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成果資本化是實現科技成果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科技經濟集合、實現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必要路徑。科技成果資本化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具有價值增值屬性的科技成果、大量互補性資產、較強動態能力的創新組織以及良好的外部環境。保障科技成果資本化,應不斷完善制度體系,主要包括鼓勵有效科技成果產出的制度、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激發多主體投入的制度以及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科技成果;資本化; 制度保障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06
1 問題的提出
科技成果資本化是更大限度實現科技成果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作為獨立生產要素的技術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必要路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認識到科技成果不能有效轉化應用的現實問題,逐步探索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資本化、產業化的路徑,不斷促進發揮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的支撐作用。198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中首次提出技術成果要實行有償轉讓,肯定了技術的商品屬性。此后的政策致力于通過發展技術市場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實現技術與經濟的結合。1985年發布的《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對于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予支持”。風險投資引入科技研發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科技成果的資本屬性。1996年我國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其后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對科技成果出資入股進行規定,匹配以一系列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共同推動了我國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進程。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2018年科技部公布了《關于技術市場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探索技術資本化機制,推動技術市場與資本市場聯動發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強調“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積極探索通過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知識產權證券化、科技保險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
可見,科技成果資本化是當前我國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促進要素有序流動和高效配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手段。科技成果資本化具有其獨特的內涵,也需要特定的實現條件,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定的制度體系加以保障。因此,研究科技成果資本化的條件和制度保障問題具有現實必要性。
2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內涵及其實現條件
2.1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內涵
科技成果資本化可以理解為科技成果發揮其資本屬性,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實現更多的價值增值與利益回報的過程。科技成果是一種知識產品,其在進入市場實現商品化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價值,即科技成果的價格。與此同時,科技成果還是多種資產凝結而成的一種新的資產形態,蘊含著科技成果生產所投入的智力資本、知識資本以及物質資本,本身具有價值增值的屬性,通過科技成果的市場化運行可以實現價值增值。因此,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過程既包含技術范疇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技術行為部分,也包括以科技成果作為投資標的以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的經濟行為部分。也就是說,科技成果資本化具有雙重屬性,這也是科技成果自身的獨特屬性表現。與其他資產相同的是,科技成果資本獨自發揮作用難以實現價值增值,需要和其他的生產要素協同發展、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實現較為理想的價值增值,真正做到科技向現實生產力以及經濟社會驅動力的轉變。通常情況下,科技成果資本化過程中需要借助企業經營實體,通過企業實體整合風險投資、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商業化戰略、組織競爭力等諸多要素,共同謀求更大的創新和從創新中獲取更大的利益。此外,科技成果資本化還有賴于一定的外部環境,其中創新生態環境和技術環境是兩個關鍵因素。創新生態系統中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基礎支撐環境和宏觀制度環境兩部分。基礎支撐環境主要包括各類創新主體,如教育與科研機構、企業、中介機構、政府部門等,以及創新創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術、信息、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創業資本等基礎資源要素,這些主體和要素是創新創業活動開展的基本支撐。宏觀制度環境,在實踐中體現為地區的經濟環境、政策環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等。而技術環境是偏中微觀的概念,主要指所處行業技術創新機會的豐富性,如果預期技術開發成本較低或相關可獲取知識的供給較為豐富,則創新會變得相對容易一些。
2.2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條件
科技成果資本化是一個動態概念,主要是指將技術成果投入到企業開展新的商品生產和價值創造,最終實現價值增值的過程。這個過程涵蓋技術成果的商品價值實現和資本價值增值兩個階段,通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資產化更好地實現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因此,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科技成果資本化需要具備一定的實現條件。
2.2.1 具有價值增值屬性的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首要前提是具有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科技成果,既需要科技成果自身價值的呈現,也需要發揮科技成果價值轉移及價值增值的能力。科技成果最核心的價值所在是其所蘊含的知識價值,而知識價值的呈現有兩種可能。一是以知識產權的形式呈現,可以通過買賣、許可等方式進行市場交易,進而實現市場價值。但是,知識產權的市場估值的高低以及難易程度還主要取決于知識產權的取得是否基于市場需要,那些有明顯市場導向的知識產權容易被市場所認可,而那些基于科研活動本身需要所產生的知識產權則距離市場承認和實現市場價值較遠,或者被評估的市場價值較低,但是在一些情況下并不能代表這些科技成果真正的價值。二是不以知識產權形態存在的科技成果,盡管沒有明確的市場價值,但是也可以通過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等實現其市場價值。因此,科技成果資本化是其價值延伸、溢出與擴散的重要途徑,具有機制增值屬性的科技成果則是其資本化的基本前提。
2.2.2 擁有大量互補性資產配合技術成果的價值創造
科技成果資本化并不是單一要素的單一進程,而是凝聚和整合多重要素的復雜協同過程。如果僅僅擁有科技成果,而沒有金融資本的投入、有效的商業化戰略、高效的組織、優秀的人才和團隊以及一定的物質資產的支撐,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過程注定是失敗的,不能實現價值的增值,也不能帶來較好的商業回報和利益。在快速變化的市場和技術環境之中,科技創新主體、科技成果資本化實現的載體企業都需要了解技術與成本、客戶的需求、市場的變化、競爭者的戰略以及商業模式變革的趨勢等,根據變化與趨勢合理地投入和組合各類資產,才能更為有效的推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進程,取得較為理想的收益。因此,科技成果資本化需要大量的互補性資產作為基礎條件,還需要與各類互補性資產建立起協同合作的關系。
2.2.3 具備較強動態能力的創新組織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主要模式是科技成果的擁有者或使用者將科技成果作為資本,以技術出資的方式投入到一個企業中,再與其他形式的資本共同開展企業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而科技成果的擁有者或使用者由技術資本作為標的參與企業經營利益的分配。企業作為創新組織是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重要載體,企業創新組織的綜合能力決定了科技成果資本化的效果。動態能力是指企業整合、培養并重新配置其內部資源/競爭力以應對和塑造靈活商業環境的能力,其目的是產生更多收益。動態能力較強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動態能力較強的創新組織則能夠更好地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進程,進而實現價值增值。因此,一個具備較強動態能力的創新組織(企業),是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2.2.4 處于良好的市場和技術環境下
如前所述,創新生態環境和技術環境是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兩個關鍵因素,其中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最為重要。市場環境表現為市場秩序、市場供需情況、市場主體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上下游產業與相關行業的發展、金融與中介機構的配合以及法律與政策系統的支撐等。技術環境則表現為技術創新主體(如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力、風險投資所帶來的技術機會、技術的生命周期及適用性、創新的生產模式等內容。科技成果資本化若處于較為良好的市場與技術環境之中,則更能夠有助于科技成果在企業的持續創新以及實現由創新產生的商業價值和利益。
3 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制度保障
由于科技成果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和溢出效應,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價值實現的不確定性,使得科技成果資本化進程中需要構建一定的制度體系作為保障,在制度保障下加速科技成果資本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真正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因此,結合科技成果資本化的內涵與實現條件,應從以下四方面完善制度體系。
3.1 鼓勵有效科技成果產出的制度
當前我國的科技成果產出能力不斷提升,從論文、專利等創新產出指標來看已經處于世界的前列。但是,與市場結合緊密的有效科技成果產出仍不足是阻礙科技成果資本化的一個因素。因此,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鼓勵科技成果有效產出的制度體系。在科技創新的源頭強化科技成果第一生產力的意識,促進科技研發活動瞄準市場和社會需求,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造福人類為己任,優化科研價值觀。
3.2 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
近年來,我國在高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科技項目及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考核評價、科技成果權益改革、產學研合作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突破改革,制定了大量的政策,力求更大限度地激發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生產和轉化的積極性,促進科技研發面向市場需求。但是,總體來看,還存在相關政策不夠細化、評價考核落實難、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以及科技成果產權改革探索仍需深入等問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考評體系,更有力的激發創新主體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并將科技成果產業化作為重要的轉化方式加以推廣。
3.3 激發多主體投入的制度
由于科技成果資本化是與互補性資產協同發展的過程,因此需多種資產的投入,也需形成多主體投入的良好局面。科技成果生產者和所有者投入科技資本、金融機構投入風險資本等金融資本、技術市場服務機構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企業投入生產要素及組織與管理、政府投入財政稅收政策等,多元主體在科技成果資本化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設計制度體系時應考慮不同主體在科技成果資本化中的作用與需求,有針對性的設計政策措施。如針對科技成果資本化所需的貨幣資本短缺問題,應完善科技金融發展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促進風險投資;針對科技企業的科技成果資本化過程中的困境,應促進企業轉型發展、進行組織創新、創新商業模式;還應保障科技成果資本化過程中多主體權益的實現,激發多主體投入的積極性。
3.4 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要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促進相關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創新創業企業等各類主體在創新創業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強化大學、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聯系。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強企業間共生合作,引導、鼓勵企業實施開放式創新和嵌入式創新,培育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發揮大企業的作用,完善創新與產業鏈條。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創造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和充分的市場供給,提高產業集中度以實現規模經濟,助推科技成果資本化。重視市場體系中的金融和科技中介機構作用的發揮,為科技成果資本化提供必要的融資、法律、財會、技術評估等服務。再次,優化法律政策環境,形成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系,有利的財政稅收等政策支撐制度體系,為科技成果資本化保駕護航。最后,在圍觀層面優化技術環境,繼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科技研發與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依據技術生命周期調整研發策略與方案,提升有效技術生產的能力,提高技術與風險資本融合的能力,吸引風險投資加速科技成果資本化進程等。
參考文獻:
[1][美]布朗溫·H.霍爾,內森·羅森伯格.創新經濟學手冊(第一、二卷)[M].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吳壽仁.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導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
[3]方維尉.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的模式與舉措[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2).
[4]周增駿,陳勁,梅亮.中國研究型大學科技成果資本化機制探析[J].科學學研究,2015(11).
[5]范光杰.科技成果資本化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03.
[作者簡介]畢娟(1979—),女,管理學博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