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院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是社會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社會教育功能是其核心職能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博物館數量、種類不斷增多,規模不斷增大,在國民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來,隨著各大博物館的免費開放,使得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但與此同時也凸顯出了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的發展。本文簡要闡述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特點以及社會教育的基本形式,分析現階段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社會教育;博物館;特點;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3-211-03
【本文著錄格式】曾春鳳.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及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3):211-213.
在《博物館條例》中明確規定,博物館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自身特點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教育以及文化服務活動,并積極參與社會文化建設以及對外交流。相較于學校教育,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涵蓋范圍更廣,受眾群體更多,教育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其主要是通過對館藏資源的研究以及展示的方式向受眾群體傳遞知識與信息,以此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當前,隨著博物館的種類越來越豐富,綜合類、紀念類、藝術類、遺址類以及科技類各種博物館不斷增多,進一步充實了我國的社會教育體系,在此基礎上,現階段應當將研究重點放在如何充分有效地發揮博物社會教育功能上,充分挖掘博物館的價值,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一、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特點
(一)公共性
博物館作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機構,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開放性,這就決定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具有公共性的特征[1]。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受眾群體是全體國民,涵蓋范圍極為廣泛,其所提供的教育并非針對少數人,而是向全體公眾提供文化服務,公眾也擁有平等享受精神文化服務的權利,這是博物館與其他類型教育機構最為本質的區別,尤其是近年來,一大批博物館免費開放,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的公共性特征進一步被強化。
(二)直接性
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基本載體是館藏資源,包括文物、標本以及遺址等,都是實物,具有真實性、形象性的特點,對于受眾而言更為直觀,在視覺上更具沖擊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也更強。博物館這種獨有的社會教育模式相較于說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也更容易引發受眾的思考,具有明顯的優勢以及特色,而這也是我國高度重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多樣性
博物館類型的多樣性決定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也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目前,我國的博物館包括綜合類、紀念類、藝術類、遺址類、民俗類、軍事類、地質類以及科技類等多種類型,涵蓋了各個方面,數量也越來越多,此外,不同地區的博物館還呈現出本地域的特征與特色,可以為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需求、不同年齡階段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提供相應的文化服務,公眾擁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二、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公益性展覽
公益性展覽是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功能最為常見的形式,也是傳遞博物館文化最為直觀的形式之一。博物館作為保存、研究以及展示藏品的機構,集中了大量的歷史文物、自然標本以及先賢遺物等,涵蓋了各個方面,公益性展覽通過展示館藏資源,實現了現實與歷史的連接,而藏品就是其中的連接紐帶。
(二)館校合作
館校合作是目前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形式之一,館校合作的受眾群體范圍相對較小,主要是針對學生群體[2]。館校合作是以博物館的館藏資源為基礎,將博物館發展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實際參觀過程中了解歷史文化、民俗風情以及自然風貌等等。通過館校合作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價值,履行社會教育的功能,同時也能豐富學校教育的形式,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優勢互補。
(三)公益性教育活動
博物館經常會舉辦一些公益性的教育活動,比如學術講座、學術交流會、特色藏品巡展活動、文化體驗活動以及網絡互動活動等等,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本質上都是博物館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目前,隨著人們對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視,參觀博物館的人越來越多,通過形式多樣的公益性教育活動可以充分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通過巡展、網絡互動等活動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和文化,而不僅僅局限于一時一地。
三、博物館在社會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缺乏互動性
從目前博物館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來看,主要是以博物館講解員負責講解,受眾負責聽這種形式為主,或者是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引導受眾參觀,其中穿插一些講解,在形式上類似于課堂教學,互動性不強,受眾缺乏參與感,難以融入到博物館的活動當中[3]。當前,隨著博物館受眾群體的多元化,受眾的需求也發生明顯變化,不再以單純的游覽參觀為主,而是希望參與到博物館的活動當中,從而產生更好的參觀體驗。但是大部分博物館一方面缺乏互動環節的設計,一方面在活動內容中缺乏漸進式的設計,受眾難以獲得沉浸式地體驗。此外,部分教育活動與博物館的實際情況不符,未能充分突出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優勢,導致受眾對于博物館產生片面的印象。
(二)教育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博物館最突出的優勢就在于集中了大量的實物藏品,資源優勢明顯,受眾可以通過實物直觀地感受藏品背后的歷史文化,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文化的厚重。然而從當下博物館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來看,博物館推出的展覽將社會教育職能作為首要目標,對于受眾的需求缺乏了解,展覽的形式以及內容缺乏吸引力,難以引起受眾參觀的興趣。博物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不能是簡單的藏品的陳列或者堆砌組合,這種活動形式過于單一,即便搭配講解員的講解依然枯燥乏味,受眾難以從展覽活動中獲得教育。博物館豐富的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的文化輸出,削弱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
(三)缺乏對外合作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其擁有的教育資源極為豐富,但是僅通過博物館自身的渠道難以充分發揮博物館的資源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基于此,博物館最佳的選擇是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聯合開展社會教育活動,從而實現優勢互補,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優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最為普遍的形式就是館校合作,通過博物館與學校的合作,將博物館開辟為學生的第二課堂,使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了極大的延伸,但是這種合作形式并未形成長效機制,并且未形成比較成熟的合作機制[4],導致活動效果極為有限,難以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此外,博物館與其他機構間的合作也比較缺乏,不同類型博物館之間缺乏有效地交流與合作,導致博物館的教育活動相對比較單一,難以充分滿足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關于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幾點建議
(一)強化博物館活動的互動性
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主要方式是陳列展覽館藏資源,長期以來博物館主要以這種形式為受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受眾的需求在不斷變化,這種單一的活動形式已經難以充分吸引到受眾,因此,博物館必須要嘗試轉型發展,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創新活動形式以及活動內容,將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作為首要目標,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5]。鑒于博物館活動缺乏互動性的問題,博物館應創新活動形式,注重受眾的活動體驗,提升受眾的參與度,比如博物館可以以館藏文物為核心,開發文化線路,組織舉辦主題文化學習旅行,通過這種參與式的活動,讓受眾在實踐活動體悟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或者博物館也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采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還原文物在古代使用或者制造的場景,給受眾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此外,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網絡上與受眾積極互動,以紀錄片的形式向受眾展示館藏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這樣受眾不僅可以跨區域欣賞到館藏文化,還能增長受眾的知識,并且受眾可以通過網絡與博物館進行友好互動。
(二)合理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
要合理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價值,博物館需要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要提升文物展覽陳列的水平,文物展覽陳列是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基本形式,因此,提升文物展覽陳列的水平應當是博物館重點研究的課題。在文物陳列內容方面,要出精品、突出特色,讓最能代表本地或者本區域歷史文化特色和價值的文物,成為陳列展覽的重要內容,為傳承本地歷史文化服務,為增強群眾精神文化共識服務[6]。在文物陳列模式方面,要在有效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創新展覽陳列的方式,便于受眾進行參觀。博物館要摒棄陳舊思想,積極學習新理念、新模式,不斷優化文物陳列模式,為受眾提供更好的參觀服務。其次博物館要掐你規劃講解水平以及講解質量,在博物館工作中,講解是一項極為關鍵的工作,高水平的文物講解,可以賦予文物靈魂,讓文物“活過來”,可以讓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7]。受眾本身對于文物以及相關文化知識缺乏了解,必須依靠講解服務才能了解展覽的基本內容,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蘊,因此,講解員必須要通過自身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受眾獲得直觀的認知,加深受眾對于文物的了解。此外,講解員在提供講解服務時,要注意根據受眾群體的變化適時調整講解風格,或淺顯易懂、或幽默風趣、或深入淺出,為受眾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優質講解服務。
(三)加強博物館的對外合作
從理論層面而言,博物館面向的是全體國民,受眾群體極為廣泛,但是在實際當中,受各種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受眾都可以在博物館實地參觀,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輻射范圍[8]。基于此,加強博物館對外合作是延伸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通過館校合作、館館合作等形式可以有效擴大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地影響范圍。
首先,關于館校合作,最為關鍵的是要形成長效機制,博物館要積極與學校合作,將參觀博物館作為課外實踐活動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當中。以北京地區為例,根據《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意見》的要求,中小學生在學習期間必須至少參觀一次首都博物館、至少參觀一次抗日戰爭紀念館、至少參觀一次國家博物館、至少參加一次天安門升旗儀式。通過這種方式將參觀博物館納入到學校課程體系當中,引導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去博物館參觀學習,這種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其次,關于館館合作主要指的是博物館與博物館、博物館與紀念館等機構之間的合作,我國各個地區的博物館都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比如陜西歷史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景德鎮瓷器博物館等等,這些博物館具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他地區難以感受到這種文化。鑒于此,各地博物館之間可以開展交流合作,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相互之間進行資源置換,開展文物交換展覽的活動,從而滿足更多受眾的需求[9]。作為博物館來說,其本身在保存、運輸文物、舉辦展覽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通過開展這種活動不僅可以加深各地博物館之間的聯系,構建完善的社會教育體系,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出博物館的資源優勢。
最后,博物館要加強與文創企業的合作。近年來,文化創意產品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受眾想要將喜歡的文物帶回家的需求[10],因此,受眾的認可度較高。開發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可以為博物館拓展營收渠道,增加收入,同時也能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增強博物館在公眾中地影響力。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例,其開發的故宮口紅、“朕知道了”膠帶紙、“奉旨旅行”行李牌等各種文化創意產品無不風靡,在市場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化輸出。故宮博物院的這種模式為我國博物館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對于各地區的博物館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博物館蓬勃發展的今天,博物館的社會功能雖然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存在一些問題,包括活動缺乏互動性、教育資源未充分利用等。博物館要充分履行社會教育職能就必須要在合理利用博物館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增強教育活動的互動性,同時加強對外合作,強化博物館地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王旭艷.區縣級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發揮實踐與探索——以上海市閔行區博物館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6(1):55-56.
[2]楊童舒.論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與提升——以甘肅省博物館為例[J].學理論,2015(1):230-232.
[3]謝云虎,鄢志武,尼瑪,等.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探討——以西藏博物館為例[J].西藏科技,2018(11):13-17.
[4]封姍姍.淺析制約地方性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及對策——以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為例[J].黑龍江史志,2014(19):275-275.
[5]洪景淑,陳若君.關于如何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廈門地區為例[J].南方論刊,2017(2):58-59.
[6]劉鈺婷.淺談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J].北方文學,2017(5):246.
[7]楊國梅.如何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和服務功能的探索與實踐[J].杭州文博,2013(1):95-98.
[8]張一知.博物館發揮社會職能的相關思考——從提高博物館講解服務質量做起[J].才智,2015(20):318-319.
[9]侯寧彬.新形勢下博物館社會功能研究——以陜西歷史博物館為例[J].博物院,2020(2):45-49.
[10]程元元.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新探——以中山市博物館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2(11):50-51.
作者簡介:曾春鳳(1987-),女,漢族,泉州德化,本科,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社會教育、博物館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