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楊
肺癌在癌癥分類中占有重要位置,病死率在所有惡性腫瘤中占比最高,呈逐年上升趨勢,肺癌的發病與吸煙有關,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非小細胞肺癌較為常見[1],癌細胞生長分裂快,向遠處轉移及侵襲周圍組織,部分患者早期難以發現,臨床確診時已處于ⅢB 期或Ⅳ期。因此,本研究分析多西他賽與鹽酸埃克替尼聯合應用治療晚期肺癌,觀察患者的療效及相關指標,為臨床提供一定的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 年2 月~2019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17 例晚期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臨床病理特征。納入標準:①符合《現代肺癌診斷與治療》中關于肺癌的診斷標準[2],即進行腫瘤定位檢查,放射性藥物檢測出腫瘤直徑7 cm,確診為晚期肺癌的患者;②患者及其家屬均詳細閱讀知情同意書,同意并完成簽署;③生存期限超過半年者;④未接受放化療和系統抗癌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具有嚴重感染者及肝腎功能、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本藥物過敏者除外;③正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將患者按照肺癌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聯合組(59 例)與單一組(58 例)。聯合組男31 例,女28 例,年齡35~78 歲,平均年齡(56.37±7.21)歲;單一組男35 例,女24 例,年齡32~81 歲,平均年齡(57.59±7.81)歲;兩組病程均為3~6 年,根據TNM 分期,聯合組和單一組Ⅲ期分別為32 例和29 例,Ⅳ期分別為27 例和2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采用最佳的支持療法,在飲食方面,提供充足的營養支持,在心理方面,時刻關注患者情緒變化,緩解焦慮情緒,在臨床方面,盡最大可能減輕患者痛苦,緩解臨床癥狀。單一組治療方案為口服鹽酸埃克替尼(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61),125 mg/次,3 次/d。聯合組治療方案為多西他賽注射液聯合鹽酸埃克替尼治療,靜脈滴注多西他賽注射液(江蘇奧賽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43),1 h 靜滴75 mg/L,1 次/d,同時口服鹽酸埃克替尼片,用法用量同單一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臨床療效判定:根據《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評估[3],完全緩解: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病灶半徑減少超過1/3;平穩期:病灶半徑減少不足1/3,或增加不足1/5;進展期:病灶半徑增加超過1/5,癌細胞發生轉移。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②生存質量分析:患者生存質量評價是以治療狀態評價量表為標準,分為心理狀態、軀體功能和社會適應能力3 個等級,患者生存質量越好,得出的分值越高。③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皮疹、腹瀉、嘔吐和貧血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合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3.05%高于單一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心理狀態、軀體功能、社會適應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組心理狀態、軀體功能、社會適應能力評分均高于單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比較(,分)
注:與單一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聯合組出現皮疹3 例、腹瀉2 例、嘔吐2 例、貧血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25%(9/59);單一組出現皮疹4 例、腹瀉3 例、嘔吐4 例、貧血5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59%(16/58),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67,P>0.05)。
肺癌是臨床醫學研究中常見的肺部惡性腫瘤,具有高病死率和高發病率的特點,根據腫瘤分期特點,Ⅲb 或Ⅳ期肺癌最為常見,肺部組織細胞發生異常生長造成肺癌的產生,是涵蓋多組織學和生物學特征的一種疾病,臨床多表現為咳嗽、發熱、胸悶、咯血,有關研究發現[4,5],早期癥狀表現不顯著,若未及時進行有效診治,易造成對早期肺癌患者的漏診,病情進展至中晚期,癌變組織已經通過淋巴道和消化道進行轉移,錯過治療肺癌患者的最佳時間,治療難度提升,患者的預后較差,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增加家庭經濟負擔,甚至影響患者生命安全。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診治,臨床上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多采用分子靶向藥物進行治療,能夠跨膜運輸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結合配體表皮生長因子(EGF),激活細胞內的酪氨酸激酶,對多種細胞功能進行增值,腫瘤細胞凋亡、血管生成與侵襲依賴EGFR 信號通路進行抑制,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與腺嘌呤核苷酸三磷酸位點特異性結合,發揮抑制作用,阻斷癌細胞的信號轉導,肺癌患者的治療應選用安全高效的小分子靶向藥物,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鹽酸埃克替尼是EGFR 的靶分子,口服給藥,血藥濃度升高,有效的抑制EGFR基因突變,癌細胞的擴散轉移受到控制,能夠達到較好的臨床效果,控制病情的惡化。有研究結果表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鹽酸埃克替尼總體生存期在4~6 個月,藥物不良反應多見皮膚黏膜與消化道,患者出現皮疹和腹瀉,表現輕微,無需特殊處理。多西他賽與紫杉醇的作用機理相似,是紫杉醇經半合成加工得到的藥物,均具有較強的穩固微管的療效,多西他賽在臨床應用中耐藥性局限,改善藥物的耐藥性成為臨床研究的主要難題,通過調整患者的給藥周期,將3 周療法改為1 周給藥,能夠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增強治療效。本研究發現,晚期肺癌與新生血管的形成關系密切,多西他賽與鹽酸埃克替尼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生成,防止血管發生病變,從而達到遏制腫瘤生長的目的,聯合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3.05%高于單一組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聯合用藥能夠更高效的改善預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患者預后恢復快,應廣泛用于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將多西他賽與鹽酸埃克替尼聯合應用于肺癌治療,臨床效果較單用鹽酸埃克替尼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