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連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執行以來,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如雨后春筍般席卷全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越來越被教師們所理解。在這種新形勢下,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面對新的挑戰,本著學習的態度,我認真研讀了《數學課程標準》,讓我受益匪淺。
其中,新課標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而不是讓學生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這就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特別是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生一旦在數學活動中享受到成功與喜悅,便會增強學習的動機。因此,學習活動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當中,這就要求我們在組織學習活動中,善于創設問題情景,將學生引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投入數學活動當中。
問題情景可以成為學生創設思維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一個好的、恰如其分的、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情景,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求知欲,有利于引發學生對所發現問題的思索與探究從而發展其思維能力、培養創新意識。但問題情景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狀況巧設情景,將學生引人積極的思維狀態,且是有目的的、循序漸進的創設起來的。現在,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對如何創設適合與學生學習的數學情景的不成熟的見解。
一、創設問題情景應遵循的原則
創設問題情景要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聯,盡可能是真實的,盡可能貼近生活實際,并能有效的支持當前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基本技能。所以在創設問題情景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趣味性原則
創設富有趣味的問題情景,就是給學生提供讓問題意識萌芽的合適土壤,啟迪學生積極的思維。教學中的小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等方法,可以把枯燥無味的數字、符合、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愉悅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愉快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
2、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結晶,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聯系學生熟知的生活創設情境,這可以讓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學生數學、理解數學,經歷數學的刺激,更好的體驗數學的價值,并養成善于發現生活中數學問題的眼光,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3、有序性原則
創設有序的問題情境,是引導學生自主思維、探究解決問題的有效經驗和方法。據有關專家研究,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生認知發展是有序性的。因此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用能設計有層次排列有序的問題,激發學生在了解初始問題后,便有一發不可收的感觸,從而激勵學生不斷的探索,思考全面解決問題,而獲得數學知識。
4、適度性原則
情境的創設應保持一定的尺度,不應一刀切,或顧此失彼,應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所以在創設情境時,應根據實際教學內容、目標要求,將學生已有知識與要學知識有關聯,并巧妙的設置問題,使之環環相扣,難易度相結合,讓學生由淺入難,如上樓梯一般。步入數學知識的殿臺。因此,創設問題一定要把握住適度,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5、開放性原則
在課堂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創設開放性的問題。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探索。操作、猜測、驗證。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正是這種靈活的多向開放的、具有挑戰的問題情境,從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學生提供思維平臺,引導他們自主探索,獲得真知,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
1、創設“游戲、故事”類的問題情境
恰當的游戲、故事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含有有趣的游戲、故事,則可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例如:學習“10的加減”時,可用“擺小棒”的游戲,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的目的。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可以以同桌為伴,擺出與10有關系的等式,看一看哪組擺得又多又正確。此時,同學們積極投入游戲中。如甲同學擺出7根小棒,乙同學就會擺出3根小棒,然后他們分別說出“7+3=10、3+7=10、10-3=7、10-7=3 ”并能相互驗證各自答案。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在游戲中的交流、討論,培養了學習的交流、評價的能力。
2、創設“生活常見事例”的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常見事例引人數學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真正看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到身邊處處有數學。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教學“認識鐘表”時,可以設計成:上個星期天,學校組織同學們去看電影,時間定為上午九點?!靶●R虎”王小虎匆忙到達影院時,卻發現影院門前沒有一個人。但他發現影院前的大鐘表的指針正好指在這個時刻上(鐘表教具顯示上午8點).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認為小馬虎他還能看到電影嗎?為什么?此時,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的發言。學生可能回答:他還能看到電影,因為學校規定的時間是上午9點,他卻早來了一個小時。師:你為什么這樣判斷?生:因為鐘表的長針指在12上,短針指在8上,爸爸告訴我這是8點。就這樣一步步把鐘表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3、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
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教育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創造性。重視學生的選擇,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所以,在創設問題的情境時,教師選材要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從多方面探索,獲得全面發展。例如:教分數除法應用題例3時,教師可先出示“池塘里有12只鴨子,和四只鵝”這一條件,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不但提出教材所需要問題,還提出許多新問題:①鴨的只數是鵝只數的幾倍?②鴨的只數占總數的幾分之幾?③鵝的只數比鴨的只數少幾分之幾?等等。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答問答,不僅使學生對分數的意義、單位“1”和分數應用題中常見的數量關系有了深刻地理解,而且還培養了創新意識、鍛煉了思維能力,增強了合作能力。
4、創設“故置懸念”的問題情境。
疑問能使學生的求知欲處于積極狀態,疑問越多,探索越多,其收獲也就越大。因此,在教學,教師要注意巧設疑陣。使學生處于暫時的困惑狀態,進而激發他們主動地探索研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比較下列每組中兩個數的大?。海?)7/16和7/9(2)9/10和3/10(3)5/8和3/5第(1)(2)題,學生順利
地完成。第(3)題則令大部分學生陷入沉思當中,這時,教師則因勢利導地問:第(3)題能不直接比較大小?為什么?師并用鼓勵性的語言啟發:能用以前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嗎?大家試一下。就這樣學生通過比較,而發現問題,產生疑問,一步步的全身心的投入學習活動當中。所以,巧妙的設置問題,造成學生認知沖突,為學生主動認識新知識奠定了基礎。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適時的從情境中產生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提出猜想進而積極探索、求知,讓學生從中學會思考,學會科學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要是創設的問題符合學生認知特點,貼近生活實際,從已有經驗出發,又保證問題情境的趣味性、適度性、開放性,一定能使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得到開發;真正完成素質教育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任務。
當然,問題情境的創設并非一日之功,只要是在教學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因地制宜,我想一定會取得顯著的成績,使自己真正的成為一名“創作”型教師。
(山東省汶上縣康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