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泱泱華夏,浩瀚青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自覺的產物,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初中道德課程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立德樹人發展大有裨益。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新時代,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推進偉大中國夢復興之路,需要昂揚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恰如其分地將民族精神融入到初中道德課程中,在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同時,激發學生偉大的民族精神,身體力行,投入到實踐中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精神力量。
【關鍵詞】初中道德課程;民族精神;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96-03
【本文著錄格式】趙爾書.初中道德課程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有效路徑[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96-98.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在長期的發展中也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并成為民族發展的標志和象征,體現著民族的生命力與凝聚力。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振興的支柱,不僅見證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更孕育出豐富的民族文化,構建了民族之魂與民族性格,更使之成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民族發展高度,知往鑒來地提出在新時代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少年強則國強,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從思想上正本清源,守正創新,在初中道德課程中有效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和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一、民族精神的內涵
所謂民族精神就是一個民族在發展過程或是實踐中所形成的,并且被絕大多數社會成員 所接受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品德,其綜合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行為方式、思想情感、文化傳統,是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1]。習近平總書記聚焦國家發展需要,旗幟鮮明地舉旗亮劍提出了新時代民族精神,通過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充分詮釋,構建起了完整的民族精神發展體系,包括奮斗精神、創造精神、團結精神及民族復興夢等,進一步找準了民族精神復興的突破口。事實上,中華民族之所以繁榮昌盛,正是源于民族精神的支撐,通過對民族力量的匯聚,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印記和標識,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著豐富滋養。縱觀我們歷史,在數千年的風雨飄搖中,中華民族之屹立不倒,依然能不斷繁衍生息,與民族精神有著直接關系[2]。
二、在初中道德課程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道德課程中恰如其分地滲透民族精神教育,在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方面大有裨益。其一,初中生處在人生“拔節孕穗期”,正確的三觀對其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當前受多種因素的掣肘,部分學生在多元化思潮的影響下,非常容易受到各種良莠不齊思想的影響。初中道德課程有專業化教育的特點,具有立德樹人的職責,將民族精神滲透到其中,可以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在課程中弘揚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意識,以學促知、以知促行,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耕好意識形態工作這塊“責任田”。[3]其二,迢迢復興路,熠熠民族魂。復興偉大中國夢需要國人的共同努力,初中生作為民族興旺發達的后備力量,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將民族精神有效地滲透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學,有助于為改革和創新課堂教學注入源源不斷地活力,圍繞復興中國夢開展教育,培育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品格,夯實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
三、民族精神培育中學生心理認知現狀
(一)宏觀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一,多元化環境對中學生的心理沖擊。隨著經濟全球化及全球一體化等格局的形成,中華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尤其是外部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影響,極大地沖擊了中華民族精神。在此形勢下,初中生非常容易受到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襲,并在生活中表現出堅持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民族和社會責任淡薄,過于崇洋媚外,并且錯誤地認為自己的生活與民族精神互不相關,缺乏正確的核心認知。[5]
第二,經濟環境對中學生的心理沖擊。如今,伴隨社會經濟實力的躍升,以及生活水平的富足,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事實上,過分的優越感除了提升了中學生生活品質外,也產生了對物質追求的錯覺,產生了利益至上的錯誤觀念,由此也引發了對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的滋生,嚴重影響了民族精神在中學生心中的延續,甚至在民族精神與不良風氣的對抗中,失去了對民族精神的準確把握,落入了被冷落和吞噬的境地。因此過分追求物質生活,這種扭曲的心理一方面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還大大地加重了父母的負擔。
(二)微觀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
第一,落后的傳統教育模式??v觀當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培育學生民族精神較為單一、枯燥。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都是機械化地將理論性知識灌輸給學生,很少將民族精神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內容局限在教材文本上,難以與傳統文化的弘揚路徑相結合。另外,由于部分教師教學思維較為固化,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重理論研究,忽視實踐培養,基本上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來開展教學,習慣于采用考試的模式,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驗,導致學生以應付考試來進行學習,所以在單一枯燥的教育模式下,學生民族精神培育不盡如人意。無法讓學生系統性地掌握民族精神,也無法激發其學習興趣。
第二,部分初中生自身心理差異性。初中生群體的主觀能動性受個人喜好、自身成長經歷、生長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因此,他們的心理素質也具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在面對復雜的世界時,每個學生所做出的反映也不同的,如此一來在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不穩定性。比如,受到社會多元文化認知的影響,加之中學生本身缺乏對是非曲直的判斷,導致學生盲目跟風追求物質,并且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心理懈怠,使民族精神難以與其認知相融合,始終無法達到“內外兼修”的效果,進而導致民族精神成為“空頭支票”,無法兌現。對于初中生而言,一旦出現了這種心理缺陷,就失去民族精神的引導,自然而然也就缺乏民族精神。
四、初中道德課程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深化關聯教學,加強學生思想意識
現階段,初中道德課程模式少部分環節仍然基于傳統思維之下,導致實際教學過程中缺乏與學生的交互,也在一定程度上與新課改相悖。事實上,這種僅注重理論傳導的教學方式,勢必使課堂教學中氛圍沉悶、自主性差等弊病延續,不利于學生對新知的接納與理解,更難以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確立。據此,教師應當扮演好課堂引導者的角色,敢于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全面擺脫傳統教育思維的束縛,深化對關聯教學的應用。教育源于生活,也應回歸生活,這是教育領域的普遍共識,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要實現民族精神的培養,勢必需要加強生活與教學之間的聯系,將更豐富的生活素材引向課堂,培植更豐富的教育理念與創新方法,真正實現課堂內外之間的整合。一方面要將學生生活內容課堂化,如實事政治、新聞素材等,均可以納入課堂教學的范疇,引導學生對國家大事的關注和興趣,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領域。另一方面要將課堂內容生活化,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通過系統的學習來提升宏觀視野,以更全面地眼光看待生活問題,如食品、商業、農業及經濟等,通過不斷地循環實現民族精神的理解與鞏固。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做負責的人》教學時,應理清教學的重點,即讓學生懂得承擔責任才會得到回報,同時應具備不懼得失、無私奉獻的理念信念,扎實樹立起民族精神的底蘊。講解中要側重于對承擔責任的意義,同時結合豐富的案例進行印證,幫助學生從鮮活的事例中獲得啟發,將民族精神根植于心。如講述先進典型——掃雷戰士杜富國事跡,在西南邊陲排雷任務中,為保護戰友失去雙眼及雙手的事跡,彰顯了新時代軍人的責任與擔當,成為時代學習的榜樣,真正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與愛國情感。
(二)創設探究情境,注重教學過程引領
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上看,“滿堂灌”“填鴨式”教學現象依然存在,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轉化,甚至引發“教”“學”沖突,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嚴重影響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對教學方式的創新,既需要側重對興趣的引導,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賦予初中道德課更大的吸引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通過長期的實踐發現,情境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優勢,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探究的樂趣,在其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逐步構建正確的學習意識,為民族精神的傳導提供保障。
例如,在九年級上冊《促進民族團結》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優先為學生介紹我國的民族背景與基本構成,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進行分析與探討,闡述我國在民族問題上的治理原則和方法,并強調民族團結的重要性與時代價值。通過基礎內容的講解為學生營造良好課堂氛圍。隨后,教師可以依據所講解的內容,創設包含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情境,如“我們身處新時代,也是民族團結的最大受益者,對于民族團結你怎么看?對于推動民族團結你有何建議?”等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具備更高的思維層次,由宏觀視角認識國家責任與使命,并適時將民族精神融入到思考問題之中,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促進民族精神的理解與培養。
(三)拓寬教學渠道,開展豐富教學活動
在新課標深入推進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課程教學必須要找準著力點,把握好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前提與關鍵,持續實現教學渠道的拓展延伸。實踐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對學情的關注,特別是要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及認識水平進行分析,理清個體與整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既要實現整體民族精神的滲透,也要關注個體民族精神的培育。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學資源與渠道,設計更為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單一模式,而是通過教學活動的融入,拓寬學生的認知和視野,激發學生樂于探究的思維興趣。另外,在教學活動中應保持與學生的互動關系,引領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提升課堂思維的專注度。對于民族精神的滲透而言,必然應以思想品德為切入點,真正浸潤學生的思維,豐富情感體驗,使民族精神成為思想品德培育的不竭動力。
例如,在九年級下冊《中國的機遇與挑戰》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為學生講解我國發展的背景,通過與傳統發展模式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如今社會發展的優越性。此外,詳細闡述近年來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面對外部勢力的干擾,中美貿易戰、科技封鎖、疫情角力等內容,幫助學生認清當前的形勢與未來的任務,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要真正樹立憂患意識,理清機遇與挑戰之間的界限。同時,要積極以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中國夢”為核心,啟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民族精神,理解民族振興與每個公民緊密相關,只有不斷提升自我實力,才能夠真正成為推動民族發展的一員。通過這種教育渠道的豐富,全緯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挖掘身邊的真實現狀給予學生真實體驗。
(四)緊扣社會特點,全面彰顯民族精神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總書記這一席話充分說明了民族精神的偉大。為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教師在初中的道德課程中可以緊抓社會熱點,來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
比如,我們以今年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為例,面對這次嚴峻疫情斗爭考驗,十四億中國人民用身體力行、團結奮戰,譜寫了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英雄壯歌,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在本次疫情中網絡上流行著一句“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正是億萬人民團結共筑,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調動全國醫療物資送往武漢,在短短的一周時間內就快速地分離了病毒毒株,在短短的半個月內就建立了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100天左右就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取得了武漢保衛戰、全國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對此教師可以抓住這些社會熱點,在課堂上滲透民族精神,全面彰顯國人的精氣神,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并將這種精神落實到實踐中。
五、結語
一言以蔽之,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強大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激勵一個民族振興,不斷發展的強大思想動力。數十載長河浩蕩,九萬里風鵬正舉。梁啟超曾言:“少年強則國強”。為讓我們的民族扶搖而上,生生不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整正本清源,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并根據初中生的特征,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將民族精神融入到道德課程中,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引以為傲,深為自豪,夯實其文化自信,幫助其標定正能量的“新引擎”。在實踐中弘揚民族精神,并針對一切抹黑中華民族精神的行為,敢于亮劍、有理有節地打擊一切錯誤言論,捍衛神圣崇高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復興偉大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李曉東.淺談初中思想品德的地位和作用[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8).
[2]陳加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8(22).
[3]鄧小樂.時政熱點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融合[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8).
[4]劉艷芹.淺議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19(4).
[5]陳初勝.民族精神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滲透[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版),2017(2).
作者簡介:趙爾書(1968-),男,漢族,甘肅武威人,中學政治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