競技、書法、國畫、剪紙、經典誦讀、民樂賞析、中國象棋、傳統手工制作等。除此之外,學校還在社團活動中加入傳統文化元素,如記者社團增加了有特色的播音廣播,用快板講述發生在學校的好人好事。合唱團將很多傳統曲目《茉莉花》《盧溝謠》等作為重點曲目進行練習。豐富的課程和社團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交際和動手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
3.在傳統節日中品味
以中國傳統節日為載體,開展“做中國人,過中國節”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傳統節日中品味其中蘊藏的文化精神。例如,學校開展“體驗傳統文化,品嘗中華美食”的新年嘉年華活動,請民間藝人進校,展示扎毛猴、捏泥人、捏面人、吹糖人、做糖畫、剪窗花、畫風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師生共同享受節日中所蘊涵的獨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內核。
4.在社會實踐中體悟
讓學生走進社會大課堂,在實踐中體悟傳統文化。帶領學生走進漢風耕讀苑和葫蘆莊園參觀、體驗,學生們帶著“通關文牒”參觀了園區里的眾多場館。在國學講堂里著漢服、讀經典、學三揖禮,體驗中華古禮。在全息劇場觀看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全息投影戲曲,在自然教育學校里動手制作“植物敲拓染”作品。參觀躬耕園,近距離感受農耕生活,了解葫蘆文化的歷史。傳承文化之美,體悟農耕之苦,體驗動手之樂,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