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說到“蒙古包”,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蒙古族人和內蒙古,畢竟“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最為典型的建筑標志,也是蒙古族游牧人傳統的住房。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穹廬”,也有叫“氈帳”的,最初的名字是“格日”。其是蒙古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非常習慣的移動房屋,更是牧民們在草原上的家,能給他們提供非常溫暖的歸宿,對他們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此,本文對蒙古包的演變過程以及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進行了講解和分析。
【關鍵詞】蒙古包;演變過程;游牧文化;文化變遷;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TU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57-03
【本文著錄格式】洪惠.蒙古包的演變與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57-59.
蒙古包在匈奴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一直延續到現在,被現代人們當成一種美麗的風景。蒙古包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容納很多人,而且拆卸也比較方便。但是在很早以前,蒙古包并不是這樣的,那么它是如何演變過來的呢?此外,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也非常多,但是它是如何跟隨時代的腳步進行變遷的呢?因此,筆者就從生態人類學的角度以及文化傳播的角度來分析變遷的原因。
一、蒙古族的起源和發展過程
蒙古族是一個生活在我國北方大草原上的民族,也是一個有著非常多歷史的民族。關于蒙古族的起源和發展歷程,就需要從公元前開始。大約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在唐朝的望建河(也就是現在的額爾古納河南岸幽深的森林)我們發現了蒙古族先人生活的痕跡。在《舊唐書》中曾經被稱為“蒙兀室韋”,什么是室韋?室韋也是我國非常古老的民族。在公元6世紀的時候,室韋就已經開始定期向中原供奉土特產。在14世紀的時候,有史學家曾經在他的著作《史記》中說過,蒙古族人的祖先是額爾古拉河,其實這個說法和我國《舊唐書》中的記載是一致的。其實,關于蒙古族人更長遠的歷史,我們可以在《蒙古秘史》中找到答案。其中成吉思汗是我們最熟悉的蒙古族人代表,根據《史記》上的記載來看,成吉思汗的祖先在公元7世紀的時候就帶著蒙古部落進行了西遷,在目前的大肯特山駐扎起來,并開始了放牧生活。[1]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匈奴族就將大漠的南北進行了統一,成為了統一的匈奴族。在后來的發展中,隨著匈奴的分裂,讓很多部落大范圍地興起,也讓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稱號一直在不停地變化,而蒙古部落恰巧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大草原,并被卷入了戰爭的旋渦中。一直持續到7世紀初期,唐王朝統一了全國,北方的民族,當然也包括蒙古部落,都受到唐王朝的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就加大了蒙古部和中原經濟以及文化往來,并促進了蒙古部落的發展。
隨著蒙古部的發展,在10世紀的時候,又分衍出很多的小部落,如乞顏部、扎答蘭部等,這些部落在如今的克魯倫河以及土拉河的上游,還有肯特山以東草原上進行游牧。其實,在蒙古部的周圍有很多的部落也在一直交往和融合。其中,蒙古部和契丹交往非常頻繁和密切,契丹是在遼王朝時期建立起來的。在12世紀初期的時候,女真族將契丹進行了取代,建立了金王朝,蒙古部又被金王朝管轄。但是,在這個時期,蒙古部已經變得非常強大了,并且具備了成為一個民族的各項要素和條件。而蒙古部也是在和東胡的大戰中才真正強大起來的,也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那就是讓蒙古進行了統一,并成為所有民族共同的稱謂。一直到1206年,由鐵木真建立了帶有封建制度的蒙古汗國,并實行了“領戶分封”制,在這個時期,大汗的權力是高于一切的,而且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不斷向外進行軍事擴張。1271年,又由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并在元朝時代,將畜牧業和手工業發展了起來,使人們的糧食有了很大的保障。元朝滅亡以后,蒙古國又分為很多部落。韃靼這個地方成為元朝寄居生活的地方,在歷史上被稱為“北元”。隨著北元的勢力越來越衰敗,各個部落都開始了爭權,所以在1403年的時候由鬼力赤汗繼位,并將元進行了廢除改為韃靼。在這個時候蒙古國又開始了爭奪王位的內戰,一直持續到俺答汗將各個部落征服。在清朝初期的時候,蒙古又被分為了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南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內蒙古,漠北是外蒙古。1636年,漠南部落的首領承認了皇太極為可汗,并在1640年召開了準噶爾會議,制定了蒙古國第一部法典《盟國衛拉特法典》并將各個部落的權利和義務進行了規定,同期實行了盟旗制度,旗是軍事行政單位,而盟是由很多個旗組成的。
二、蒙古族的文化特征
游牧文化是蒙古族最主要的文化特征。蒙古族發展經歷了很漫長的時間和歷史,當然游牧文化的變遷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對于游牧文化的變遷來說,它是一個動態并且持續發展的過程。
從上文講解的蒙古族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可以知道,蒙古族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在以游牧生活為主的地方,所以說,游牧文化發展的歷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持續并且不斷變化的過程。
我們曾經在很多的歷史文獻中看到過關于游牧文化的記載,并有很多表達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名詞和詩句,甚至這樣表達的詞語在很多的史書以及閱讀課文中都會見到,而我們也都會在詩的表達中看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歷史。其實,游牧并不是蒙古族人民唯一的生計,他們的生計方式還有采集和打獵,這些內容我們也可以在《蒙古秘史》或者很多的史料中看到。[2]
蒙古族的游牧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多次遷徙。在一年當中遷徙的次數不低于十次。第二,兩次遷徙。就只有在冬季和夏季進行遷徙,遷徙的時間、路線以及范圍都是很固定的。最后,走場。就是除了冬夏固定的地方以外,還會有其他的牧場。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非常穩定,而且還十分有特色,但是變遷卻是要長久發展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的時候,蒙古族的游牧文化變遷非常驚人。在元朝時代,蒙古族的游牧文化還是非常傳統的,但是當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后,蒙古族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時期,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已經是一種多元化的發展方式。從蒙古自治區成立到現在,游牧文化的變遷是非常明顯的。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也給蒙古族游牧文化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并且文化的遷徙演變非常劇烈。
游牧文化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文化是一樣的,都包含著非常廣泛的文化內容。蒙古包的文化就是最為明顯的文化例子。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文化,有著非常久遠的歷史,而且陪伴著牧民們走過了非常漫長而又艱苦的年代。那么蒙古包是如何進行發展和變化的呢?蒙古人民在狩獵和采集的時期,都是住在窩棚里的,就是圓拱形的窩,利用樹枝搭建而成的,然后用樺樹皮覆蓋起來,非常的簡單,用完以后就會被遺棄,甚至還不如現在我們給寵物搭的窩棚好。然后在狩獵到游牧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窩棚也發展成為了帳篷,形狀和天幕相似,用羊毛氈進行覆蓋。[3]在《呼倫貝爾概要》中曾經用詩記載過,游牧人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故以穹廬為棲止,此種天幕生涯,可以很好地躲避風雪和虎狼。其實說的就是蒙古包。
想要更好地了解蒙古族人現實的生活,對蒙古包是必須要正確認識的,畢竟蒙古包是蒙古族物質文化中最為顯著的特征。也可以說,想要了解蒙古族人的文化和現實生活,一定要了解蒙古包。其實,蒙古包是游牧部落的最小單位。蒙古人主要以畜牧業為主,所以他們須依水草而居,同時,牲畜和放牧人都比較多,所以需要廣闊的牧場,每一家都會有一個蒙古包,而且蒙古包設置的地方都會有井泉。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和明確的事情是,如果我們在大路上看到一排排的蒙古包,幾乎都是公家的驛站,這種蒙古包特色的驛站,不但是一個社會單位,還是一個政治單位。[4]
蒙古包主要有以下幾種特性:首先是冬暖夏涼。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上,那里的溫差非常大,而且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是草原的特色。但是蒙古包就可以改變這種情況,蒙古包的頂氈和圍氈都是采用上風頭壓下風頭的設計,這樣可以有效地將風雪從蒙古包的外壁劃過去,起到非常好的御寒效果。而且蒙古包都是選擇白色作為主色,形狀是圓形的設計,能對陽光有很好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再加上蒙古包都是含窗設計的,所以不用擔心夏季炎熱無法散熱的情況,甚至還會起到良好的降溫效果。[5]其次,可以進行時間上的判斷。蒙古包一般都是對著太陽升起來的地方進行搭建,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太陽光的照射影像來判斷時間,更好地安排工作。最后還可以從內部的情況準確了解賬外的情況。因為蒙古包都是由氈子搭建的,所以沒有很好的隔音效果,尤其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包里面的人可以清楚地知道包外面發生的任何事情。
二十世紀,傳統的游牧文化受到了工業化沖擊,使很多牧民朋友轉入其他的行業中,定居生活取代了游牧生活,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蒙古包已經被磚瓦房子取代,所以長久定居的蒙古族也一定會選擇新式的住房作為他們的住所,這不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且受住房文化的影響。在新時期下,蒙古包已經慢慢脫離了草原的生活,而被運用到了旅游產業中,成為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民族文化,并發展為文化的支柱。[6]
三、游牧文化變遷的原因
首先從人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生態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同時也是人類學基本理論的一個流派。蒙古族的文化變遷最大的特點就是有穩定性的,而且還將游牧文化隨環境而變化的特性進行了體現。經過對游牧文化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看到了蒙古族物質文化的代表,也就是蒙古包的變遷,其實游牧文化還有很多是精神和制度文化的變遷,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那達慕大會,它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遷就很好地體現了游牧文化的變遷過程。[7]
蒙古族游牧文化變遷最主要的原因還有環境因素的改變,這正好和生態人類進行了融合,印證了文化是適應環境的結果。[8]此外,因為蒙古人將游牧變為了定居,所以現在很多牧民們居住的蒙古包混合了磚的結構。為此我們還做了相應的調查,其中通過對正藍旗的調查發現,有一大部分的牧民家庭中都擁有一輛摩托車。而我們在2003年的那達慕大會上發現,傳統的蒙古族“男子三藝”中卻沒有了射箭,只有摔跤和騎馬,這是因為射箭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并將歌舞的發展取代了射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射箭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很容易誤傷人。
其次,蒙古族游牧文化變遷的第二個原因應該是文化的移動和傳播,因為傳播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在蒙古族的發展過程中,蒙古族會因為和其他民族的接觸和交流而發生文化變遷。有著名學者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是只依靠自身來發展和行動的,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圍民族的影響。所以說,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主要也是因為和其他民族的交往和交流中進行改變的。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和進步,促進了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密切,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層次也越來越深入,所以導致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9]
例如,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正藍旗政府所在的地方,只有兩個廁所,其中一個還在小學,由此可見,那達慕大會的現場是沒有廁所的,由此可以得知,不用廁所的習俗會隨著定居的方式而發生改變。此外,喪葬的習俗也在慢慢地發生改變,如傳統的只有火葬和土葬,但是在《游牧文化》的介紹中,還有水葬和石葬等方式。這些游牧文化的變遷都是在時代發展以及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來的。其實游牧文化的變遷也給牧民們帶來了很多正能量,不論是在生活,還是物質,甚至在精神文化上也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不過,蒙古族游牧文化在變遷的過程中,有很多人們也會受經濟利益的誘惑,他們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將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進行破壞,將先祖們的努力拋之腦后,過度地放牧和開采,使很多傳統游牧文化中的優秀文化消失,這對于新時期下的我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同時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飲食上,蒙古族人民的傳統食物是面食、肉食和奶制品,因為受到其他各民族的影響,尤其是漢族的影響比較大,所以他們開始了半農半牧的生活,現在也吃起了蔬菜。蒙古人們的性格非常豪爽,而且熱情好客,為了烘托氛圍,他們經常唱敬酒歌,以此表對客人的歡迎和祝福。[10]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闡述了蒙古族的由來和演變過程,著重介紹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發展和變遷,讓我們對蒙古族的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也讓我們知道了蒙古包的變遷,但是這只是游牧文化的一小部分,畢竟文化的內容博大而精深,是一個長期發展的變遷過程。尤其是在新時期下,蒙古族的文化和生活越來越趨于現代化發展,所以他們在國防和抵御敵人的時候也會采用現代化的方式。
參考文獻:
[1]吉乎林.變遷中的延續:青海蒙古族“走敖特爾”習俗的變遷淺析[J].西部蒙古論壇,2018(2):59-62.
[2]馬健慶,安筱可.內蒙古傳統游牧建筑的美學特點——以蒙古包為例[J].卷宗,2018(16):249.
[3]朝戈金.內蒙古區域游牧文化的變遷[J].民間文化論壇,2018(6):131-131.
[4]孟春榮,李熙瑤.新時期蒙古包建筑的同質異構式活化研究[J].城市建筑,2018,297(28):57-61.
[5]張博程.淺析蒙古包的演變與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變遷[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3):112-113.
[6]梁宇舒,周凌.從游牧到定居:內蒙古阿拉善地區鄉土住宅的空間形式與社會變遷[J].建筑學報,2020(6):34-39.
[7]索文華.蒙古族民間圖案與中原傳統圖案的演變比較研究[J].讀與寫(教師),2019(3):292-292.
[8]澈力木格.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發展簡介——19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期蒙古族游牧文化[J].當代旅游,2018(11):1-1.
[9]塔拉.蒙古族獨特的民居建筑——傳統蒙古包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2020(1):108-109.
[10]楊曉革.蒙古族裝飾藝術與文化內涵的教學探究[J].內蒙古教育,2019(3):12-13.
作者簡介:洪惠(1973-),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