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照勇
語文考試成了語文教改的瓶頸,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但是如何改,從哪些方面入手,值得深思。在分析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與《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基礎上,本文對教學評價、考試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探討,以拓寬語文考試的空間,充分發揮考試功能特別是激勵功能,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初中語文考試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應試教育的遺患
雖然素質教育在我國已經實行了多年,但至今并沒有完全消除過去應試教育留下的遺患。現在許多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通常中考以及其他形式的考試都有具體的目標要求,且直接與獎金、評優等掛鉤。考分成了檢測教學質量的唯一依據,是衡量教師工作的唯一標準。為了應付各級各類考試,不少語文老師拋棄了讓學生全面發展的機會,片面追求分數,于是“唯分而教”的現象出現了——考什么,教什么。學生的考試成績高了,閱讀面、見識面卻變狹了,考試左右著教學。如此教育模式之下,不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造就的是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人,而不是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二)語文本身存在的問題
語文本身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語文教材和教法上。語文教材上的內容表現為內容陳舊、僵化。雖然《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已經摸索了好些年頭了,語文課本的內容不斷變化和更新,教法也似乎發生了較大的轉變,但總體上來說,缺乏科學性。因為它不符合語文學科的性質、要求和特點,也不太符合初中生學習本國語文的規律。語文課本的核心應該體現以訓練為中心,通過課本和老師的引導,以自學指導為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語言和文學能力。同時,語文的教法上表現出的問題還是在于我們的老師教學觀念沒有真正轉變,或者過于保守、僵化,如“填鴨式”、“滿堂灌”,這種陳舊的課堂教學模式早就應該退出歷史舞臺,可確實還普遍存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以成績作為評估老師工作的依據的環境難以讓語文老師潛心探討教改和實施素質教育。
二、對策探討
(一)開展特色評價,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開展“以激勵性為主”的評價改革
評價在課程實施中發揮著重要的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作用。根據《新課標》的理念,語文學科在學生語文學習評價方面可以做些積極的探索。
首先,要注重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評價。其次,積極改進測查、考試的內容和形式。
2.重視對學生寫隨機評語
教師一句句富有激勵性的評語,把學生和家長的興趣強烈地吸引到學習過程和良好的心理體驗之中,從而淡化了對分數的唯一的追求。經過一個學期,成長檔案袋已成為學生的寶貴財富之一。在家長會上,家長們都反復翻看學生們的每一張成長卡片,細細體味分享著孩子們成長的喜悅。家長的注意力也開始從單純看考試分數向重視成長卡上轉移。
(二)使用較為合理的試題形式
現在的考試,無論是升學考試還是平時考試,畢業(結業)考試,盡管許多試題目標明確、題型合理、方法靈活新穎,但終究未能打破“一考定優劣”的傳統做法。由于目前我們必須面對中考,那么中學語文考試命題就必須改革,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該側重對語文的實際應用能力的檢測。要達到此目標,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測試目的
葉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工具,……要做到個個學生善于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才算對極大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盡了份內的責任,才算對實現四個現代化盡了份內的責任。”語文教學的任務是以培養訓練語文能力為主,對學生的測試當然應以檢測學生語文能力為主要目的,那些為考試而考試,甚至把學生當“敵人”進行關、卡、壓的做法都必須堅決廢除。
2.出題盡量不要局限于課本,增加開放性試題
語文知識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語文知識的學習離不開具體文章這個載體。選擇教材以外的選文,以閱讀形式為宜,以便綜合考查。不能只重視知識,不重視運用。按照《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進行語言素質和思維素質測試。例如:改變過去對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的考查,代之以這些知識為對象,具體考查運用能力;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等,并分類給分。如,初一語文基礎知識考查試題可以設置為“通過學習第一冊語文,你一定積累了很多詞語、成語和諺語。試著每一類寫兩個,并進行解釋”;“通過一學期的學習,你背過許多古詩,請寫出其中一首。”
3.調整問題方式,注重心理感受
試卷應以學生為本,具有親和力,使學生能夠與之平等交流,產生積極對話的愿望,乃至竭力創造的心理沖動。諸如看拼音寫漢字、名句名篇默寫、閱讀回答問題等的傳統試卷命題語言十分模式化,顯得那么生硬、冷漠。面對這樣命令式的語言,學生成了學習的被動執行者,怎么會喜歡答卷、怎么會喜歡考試呢?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命題語言,試題的表述應多用鼓勵性的語言,縮小試卷與學生的距離,這有利于學生調整好考試狀態,發揮出正常水平。使更多的“學困生”通過努力,能達到合格的水平。這樣營造一種寬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以緩解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輕裝上陣,快樂考試。
4.淡化命題形式,強化實踐訓練
注重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檢測和考察,變單一的課堂測試為多種形式的動腦筋和動手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檢測手段。比如,指導學生自辦手抄報、輪流主辦板報;組織學生進行演講賽、作文競賽、書法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然后發動學生評比,分高下,定優劣。
5.加強變式測試,注重能力立意
以《新課標》為依據,而不僅僅以教材為中心進行命題,通過增加規律探索性的問題,來考察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每一次檢測,試卷中的不少題目學生在平日都未接觸過,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并不是講什么就考什么,而應該在平日學習中更加注重思維方法和解決問題方式的積累。這也是新教材改革所提倡的。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麻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