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寧夏農業有悠久的人文歷史發展基礎,土壤、光熱和引黃灌溉等自然力的支撐,加上中央地方鄉村振興的政策制度保障,已經發展出一條具有寧夏農業特色的“一特三高”之路,成為寧夏戰略性支柱產業。與之相比,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則相對薄弱。通過具體分析稻漁空間“內與外”的產業融合模式路徑,發現以優帶劣、以弱輔強的特色第一產業與特色第三產業的融合可以產生“1+1>2”的多重作用和成效,對創新優化升級中國特色產業結構模式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產業融合模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鄉村游;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90-03
【本文著錄格式】張懿嘉.寧夏旅游文化產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以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90-92.
寧夏素有“塞上江南”之稱,作為魚米之鄉的寧夏,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先民在此棲息并兼營少量農業。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引黃灌溉,天下黃河“?!钡脤幭臒o水旱之虞,更是“富”得寧夏麥稻齊收,蔬果豐足。據相關記載,漢代寧夏平原農業已經初具規模,農業水平達到一定高度。之后寧夏平原的灌溉技術和農事水準不斷革故鼎新,直至今日依托廣袤土地草場資源、天然光熱和引黃灌溉之便,發展出高質量現代特色優勢農業,成為寧夏戰略性支柱產業。而發展相對薄弱的自治區旅游文化產業則與之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大興“鄉村游”的背景與融合問題的提出
(一)需求升級驅動與中央地方政策支持下鄉村游蓬發
人民更加向往和需要美好生活,更加意識到豐富精神文化的重要性,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特別是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出現大幅增加,這就相應地帶動幸福產業的蓬勃發展。十九大報告為旅游業的發展指明方向。當前,我國旅游業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要加快由景點旅游發展模式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游發展階段演進,實現旅游業發展戰略的提升。①寧夏深入貫徹“寧夏發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制定并不斷修訂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三五”全域旅游發展規劃。②提出圍繞全域化、國際化、智慧化、品牌化、生態化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一核兩帶三廊七板塊”全域旅游空間發展新格局的發展目標和五大發展戰略。
(二)“旅游+農業+鄉村”融合問題的提出
發展規劃中特別強調要提升全域旅游產業素質和競爭力,推進旅游產業內與產業外的融合發展,積極培育新業態,因而產生了寧夏旅游業與其他優勢產業的深度融合的問題。作為西北傳統的農業省區,寧夏明確先進的“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擁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坝袣v史、高質量、特色明”成為寧夏農產品的名片。相反,寧夏旅游業發展受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相比我國東部地區發展起步較晚并存在一定的差距。
作為全國第二個創建全域旅游的示范省區標志著寧夏旅游業進入后進超車的行列,這對于寧夏旅游業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怎樣挖掘創新鄉村旅游產品?怎樣利用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怎樣依托先發優勢產業帶動弱勢產業,從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共同發展?這都是寧夏旅游業改革發展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的創立,為解答這些棘手問題進行了探索突破性的嘗試。
二、“內”與“外”的產業深融合
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源于數字技術的出現。歐洲委員會“綠皮書”中產業融合指產業聯盟和合并、技術網絡平臺和市場等三個角度的融合。③產業融合是不同的產業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其本質是原來相互獨立的產業相互滲透,產業邊界逐漸模糊或消失的過程,最終對市場績效實現經濟效益提高的影響。產業融合對我國社會經濟良性運行協調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產業內行業的融合
我國對各產業部門依據聯系劃分。第一產業內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和漁業,這四個產業具有相同重自然、淺加工的特征。在共性特征下,農林牧漁走向聯合規?;陌l展道路。
稻漁綜合種養就是農業、漁業和養殖業走向聯合的完美結晶,稻田不僅供給水稻種植,同時養殖水產品和禽類,完美結晶之妙在于他們的動態互補性。稻田中的水、雜草、昆蟲等資源被魚禽類充分利用,相反,魚禽類作用于稻田除草松土施肥。最終達到稻田里全部元素的整體有機,獲得優質有機的農副產品——米、魚、鴨。稻漁模式在不同地區因地制宜,不斷適應當地水土資源和氣候條件,從單一的稻魚共生發展為多種生物和諧模式。
這種“農業+漁業”的種養模式在業內得到廣泛的認可并逐漸推廣,中國小龍蝦之鄉湛江市的蝦稻養殖面積達到八十萬畝;江蘇宿遷宿城區“藕遇小龍蝦”產業模式產生的效益是單純農作物種植的十倍;寧夏賀蘭縣也根據本地土壤和氣候的特點,選擇了“稻田蟹逅”的綜合種養模式,助力塞上香米和膏肥蟹美的雙豐收。
(二)產業大類外的融合
相比于產業內不同門類產業的聯合來說,產業大類外的融合由于其自身界限差異較大的限制,打破壁壘走向交融相對更加困難。產業之間以市場需求導向為主線,分別在知識、技術、應用、產品、制度、企業等方面進行融合發展,全面系統多層次結構融合模式也對產業大類間的融合滲透提出更高的要求,其融合發展的形式路徑水平標準更高,也更加困難復雜。
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走的正是這種現代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稻漁空間觀光園位于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地處賀蘭縣常信鄉的東北角,距離賀蘭縣城生活圈僅僅有三公里,處于寧夏首府都市半小時交通圈內;同時,常信鄉擁有豐富的熱量資源,基本可以滿足農作物生長期的熱量需要;唐徠渠沿村西穿過使得整個區域內灌溉水源充足。第一產業的鞏固發展具有過硬的自然力支撐,第三產業的創新探索也擁有優越的市場消費潛力。依靠天然地理區位和氣候水文的優勢,該地打造了集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漁業養殖、餐飲垂釣、觀光旅游、休閑娛樂、有機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農民培訓為一體的銀川一流、寧夏領先的黃河金岸休閑農業產業示范基地。④
(三)“稻漁空間”具體融合模式路徑
稻漁空間創辦人趙建文發現市場上高端有機大米價格要高于農戶種植的普通大米,種植有機大米可以增加收入利潤,利于生態自然環境保護,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就業,與農民一起致富。2012年,趙建文流轉土地建起水稻種植基地成立了合作社,拉開了有機水稻種植的序幕。
過去四十里店村稻米產量品質欠佳,趙建文聘請專家對土壤進行檢測,通過挖溝減鹽禁用農藥的方式改善土壤。投放蟹苗,利用螃蟹幫忙除草。但結果并不理想,螃蟹躲進水里不起作用,氣溫較低螃蟹生長周期長也賣不上價。趙建文根據專家建議把溝挖深投放魚類,螃蟹害怕魚從而躲進稻田除草,重量長到了4兩多。隨后引進麻鴨,在田間穿梭的鴨子不僅吃草、小蟲和田螺,促進了稻田的通風環境,還減少了水稻的各種病蟲害。⑤就這樣千畝地的生態系統逐漸恢復起來,稻、蟹、魚、鴨立體種養的新模式初具雛形,稻漁綜合種養實現產業融合的第一次跨越——產業大類下的內融合。
在田邊拍婚紗照的年輕人的啟發下,趙建新決定投資打造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一時間觀景塔、科普教育長廊、燒烤小木屋、玻璃棧道等景致在田野中拔地而起。令人稱奇的是由七種顏色稻苗勾勒出的網紅稻田畫,這種人工培育的雜交新品種吸引了大批游客觀景打卡。在稻漁空間里兒童可以下水抓魚,與形態各異的卡通稻草人合影;大人可以燒烤野餐享受原生態美食,30元的門票參觀還有2斤有機大米相贈。觀光者可以享受多層次舒適的游覽體驗。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的落成與升級標志著產業融合的第二次跨越——產業大類外的融合。
三、“1+N”融合模式的作用與成效
(一)閉合循環系統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一套以魚蟹糞便為肥來滋養水稻,再通過水泵的協助和高低環渠的設計將稻田凈化后的水返回魚塘的閉合生態循環系統成為“稻漁空間”的特色專利。這種綜合種養模式平均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這可以有效控制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氣的污染,有效針對寧夏本地土壤鹽漬堿化的問題,“以魚改堿”長久的補充改善土壤自然母質。稻田中的魚蝦大量捕食害蟲可以有效預防減少重大傳染病的發生,同時,魚和鴨子攝食可以減少雜草的生長,有效減少人工農藥的使用。“地球之腎”的稻田利于補充水分、育肥地力、調節氣候、恢復調節生態系統。
同時,稻漁空間鄉村觀光園在發展旅游業時,將觀光塔搭建在田間最寬的道路上,小木屋架在農田邊溝渠上,玻璃棧道也與稻田保持一定距離穿田而過,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基本農田環境不受破壞。
(二)節約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一地多用一水多產模式極大地緩解了自然資源高消耗問題。過去水稻種植采用傳統大水漫灌。寧夏位于黃河中上游地區,引黃水資源相對豐富,但缺乏環境保護意識的漫灌傳統模式對下游地區乃至整條母親河造成較大的傷害。
其次,糧食類作物單價低,農民每畝地單產收入經濟效益不高。而現在同等面積的土地以及灌溉水源投入卻產生了多倍的效益,從過去簡單的大米銷售發展到現在的有機稻米與魚蟹鴨混合售賣。既節約了水土資源,又提高了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最后,“稻漁空間”自然生態循環系統除自然資源外也節約了人力資源和其他化肥農藥的費用,通過每年舉辦農民豐收節日等,吸引大批游客觀光旅游,形成了“以一帶三”“以三補一”的良性協調互動機制。
(三)增加就業,帶動脫貧增收,助推鄉村振新
四十里店昔日被稱為“空心村”,年輕人更愿意打工不愿種地,村中老人種植勞動力不足,造成了“有地無糧”的局面。如今的稻漁空間模式,農民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將土地流轉給企業,不僅每年獲得流轉費和分紅,而且可以領到固定工資,減弱了當地農民生活收入的不穩定性,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民利益。
種養產業外“稻漁空間”休閑觀光功能日益凸顯,每年可吸引入園游客二十萬人次,多層次的產業發展模式可容納的勞動力倍增,相應地提供多層次水平的崗位,需要多層次水平的人員加入,因而吸引大批年輕人返回家鄉,投身鄉村建設,也解決了周邊貧困人員的就業問題。“稻漁空間”模式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條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助推鄉村全面振新。
(四)寓教于樂的體驗式農耕文化教育豐富人們精神生活
稻漁空間內規劃的稻田畫景觀區、稻田低碳高效循環流水健康養殖技術觀賞區、科普教育長廊、農民田間學校等區域,通過體驗式教育方式向游覽者傳遞農耕文化。游客可以在親身從事農耕、采摘和捕撈過程中體會耕種勞作的辛勞以及作物收獲的喜悅之情。這種不同于紙上得來的體驗式農耕教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也將“粒粒皆辛苦”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傳承發揚。
園區還不定期舉辦農業嘉年華活動,豐富周邊農民農閑時的文化生活。通過農業學校向村民灌輸現代農業知識技術,培養新時代現代化新興農民隊伍,以科教興農提升農民就業質量。
(五)“領域互滲”模式優化我國產業結構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決定了各類產業必然不是孤立存在和發展的,一二三產業之間有著本質的聯系,“領域互滲”結構理論視角下稻漁空間模式,促使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相互配合,充分發揮其融合效能,增加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衍生新興產業,優化我國產業結構。
國家發改委發布年度報告總結肯定了各地農村產業融合的優秀經驗,明確了產業融合的方向。稻漁空間的產業融合提高了產業的價值創造功能,以強帶弱,以弱助強的融合模式成為產業創新的重要方式手段。如今稻漁空間的有機塞上香米隨著“一帶一路”的步伐端上了世界各地的餐桌,從宏觀層面看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升級,促進產品的提質創新,提高我國產業和產品的競爭力。
四、“稻漁空間”的現實成就與反思
在居民消費需求升級和國家政策制度環境優化的內外雙重驅動下,發展有綠色產業、幸福產業之稱的全域旅游業是大勢所向。賀蘭縣稻漁空間正是依靠這樣的發展思想指引,在完成第一產業內的融合后走上了一三產業融合的新路子,成為集多功能產業服務為一體的融合發展示范區、自治區科普示范基地。
稻漁空間創建“五優”水稻生產基地、稻漁綜合種養。生產有機及優質大米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7500萬元。培訓農戶3860人次,帶動農戶實現增收350萬元。端午節新華網直播活動網上瀏覽突破100萬。先后舉辦了農耕文化插秧節、攝影大賽、秋季豐收節等休閑節慶活動,旅游觀光人數達到了30萬人次。⑥稻漁空間產業融合模式探索取得了非凡成就。
在關注成功的背后也要注意到其發展的問題與不足。園區基礎設施不完善、鄉村休閑觀光季節性強、農事體驗的周期性,淡旺季明顯,景區服務游客舒適度低,宣傳功能未開發造成圖文不符,一三產聯結機制不明晰,游客回頭率不高等成為制約“稻漁空間”發展的現實問題,亟需在實踐中不斷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興媒體信息技術優勢,探索嘗試積累旅游等產業與優勢產業深度融合的模式經驗,才能實現不同產業間可持續的科學融合發展,創新優化升級中國特色產業結構模式。
注釋:
①“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N].中國旅游報,2016-12-27(002)。
②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十三五”全域旅游發展規劃(修訂本)。
③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 the Implication for Regulation,com(97)23,19january 1998.
④寧夏首屆“中國豐收節”喜迎自治區成立60周年-中工旅行-中工網(http://tour.workercn)。
⑤李增輝,劉峰.“稻漁空間”融出農業新天地[N].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7-07(005).
⑥賀蘭縣政府.賀蘭縣打造“稻漁空間”促產業融合成效凸顯(2018)。
參考文獻:
[1]丁瑤瑤.稻漁共生讓田生金[J].環境經濟,2020(12):52-55.
[2]寧夏四項措施加快推進漁業結構優化調整[J].科學養魚,2020(6):84.
[3]李榮波,馬衛祖,李國雄,楊文芬.昆明市稻漁綜合種養的成效與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通訊,2020(3):18-20,173.
[4]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19)[J].中國水產,2020(1):16-22.
[5]王文彬.漁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六種新模式[J].新農村,2019(12):25-26.
[6]唐潤成.乳源縣稻漁綜合種養系統價值分析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7]雷永琴.寧夏賀蘭縣稻漁空間特色小鎮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9.
[8]熊愛華,張涵.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條件分析及政策建議[J].理論學刊,2019(1):72-79.
[9]王林,陳友順.龍蝦節慶活動與產業發展[J].漁業致富指南,2018(23):21-25.
[10]謝宜菲,陳劍東.廣西靈山縣大蘆村特色第一產業與特色第三產業融合研究[J].南方農機,2018,49(8):19,24.
[11]朱士光.淺論歷史時期寧夏地區農牧業開發與環境變遷問題[J].古今農業,1989(1):14-21,32.
[12]李增輝,劉峰.“稻漁空間”融出農業新天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07-07(5).
作者簡介:張懿嘉(1996-),女,漢族,寧夏大學民族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