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宜
(廣東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2020年2月新冠疫情期間,廣州隔離應急防治醫院選址位于廣州市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南連荔灣區、越秀區、天河區、黃埔區4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區。總用地面積:273250m2,地形地貌:場地內大部分較為平整,有魚塘,局部有山包,場地內最大高差約15m,場地內無建筑物。項目定位:集中收治確診患者,集隔離、治療、搶救一體臨時的應急醫院;規模:區域內包含1000人患者、1500人醫護人員及500人后勤人員共3000人。
⑴功能分區和流線設計是應急醫院的重點。患病區與醫護區應嚴格分開,生活區、非限制區與限制區應嚴格分界。同時項目用地規模應相對大一些,保證必要的防護距離及收治患者的基本醫療設施和病區的完整。
⑵對于03年小湯山以及新建的火神山都是按傳統的以住院為主的模式進行布置。通過與醫護人員交流,在分析接診流程后,本項目增加CT及PCR等檢驗流程,從初斷到確診中間增加緩沖留觀,使整個醫療流程更加合理和完整。
⑶考慮新冠傳播途徑更快,潛伏更長,在醫護流線分區時,應考慮在半污染區設置對醫護人員進行全面保護的功能。同時結合小湯山和火神山案例,考慮醫護人員體感,本項目在半污染區組織流線進行防護服的穿脫。
⑷廣州屬于高溫多雨氣候,場地雨水防滲透以及有效組織排水成為場地設計的重點。生活區、限制區與隔離區的污廢水排放和處理也是重點之一。
廣州市隔離應急防治醫院是為長期準備解決應急災難醫學救治及當前大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收治問題而設置。設計遵循安全至上的原則,確保醫護人員和患者的安全、建筑結構安全、設施設備運行安全、消防安全和環境安全。
廣州市應急醫院建設用地面積約27.3萬m2,總建筑面積6.3萬m2。選址遠離居民區、幼兒園、小學校等城市人群密集活動區,遠離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生產儲存場所。項目建設內容包括:三組負壓病房樓、急救及醫技區、限制宿舍、生活區宿舍、備餐間、物資儲備庫、洗衣房、垃圾焚化及處理暫存間、污水處理站、救護車洗消間等功能,病床總床位數建設目標為1000床。建筑布局順應地形,設計規整,應急醫院的核心區以急救及檢查區為中心進行規劃布局,方便患者就醫檢查治療。1000床的隔離住院區按防疫要求劃分成住院一區、住院二區和住院三區,各住院區相對獨立。
本項目設計明確分成三個獨立區域:生活區、限制區與隔離區,以確保院內衛生安全,同時門診部、急救及檢查區與住院區相鄰布置方便聯系。區域間設置30m隔離帶,整個區域與外面之間設置40m隔離帶。按照冬春季風北風以及夏季風東南風風向,生活區設置在上風向,隔離區設置在下風向。場地設3個出入口:東側道路為潔凈出入口,為醫護人員及后勤物資出入口;西側單獨設患者入口及污物出口聯通現狀路,兩入口間相隔270m;場地潔污分流,出入口分別設置在不同方向道路上。
患者通過救護車從北側道路進入院區,通過分區進入住院區;醫護及潔凈物品從東側道路進入生活區;污物從場地西側運離院區;從流線上做到完全潔污分流。從隔離區到限制區再到生活區,只有唯一通道并經過強制衛生檢查點;救護車與污物車通過消毒離區,并設置直升機停機坪,滿足緊急救援要求。
區別于小湯山和火神山應急醫院,廣州應急醫院隔離區設置急救及檢查區,住院區圍繞其設置。醫護人員從北面進入,病患從南面住院區進入,建筑平面布局需滿足“三區兩通道”(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的要求,按醫患分離、潔污分離的流線組織交通。
場地平整方案:本次場地內主要為魚塘、山體、現狀路,具體場地平整方案如下:
⑴針對魚塘區域,先抽干水,部分需要采用草袋圍堰措施。魚塘區域考慮到其地基承載力較小,以及避免過大沉降造成防滲膜拉裂,故采用拋石擠淤方法處理,先拋填1m片石,再填筑30㎝碎石砂壓實,最后采用一般回填土回填至場地設計標高。
⑵現狀水泥路一方面標高問題,另一方面防止不均勻沉降,需要拆除再進行填筑至設計標高。
⑶對于一般填方區域先進行清表30cm,再填筑回填土。
⑷回填分層壓實,分層厚度不超過30cm,壓實度保證滿足設計要求,回填土材料滿足設計要求。
場地防滲系統是應急醫院場地設計的重點。考慮到本項目的特殊性,本次場地的防滲系統采用1層600g/m2長絲土工布+2mm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1層600g/m2土工布的施工方案。在一般區域土基上直接設置防滲膜時,需增設土工格柵避免土基的不均勻沉降,防止防滲膜的拉裂。
參考案例:小湯山醫院平面布局:病房間距離12m,污染區患者病房區無設置獨立封閉的患者走廊,污染區穿防護服的醫護人員和病患合用走廊,該布置模式可節約用地面積;武漢火神山醫院平面布局:病房間距離21m,走道間距15m滿足隔離要求,患者病房區獨立封閉的患者走廊。
本項目隔離區各平面均采用“三區兩通道”嚴格進行設計:
⑴污染區包括患者接收診療的區域,如病床區、觀察救治室、處置室、污物間以及患者入院出院處理室。
⑵清潔區包括醫務人員的辦公室、更衣室、配餐室、值班室及庫房。
⑶半污染區指位于清潔區與污染區之間、是有可能被患者血液體液等污染病毒的區域,包括治療室、護士站、醫療器械等處理室、內走廊等。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完全分開。并設置醫護篩查與留觀功能,更能對醫護人員進行全面的保護。
住院按輕重癥分三大區域,每個住院區的平面設計均參考武漢火神山案例,采用王字布局形式,中間為集中設置的潔凈區,即:醫護辦公區、醫生休息區和庫房區。集中設置的潔凈區左右兩邊為病房,潔凈區通過半污染區進入病房污染區。為合理設計診療衛生流程,住院潔凈區進出污染區出入口處分別設置進入衛生通過室和返回衛生通過室。進入流程為:“一次更衣-二次更衣-緩沖間”,以供醫護人員穿戴防護裝備后,從清潔區進入到污染區。返回流程為:“緩沖間-脫防護服-緩沖間-脫隔離服淋浴-更衣”,從污染區返回清潔區,返回衛生間通道應男女分設。住院為雙邊病房布置,中間醫護通道,兩邊為獨立封閉的患者走廊。住院區主要是單人間病區與雙人間病區搭配,配有40床重癥監護病房,病房設計3.8m寬,滿足房間內設備及轉運要求。
隔離區在中心位置設置急救及檢查區,里面三大功能分別為:
⑴急救及搶救區,設備搶救室、手術室、診室、檢查室、MR室及X光室,可直接收治處理重癥病患并對病患的病情輕重進行診別;
⑵設置影像檢查、腔鏡檢查、功能檢查、超聲檢查及輸血科等完整的醫技檢查區,醫技檢查區不再與病區混合設置;
⑶醫護工作區位于上風向,在半污染區組織穿脫防護服流線。
限制區設洗衣房、物資儲存、備餐、限制留觀與限制區宿舍。限制區與隔離區、生活區之間通過檢查口相互分隔。限制區宿舍為兩層板房,每個組團38間房,共三個組團。生活區靠近西側出入口,設離區檢查房、備餐與宿舍。生活區宿舍為兩層板房,每個組團38間房,共十個組團。生活區宿舍可滿足1000醫護人員、500后勤人員的住宿需求。
污水處理場地、太平間、醫療廢品收集等配套附屬用房位置應在建筑下風向并盡量遠離餐飲區和供水點
項目根據設定的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分別設置送、排風系統,按不同壓力梯度控制氣流流向從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清潔區以自然通風為主,不具備自然通風條件時,設置機械通風。半污染區和污染區以機械通風方式為主。房間氣流組織采用新風上送風、排風下排風的方式,防止送、排風短路;同時新風送風口位置應使清潔空氣首先流過房間中醫務人員可能的工作區域,然后流過傳染源進入排風口,使得醫務人員不會處于傳染源和排風口之間,減小醫務人員被感染的機會。
⑴本項目室外采用污、廢合流,生活區獨立排放,限制區、感染區統一排放。
⑵限制區、感染區生活污水經過化糞池后,經滅活消毒,排入污水處理站處理,出水水質達《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要求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并設置排水事故應急池。
⑶生活區生活污水經化糞池后,經滅活消毒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
⑷在感染區排水管網末端設置污水處理站,處理量為1500噸/每天。
⑸污染區的空調冷凝水集中收集排入污水處理站處理后排放。
⑹針對醫院的隔離區和限制區,場地設置了防滲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面可能受污染的水向下滲透的可能性。同理,隔離區和限制區的雨水實施統一的收集和消毒處理后,方能排出場區外的環境水體。
應急醫院預案作為重要防疫治療工程,除了滿足醫療流程和管理外,重點在于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快速建設。本項目施工采用集裝箱模數,大大降低生產時間。整體方案在總結小湯山和火神山的設計及運營經驗后,優化了流程,設置完善的半污染區來保障醫護人員的安全,并設置獨立完整的醫技區。在日漸嚴格的傳染病防控要求下,廣州應急醫院的各項流程設計、措施均在進步,在有限時間內通過各項措施,創造快速建設條件,與病毒進行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