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晨 李寶玲


[摘 要]隨著互聯網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大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也隨之發生變化,在4G時代遭遇巨大沖擊的傳統媒體,5G時代來臨后,將會面臨更大的難題,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企業確定發展思路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文章以5G時代傳統媒體發展現狀作為切入點,分析5G時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此基礎上,為傳統媒體提出融合發展的思路,從而推進5G時代我國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5G時代;傳統媒體;經濟形態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187
5G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隨著其不斷地發展與壯大,我國很多行業受其影響都邁向了一個新高度,然而5G時代的發展卻對傳統媒體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從近年來傳媒產業的發展現狀也可以看出,報紙、期刊、圖書、音像等產業無論產品種類、企業數量都明顯下降,行業發展緩慢,缺乏活力。但是,5G時代的開啟對于傳統媒體的轉型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5G技術將在很大程度上推進媒介融合,這種融合表現為跨行業的發展。[1]受到5G環境的影響,傳統媒體產業整體格局在保持穩健的同時也急需進行深度的結構性調整。當前,與時俱進的時代要求時刻督促傳媒產業調整自身經營模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順應產業大勢,走好融合發展之路,把握5G時代賦予的發展機會,制定相關策略,迎接挑戰,才能使企業能夠長久發展下去。[2]文章以傳統媒體發展現狀作為切入點,分析5G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此基礎上,為傳統媒體提出融合發展的思路,從而推進我國傳統媒體的可持續發展。
1 傳統媒體發展現狀
新媒體進入傳播領域對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沖擊波。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1.2%,網站數量518萬個。網絡直播、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應用的用戶規模半年增長均超過3000萬人,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人,半年增長率為15.5%。網絡傳播咄咄逼人的發展態勢給傳統媒介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1.1 傳統媒體用戶巨減,企業發展困難
1.1.1 紙質媒體市場呈現下滑趨勢
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對于報紙、圖書、雜志等紙質媒體沖擊最為顯著。截至2020年1月1日,我國發布停刊消息的報紙已有26家,據不完全統計,2009—2020年已有超過120家的報紙選擇停刊或休刊,其中一半以上為2018年1月1日后停刊。不僅我國如此,國外傳媒企業在此環境下也很難維持下去。具有百年歷史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因虧損于2009年停刊印刷版;2010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與《西雅圖郵報》停止發行印刷版;2012年12月24日,美國著名時事類雜志《新聞周刊》發布了最后一本紙質雜志,而10年前發行量曾超過400萬份的《新聞周刊》在2011年減少至大約150萬份。由于互聯網信息的便捷性,諸多領域的圖書,如科技類、生活類的受眾也都在萎縮。就連一直被看好的時尚雜志《悅己SELF》也于2017年9月22日停刊。
1.1.2 有線電視頻道逐漸減少
隨著OTT(互聯網電視)的快速崛起,有線電視受到明顯沖擊,份額也在持續下降。有線電視用戶數在2016年達到峰值后開始負增長,2019年第三季度,我國有線電視用戶總量降至2.12 億戶,有線電視在中國家庭電視收視市場的份額降至47.73%。行業盈利能力受到制約,利潤率水平隨用戶數一同下滑。截至2019年3月,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繳費減少至1.46億戶,環比減少51.7萬戶。隨著用戶的不斷減少,一些有線頻道也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2019年新年第一天,上海東方衛視將娛樂和星尚兩個頻道整合為面向長三角的“都市頻道”,炫動卡通和哈哈少兒整合成為“哈哈炫動衛視”;六七月間,湖北電視臺多個頻道被歸并到四個主要頻道,按照行業屬性進行精減合并,原有的對農廣播頻道被歸并到涉農專業頻道壟上頻道;6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終止了《央廣健康》整個頻道的運營。
1.1.3 廣告市場傳統媒體收入減少
2019年8月9日,CTR媒介智訊發布最新《2019上半年中國廣告市場回顧》。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中國廣告市場整體下降8.8%。電視廣告刊例收入減少2.4%,廣告時長減少17.2%。廣播廣告刊例收入減少9.7%,廣告時長減少12.9%。報紙和雜志的廣告刊例收入分別下降30.6%和6.1%。傳統戶外廣告刊例收入減少18.9%,廣告面積減少19.3%,如表1所示。
1.2 傳統媒體的人才不斷流失
新媒體因為具備即時性、內容豐富且能與受眾形成良好互動傳播的特征,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強有力的沖擊。傳統媒體則通過組織機構的重組合并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其中部分媒體退出了市場,有一部分則關停并轉,合并出版。由于媒體機構的調整引起了大量從業人員的變動,傳統媒體流失人才大增,一批資深傳媒人離開了傳統媒體,進入了新媒體領域。另外,我國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人才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這也為新媒體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儲備,但這也間接導致了傳統媒體人才的大量流失。除此之外,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媒體傳播方式,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和潛力,所以會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更加良好的發展平臺和空間,并且新媒體的資金待遇也比傳統媒體好,這樣以來便會加劇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
1.3 多元化產業布局戰略發展良好
近年來,互聯網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傳統媒體的發展日益困難。在此背景下,一些傳媒企業順應產業大融合的新形勢,選擇了多元化產業布局的戰略。公司涉及的主營業務不再局限報刊、影視等傳統媒介,而是在做優做精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積極拓展互聯網業務,切實有效地進行多元化產業轉型,逐步形成了傳統媒體、新媒體、戶外媒體等多方位立體的產業布局,有力地支持企業后續的良好發展。
2 5G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2.1 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
2.1.1 傳統媒體受眾市場的流失
由于新媒體的出現,傳統媒體的受眾群體不斷流失。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了8.54億,較2018年12月增長了近26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61.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到99.1%。據APUS研究院統計,2019年度全球移動互聯網用戶也在急劇攀升,截至2019年2月全球也已經有45.4億人使用互聯網,占據了全球總人口的近60%。
現在5G時代的到來,開啟了互聯網發展的新篇章。5G時代將會帶來更快的網速,其網絡速度將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網速的增加使得傳統影音媒體、視頻的下載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視頻播放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原本一些因為資源緩沖影響視頻觀看體驗而選擇紙質媒體的觀眾群體被重新拉回來,觀眾群體數量的提升將進一步促進影音媒體行業的發展壯大,受眾群體不斷流失已經威脅到傳統媒體的發展。
2.1.2 傳統媒體廣告市場的流失
隨著互聯網的優勢不斷得到受眾群體的青睞,新媒體在與傳統媒體競爭中迅速搶占了大部分的廣告市場份額。絕大多數傳統媒體一直秉持著以廣告作為主要盈利來源,新媒體出現后,對其生存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根據《2019中國互聯網廣告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互聯網廣告總收入約436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2%。從廣告依托的平臺類型來看,2019年來自電商平臺的廣告占總量的35.9%,穩居第一。搜索類平臺廣告以14.9%的份額居第二位。視頻類平臺收入同比增長43%,取代新聞資訊類平臺,成為第三大互聯網廣告投放平臺。
2.1.3 媒體的傳播內容和形式發生變化
5G具有速度快、延時低的特點,用戶可以在線點播甚至直播超高清內容,如全景VR、8K影視以及AR影視及娛樂等。5G時代,視頻將成為主要的信息表達形式,直播變得無處不在,單獨以文娛傳播信息的方式慢慢會淡出人們視線。5G將推動“視頻化”和“超視頻化”,其會推動移動互聯網應用業務都朝著“視頻流”化的趨勢發展,以及包括虛擬現實等類型的“超視頻化”方向發展。作為大寬帶、低時延、大連接的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5G將把人們的移動寬帶體驗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娛樂體驗。
2.2 傳統媒體的發展機遇
2.2.1 國民經濟的攀升使得文娛消費也在不斷提高
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地攀升,如表2所示,截至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30733元,比2018年名義增長8.9%。收入水平的攀升使得人民不僅滿足對衣食住行的需求,更加追求精神的需求,2019年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從2018年11.2%增長到12.9%,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也從2018年的8.5%增長到11.7%。可見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逐漸深入到普通群眾的生活中,這也大大增加了傳媒行業的發展機會。
2.2.2 5G技術為傳統媒體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
5G技術的出現,給傳統媒體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第一,5G技術加快了用戶獲取信息的速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帶5G的攝像頭,就可以完成一個現場新聞的即時監督和直播,無須復雜的設備和轉播車,可以保證沒有延時的全新感受,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局限性,讓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得最新的信息。第二,傳統媒體的優勢與5G技術的結合可以帶來新的發展機會。對于傳統媒體來說,一條新聞在播出之前需要經過記者采訪、相關部門制作等程序,并且一般情況下采編人員進行信息的采集到最終定稿需要幾個小時,新聞的傳播速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作周期、截稿時間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全新的新聞采編形式出現,這種更加正規、深度、即時的內容,顯然會在吸引力上遠勝垃圾眼球內容。這也讓傳統媒體尤其是城市的主流媒體,迎來了王者歸來的機會。
2.2.3 國家政策支持傳統媒體的發展
在傳統媒體收入大幅度削減的情況下,政府為了確保傳統媒體更好地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在財政補貼、政策紅利等方面給予了傳統媒體一定的支持。對于中央級媒體方面,自2014年8月18日中央提出媒體融合之后,中央財政給予了其大量的財政撥款,此外中宣部、中央文資辦的各項專項資金也給予了更多的支持。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
3 5G時代傳統媒體發展思路與對策
3.1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
傳統媒體要想在互聯網時代下發展下去,要學會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3]
第一,傳統媒體可以打造網站、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渠道發布新聞信息,不僅提供發布新聞的功能,還提供咨詢服務。例如華聞傳媒在進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時,重點整合以中國資本市場指定信息披露服務為核心的財經媒體服務平臺“時報傳媒”與金融交易平臺“東海證券”相關資源與業務,深挖“財經資訊+財經服務+文旅金融+交易服務”的一體化服務,強化公司的大數據能力并積極向人工智能方向拓展,以提供符合用戶投資需求的財經資訊數據服務與交易服務作為一大入口,打造客觀、專業、權威、特色的財經綜合服務提供商。這一舉動不僅成為了吸引受眾的一大亮點,同時也為企業后續的轉型奠定了發展基礎。
第二,傳統媒體不再只是以文字的方式進行信息的傳播,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火山小視頻等網絡視頻渠道,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新聞的傳播。隨著人們生活節奏逐漸的加快,人們對于信息的接收方式更加趨于短平快。傳統的視頻廣告固然生動活潑,卻需要耗費高昂的制作成本。相比之下,短視頻拍攝不僅能減少部分制作成本,還能起到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并且視頻可以還原一定新聞的場景,能夠讓人們更加印象深刻,從而引發用戶的共鳴和討論。
3.2 傳統媒體要保留自身優勢
從事傳統媒體的各部門工作人員都是經過專業新聞傳播工作的學習和培訓,并且每一步新聞制作流程都是經過層層嚴格篩選和審查的。傳統媒體健全的職業約束規范和評價體系,為其做深度報道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使其擁有了無法比擬的專業性。除此之外,傳統媒體還擁有著對于信息的主導地位,由于新媒體并未獲得對于新聞的采編權利,僅傳統媒體具有這項強大的權利,所以如今就算是熱門的新媒體,其信息傳播內容都要以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為基礎。對于諸如我國閱兵儀式、奧運會的開幕式、各大新聞發布會等都是通過中央電視臺進行播放的,新媒體渠道是不會越過傳統媒體而拿到播放權的,所以這也表明傳統媒體擔當信息發布者的角色是不可撼動的,這種優勢只能讓新媒體望洋興嘆。避開短處,發揮傳統媒體在內容合規性運營方面的優勢,跟其他優勢產業進行跨界合作,借助對方的技術、資金優勢,取長補短,真正實現媒體深度融合。[4]
3.3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創新發展
創新是一個企業的靈魂,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重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競爭也日益激烈,在此情況下,企業更應該根據時代的潮流與人們的需要不斷調整步伐,進而來制造產品服務,從而滿足人們的需求,讓人們對其產品或服務更加滿意,這樣才能夠使企業在同行業之間提升競爭力。對于媒體機構亦然如此,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呈現的形式更加豐富,如全景圖、VR、AR、H5等。[5]
傳統媒體可以將VR技術與新聞進行有效的結合,打造VR新聞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VR新聞不再局限于對新聞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360度全景,打破時空的限制,讓用戶沉浸于一個“仿真”的新聞場景中,也為真實、全面、客觀的表達新聞提供了更多可能。VR 新聞表述方式的改變使得VR 新聞的用戶不再是“局外人”,而是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VR 新聞打破了第三人稱的敘事方式,以用戶為第一視角,增加了用戶的選擇性,提升了用戶體驗。
4 結論
綜上所述,5G時代我國傳統媒體的發展面臨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樣也迎來了機會。傳統媒體要抓住與新媒體融合的機會,在推進融合進程中,明確傳統媒體面臨受眾巨減、人才流失等問題,正確認識 5G 時代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傳統媒體融合措施,保證傳統媒體真正適應 5G 時代,在媒體市場中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實現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南方日報評論員.加快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的發展[J].南方日報,2019(A4).
[2]喻國明.5G或將成為傳媒行業發展的決定性拐點[J].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業模式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中心,2019(6).
[3]侯俊智.如何看待融媒體時代的傳統出版[J].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0(4).
[4]李海軍.5G時代媒體融合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刊,2019(5):49-52.
[5]單友健.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創新模式探究[J].現代交際,2019(2):87-88.
[作者簡介]郭晨晨(1996—),女,河北廊坊人,北京印刷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李寶玲(1967—),女,陜西涇陽人,北京印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