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對文化傳承、區域經濟、旅游開發等方面的多元化發展有促進作用。基于此,結合濮陽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等方面展開研究,重視傳承空間、文化認同水平提升等策略的應用,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傳承、可持續化發展等方面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3-075-03
【本文著錄格式】吳鵬.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1,02(03):75-77.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而且,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其社會價值以及重要性等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化、創新發展,與其保護、傳承工作地開展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隨著區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文化的社會認同水平降低,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1]。
一、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價值分析
(一)樹立區域文化品牌
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發展,其以區域文化為背景,并實現文化與非遺融合發展,這對提高城市影響力,強化區域文化底蘊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此外,在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進行研究與分析中,通過文化聚集效應,可以針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資源、特色資源等方面進行挖掘,并形成獨特的文化品牌,通過新媒體、實體推廣等多種方式,可提高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水平[2]。
(二)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能力
隨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是當前社會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化、社會化發展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深入開發、挖掘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并以非遺項目為基礎,衍生具有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產品,其具備獨特的區域文化價值,這對實現區域文化價值向著區域經濟價值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3]。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開展,可以以旅游、傳統工藝品營銷等多種方式進行拓展,在宣傳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能力提升。在解決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過程中,則需要以區域文化、區域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等為中心,在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化發展的基礎上,實現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經濟價值提升[4]。
(三)培養群眾文化的向心力
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區域性的文化特點,其表達的是區域群眾的生活與勞動過程,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說唱、運動、表演等多種方式進行開展。從區域群眾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開展,可以充分發揮文化區域性的特點,進一步實現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在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前提下,研究與分析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等,并從非遺保護的角度進行管理與控制,對提高濮陽群眾的社會向心力方面有積極作用[5]。
二、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困境
(一)傳承空間與環境受排擠
隨著城鎮化發展的多元化發展,導致村落的空間極劇減少,傳統文化活動空間萎縮,禮儀、風俗、節慶、祭祀等也發生變化。生存空間相較減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也會受到直接地影響。濮陽地區的生活活動以黃河號子、嗩吶藝術、民間小調等傳統表演形式為主,但是,鄉村社會格局、結構發生變化,生活活動范圍、時間等方面也受到直接地影響。此外,濮陽地區的簸箕、葦席等被新的產品替代,市場空間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發展受到直接地影響[6]。
(二)文化認同逐漸弱化
文化認同對個人價值取向有直接地影響, 但是,社會環境變化,外來文化與濮陽地區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文化差異、文化沖擊等比較明顯,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傳承與發展會產生直接地影響[7]。濮陽地區的繡花、虎頭鞋等傳統手工工藝在發展中,認同其實用價值,但是,忽略其藝術、審美以及文化傳承價值,這對傳統工藝的可持續化發展會產生負面影響。濮陽地區的很多民俗活動簡化,甚至會出現不被認同的情況,例如年三十在大門位置放擋財棍,正月初一不準打水等,部分民眾認為這是封建社會的殘留,并不接受傳統文俗活動。此外,部分民間民俗活動基本消失,例如,濮陽地區有開鎖風俗,小時候祈求帶鎖,結婚前都需要進行開鎖儀式,一般是在農歷正月十六舉辦帶鎖儀式,其過程相對比較復雜,這一習俗的本質是祈求平安,多數年輕人認為這是迷信,風俗信仰逐漸消失[8]。
(三)傳承主體逐漸減少
在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中,非遺產傳承群體中,多數傳承人的收入比較低,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差,在生活需求下,其在非物質文化活動中的時間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推移,部分非遺項目逐漸被放棄。此外,大多數年輕人對非遺項目并不感興趣,再加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周期長,難度大,參與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例如,濮陽地區雜技發展,“喬家班”的每一個人都繼承家傳的雜技事業,但是,孫子、孫女不再學習雜技。在當前社會體系中,傳統觀念認為部分非物質文化活動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等觀念,促使傳承人越來越少,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會產生直接地影響。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管控難度高
濮陽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具極大的潛力,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以旅游開發、擴大生產等為中心,但是,盲目效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等方面會產生直接地影響。現有傳統制作程序、技藝被放棄,其產品的質量及水平等方面極容易出現下降的情況,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等方面會產生直接地影響。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綜合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有效地控制以及保護,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開發與發展等方面會產生直接地影響。
(五)缺少充足的資金扶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其保護工作的系統化、傳承的可持續化需要充足資金扶持,但是,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缺少充足的扶持資金,其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仍有欠缺之處,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會產生直接地影響。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影響保護與傳承的綜合效果。結合濮陽地區的實際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發展是以財政撥款或者專項資金為主要經濟來源,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其資金無法長期、有效、持續的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地開展,嚴重影響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水平。
三、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行性策略
(一)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環境
在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保護與發展中,非物質文化與生存環境、自然資源等有直接關系,所以,在重視資源保護與控制的過程中,則需要從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角度,優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環境,這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例如,在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時,不能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本身,需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礎上,從傳統工藝、自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應用等角度進行綜合調整,這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自然資源水平提升方面有積極作用。例如,編織工藝需要以蘆葦、藤條等為主要材料,所以,在對鄉村社會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下,則需要從蘆葦地、濕地、柳樹林等角度的保護為基礎,可以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從環境保護、文化保護以及全民參與等角度進行綜合管理,這對實現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提升方面有積極作用。
(二)文化認同與宣傳,實現品牌化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文化財富,所以,在實現文化認同與宣傳發展中,則需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傳、品牌化發展等角度進行綜合優化,這對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價值方面有積極作用。例如,以濮陽地區有西水坡遺址、三娘子臺、太子墓等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對濮陽地區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等有促進作用。在轉變廣大群眾觀念的前提下,從文化認同的角度,擴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與影響力,在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網絡、電視等進行宣傳,這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向穩定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在實現品牌化發展的過程中,則需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對文化活動、傳統工藝等方面進行綜合控制,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提升。文化認同是轉變大眾觀念意識的主要途徑,在非遺資源管理與品牌化控制的基礎上,可從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保護管理等角度進行綜合控制。
(三)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吸引參與者
通過項目開發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有積極作用。隨著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建立數字化文化館,豐富文化館內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等方面有積極作用。文化館需要積極的從視頻、音頻、動畫等角度,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內容的多元化建設。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數字化資源、現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進行資源整合,這對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發展水平方面有積極作用。文化館與濮陽地區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單位需要建立緊密的合作機制,并針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改變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模式以及經營模式,通過數字化文化館,了解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例如,利用三維建模軟件,搭建信息交互平臺,這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推廣與保護水平提升方面有積極作用。
(四)建立資料保存機制,實現管控革新
結合濮陽地區的實際情況,通過文字、動態圖片、視頻、錄音、錄像等多種方式,記錄并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信息,并以整合的方式進行信息匯總,濮陽地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8項,省級項目為42項,市級以及縣級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別為110項、580項,而且,在普查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線索為151000條,這充分說明濮陽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比較豐富,所以,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歸檔,這對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與發展水平有積極作用。在利用信息技術的前提下,則需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與發展等方面進行信息分類,在建立檔案資料的基礎上,對面臨消亡、避免消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信息進行記錄保存,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源歸類與整合的基礎上,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控效果提升。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實際需求,在實現項目管理與系統控制的過程中,則需要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所需的人文環境、生態環境、傳承發展、衍生行業等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在信息化、檔案化管理的基礎上,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提升。
(五)設立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資金
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是保證其可持續傳承與發展的關鍵,重組的資金,可以保證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規模以及人才選擇等工作地開展。因此,以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為基礎,設立數字化保護專項資金,并對專項資金的使用進行合理規劃與控制,這對進一步保證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文化傳承等有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數字化保護專項資金,可以以財政撥款為主要手段,并提高社會各方針對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在建立濮陽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的過程中,可吸引社會資金投入,例如,吸引文化企業等社會單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與保護納入到企業發展中,通過社會單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展等方面提供資金支持,并通過合作機制的搭建,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四、結論
綜上所述,結合濮陽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則需要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這對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提升方面有積極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注重建立檔案資料,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度化管理與控制的基礎上,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郭西燕.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濰坊地區為例[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5):49-50.
[2]王馥.海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淮官話保護與傳承的意義研究——以推動連云港申請歷史文化名城的價值為例[J].智庫時代,2020(14):154-155.
[3]張靜.河套地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喜與憂[J].教育教學論壇,2020(11):123-124.
[4]甘如美江,毛鈺,姚可可.黃山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及傳承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6(5):43-44.
[5]楊潤桂,陳剛,許娜.新時代背景下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46-47.
[6]曾小保,易明芳,鄭文兵.徽州地區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傳承與保護[J].名家名作,2019(6):86-87.
[7]王欣媛.魯西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研究——以織錦技藝為例[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9(2):86-89.
[8]尹未仙.邊疆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問題探析——基于云南省騰沖市的調查[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9,20(2):123-127.
作者簡介:吳鵬(1972-),女,漢族,河南省安陽市,本科,中級館員職稱,研究方向為文物博物系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