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霖 鮑善芬
中醫作為生態醫學,認為食物的客觀效果與中藥相似,食療與中醫同步起源,中醫認為食物的食療效果與天然藥物相似。歷代中醫藥典《本草》中,都記載了各種食物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中醫用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在世界范圍內以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實用可靠而倍受青睞。現代中國藥品中曾長期存在“健”字號藥,正是上述歷史實踐的反映。
中華民族有關食療的艱難探索
《史記·補三皇本記》曰:“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神農嘗百草,察酸苦之味,教人食五谷,擺脫饑不擇食的狀態是為了生存,并非是理性地去尋找藥物。人生在世無非要學習兩種知識:一種是謀生的知識,另一種則是養生的知識。李時珍稱:“軒轅氏出,教以烹飪,制為方劑,而后民始得遂養生之道。”,說明在5000年前,從“神農嘗百草”開始,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創立了“食藥同源”與“膳藥同功”的理念。中醫“天生萬物,無一而非藥石”,“凡膳皆藥”的理論,與2001年在維也納召開的《第17屆世界營養學大會》的結論“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在認識方向上完全一致。
古籍《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描述了茶葉的解毒功能,說明先人已關注食物的食療作用。
古人從吃生食到掌握火的運用,過渡到吃熟食,達到“民無腹疾”的效果。正是“食療”由萌芽開始發展,形成雛形的重要轉折點。
以茶葉為例:古代中醫典籍記載“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神農食經》曰“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神農本草經》稱“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唐代陸羽著《茶經》后,茶葉成為大眾飲用的天然飲品,是居家過日子的“開門七件事”之一。
2005年3月,英國諾利奇約翰·英尼斯中心(JIC)與西班牙穆西亞大學聯合研究發現:茶葉中富含的茶多酚衍生物EGCG,能破壞腫瘤細胞中的雙氫葉酸還原酶(DHFR),從而殺死癌細胞。每天堅持飲用2~3杯綠茶,就可以攝取足夠的茶多酚,血液中富含EGCG,就能保證癌細胞不容易擴散。這是人類首次清楚而又科學地解釋了綠茶能阻止癌細胞擴散的原因。
1981年,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聯合開展了人類醫學史上規模最大、最全面的、有關膳食、生活方式與疾病關系的“中國健康調查”。在我國24個省的69個縣開展了第一次健康調查,包括上萬居民的膳食問卷和血、尿樣品的生化檢測。1989年又完成了第二次調查。兩次空前規模的人群調查,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即中國的膳食結構是最健康的。調查發現,中國傳統膳食有利于預防和減少癌癥、糖尿病、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20世紀80年代,中國居民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遠低于西方,與膳食結構密切相關。
英國科學家歷時10年的艱苦研究,耗資500萬英鎊,得出“感冒無良藥可治”的結論。感冒病毒超過2,000種,要想找到一種能對各種感冒均有預防作用的藥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科學家認為應將重點轉移到研究如何預防感冒。人類每天都要接觸各種病毒和細菌,它們都在不斷地變異,導致許多疾病無藥可治。而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免疫因子組成的人體免疫系統,可以發揮識別、屏障、吞噬、清除作用,與各種傳染病相抗衡。所以,保持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的穩定和完整,是預防疾病的根本手段。任何一種必需營養素缺乏或失衡,都會對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不良影響。許多人都缺乏植物營養素、抗氧化劑與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質。營養失調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受到病毒侵襲與感染。保持膳食平衡,實質上就是保持體內“新陳代謝”的平衡與穩定。在抵抗外界致病菌與病毒感染方面,膳食營養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人體免疫系統絕大部分功能依賴于飲食,一旦營養失衡,受影響最大、被嚴重損害的就是免疫系統。
西方的哲學思想在現代農業上的體現就是化肥的直接補充,農藥對病蟲害的直接對抗。在現代醫學上則是外源性營養素的直接補充,抗生素等化學合成藥物針對病原體的直接對抗。立足還原論、以營養素為基礎的現代營養學,在治療營養素缺乏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卻暴露出嚴重的局限性,因為食物好比是皮、營養好比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脫離食物的基體去談營養,就只剩下了幾條筋。
國際營養學界對膳食指南的認識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從以營養素為基礎轉向以食物為基礎。營養素的發現依賴于人類的認識水平,而食物中富含的“非必需營養素”,如低聚糖、黃酮類、葉綠素、番茄紅素、谷維素、茶多酚、香菇多糖和二十八烷醇等,也發揮著重要的營養生理作用。
20世紀90年代,許多研究都滿意地顯示:食品可以對機體的一個或多個靶目標功能產生有益的影響,食品被認為是有功能的。1996年歐洲學術界提出了“功能食品”的概念,并界定了有關功能。其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能提高或增強已發現的食品的健康功能;二是要求能通過食用功能食品,減少人體患病的危險。
歐洲營養學界認為“功能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藥品,是大眾消費水平可以承受的。食用“功能食品”,可以預防和減少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1996年,歐洲界定了功能食品的概念,并發表在英格蘭醫學雜志,食品功能被確定為如下六大領域:
1.食品和生長、發育和分化功能;
2.食品和被作用機體的代謝功能;
3.食品對活性氧化物質的防御功能;
4.食品和心血管系統功能;
5.食品和胃腸生理與消化功能;
6.食品和行為功能與心理功能。
自此,歐洲出現了“營養醫學”等學科。2001年7月,在維也納召開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來自世界各國的3000余名營養學家經過熱烈地討論,達成了一致的學術觀點“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唐代名醫孫思邈強調“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并提出了“食療不愈,然后命藥”的主張。可見,歐洲功能食品的概念與中醫傳統食療理念殊途同歸。
參考文獻
[1]唐·蘇敬.新修本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 10 月
[2]唐·孟詵原著.謝海洲等校輯.食療本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年
[3]元·忽思慧.飲膳正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明刻本),1990 年
[4]楊永良.中醫食療學[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2 年
[5]施杞,夏翔.中國食療大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年 10月
[6]冷方南,王鳳岐,劉尚義,吳大真主編. 中華臨床藥膳食療學(修訂版)[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7 年 4月
[7]張海波.中醫食療之源流探討[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 年 4 月,第 26卷第 2 期
[8]Bellisle F, Diplock AT, Hornstra G,Koletzko B, Roberfroid M, Salminen S& Saris WHM (editors) (1998) Functional food science in Europe [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80, Suppl. 1,S1–S193.
[9]YOUNG J.A Perspective on functional food[J].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day, 1996; 10(1).
[10]Marcel B. Roberfroid. Functional foods: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to inulin and oligofructose[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02), 87, Suppl. 2, S139–S143.
[11]S. Arai. Global view on functional foods: Asian perspectives[J]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2), 88, Suppl. 2, S139–S143.
[12]Galland L. Functional Foods:Health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Biomedical Sciences Encyclopedia of HumanNutrition[M]:2013:366-371.
趙霖,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微量元素研究室主任,從事微營養素營養生理研究,后任營養科副主任。中央軍委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中央保健局預防保健會診專家,中央文明辦、國家衛生部特聘“健康教育首席專家”。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席健康顧問,中國烹飪協會首席營養顧問。
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國外專業雜志發表論文8篇,國內專業雜志發表90篇論文。著書8本,譯書2本。
2003年中國科協授予“全國防治非典型性肺炎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7年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聯合頒發“先進個人奉獻獎”。 2010年榮獲“老年保健突出貢獻獎”。
2010年底獲“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醫療衛生救援工作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