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禮樂制度始于西周,對當時維護統治者的權力,規范社會行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流逝,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遭到了極大地破壞。我國也由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主義社會,社會文化經濟各方面都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思想上的百家爭鳴,文化上的文化下移現象接連出現。春秋時期西周時期所建立的宗法制度由成熟走向衰亡,本文對這種現象下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進行了闡述,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理解,總結出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條件下的現象與內涵。
【關鍵詞】春秋戰國;禮樂制度;禮崩樂壞;古代祭祀;宮廷禮樂
【中圖分類號】K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099-03
【本文著錄格式】張子涵.試論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現象與內涵[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99-101.
一、“禮崩樂壞”條件下音樂文化的具體現象
(一)樂舞制度的僭越
西周時期,用樂制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劃分,音樂的階級化和等級化十分明顯。在獲得了政權不久后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禮”是階級分化的產物,把人分為了不同的等級。對于不同階級的人,樂隊排列與所使用的樂器都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在樂隊的排列上,天子可排列東西四面,諸侯可排三面,卿和大夫為兩面,士則只可以排一面。關于舞隊的人數和排列方式規定: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在西周嚴格的等級劃分中,嚴格的等級制度也是為了鞏固統治者權力而制定,而舞隊、樂隊等也是僅限于貴族階級的利益。
春秋時期,貴族階級矛盾斗爭十分強烈,導致貴族階級發生了動搖。私家勢力的發展也使得一部分人財權勢力加大,此時,內外政策的強壓,嚴重的賦稅也激發了底層人民強烈的不滿。雖然表面看起來國力強盛,但統治者的地位逐漸下降。群雄爭霸,諸侯國之間爭斗不斷,僭禮之事層出不窮,禮樂制度遭到了挑戰。原來只能用在天子、大夫的音樂等級制度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僭越使用,一些因軍功獎賞而顯貴起來的中下層階級甚至也用起了天子之樂。在當時的魯國,叔孫氏在自家的私人宴會上也用起來天子之樂,“八佾舞于庭”,并且將宮廷中為天子服務的樂人全部帶于家中,為自己服務。《左傳》中記載到,魯國國君在為先皇的祭祀典禮上只有兩個舞者跳舞,其他人都去了季平子家中,孔子對當時這種僭越禮儀之事發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憤慨之語。
在樂隊的排列上,晉侯為了嘉獎大夫魏絳,不僅用到了金石之樂還有兵甲之樂、女樂二八等,這種樂舞制度用在大夫的身份上是完全僭越的。
當時周天子的禮樂壟斷制度已經被嚴重地破壞,《史記·禮書》中記載到,晉悼公設宴款待,讓樂工演奏《肆夏》樂,唱《文王》歌。像晉悼公在禮儀活動中無視禮樂制度,僭越使用的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了。
(二)祭祀之禮的僭越
我國自古便十分注重祭祀禮儀之事,西周在此基礎上擴充了祭祀時的內容,更加規范了整個過程的注意事項。“鐘鳴鼎食”便是說當時的貴族在吃飯時要奏樂擊鐘。其中吉禮則為祭祀之禮。為了突出階級的不同,不同的等級的人使用的祭祀器物也不同。常用的祭祀器物有鼎和簋,鼎與簋通常相互搭配使用,鼎用來盛肉,簋則裝其他祭祀用的食物。在西周的制度規定中,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而且鼎的大小也代表著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明確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義務與權力。
隨著社會動蕩不安,周天子的權力受到了威脅,下層社會中庶人也開始使用大型禮器陪葬,更為貧窮的底層階級則使用仿制的禮器陪葬。現如今所發現的東周墓葬中各國貴族的僭越行為也十分驚人,在河南發現的鄭伯墓和安徽發現的蔡昭侯墓中,全部都是按照九鼎八簋的等級所陪葬。其中,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墓,更是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還有一套完整的編鐘,編鐘整體用青銅所制,出土時大小不一的編鐘整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其音域達到了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全,上下三層共六十四件。還有鼓、瑟、琴、箏多種樂器。并且在西周時期的祭祀制度中,天子特有的祭祀形式“郊祭”也被諸侯大肆使用,按照規定諸侯只能祭祀其分封國內的山川河流,而魯國魯僖公則使用了天子之禮,祭祀了不在其分封國中的山川河流。
由此可見,在當時的情況下,祭祀之禮已被許多諸侯國君僭越使用,祭祀的器物也被不同階級的人使用。
(三)用樂場合的僭越
先秦時期,在日常青銅用具上,如壺、杯等上面,常配有圖繪畫像、雕刻、針刻等,它們大多數表現了燕樂、采桑、弋射等內容,栩栩如生,寫實性極強。這種圖飾一般稱為“燕樂桑獵畫像”,其主要在春秋戰國時期流傳,圖案多為新興貴族的生活寫照,在社會動蕩年代下,這些圖案也是一些突然出現的貴族階級互相攀比炫富的結果,也是“禮崩樂壞”后社會文化現象的一個真實反映。
現如今所出土的這類器物中,在圖案的中心一般都有一個中心建筑物,這類建筑均有一個很高的土臺,上有回廊欄桿、斜屋頂,呈開放式。與前朝的建筑不同,這類建筑高大雄偉,具有防水防御功能,并且因為建筑的高大,也能滿足貴族們登高望遠的享樂需求。所以此類建筑在春秋后期逐漸流行起來,并且成為了該時期貴族們庭院中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齊景公的路臺、吳王夫差的姑蘇臺、越王勾踐的燕臺等。
在春秋時期,因為軍功或者其他因素而發展起來的新的貴族階級,他們執著于追求之前不能享受的種種制度,并且相互攀比,而這一時期的炫富多以宮苑為主(山水樓臺盡有),與之前的燕樂桑獵畫像結合起來,新興貴族的享樂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內容:
宴飲與樂舞:一般宴飲者位于畫像正中間,侍從在其身側聽候其吩咐,臺下舞者翩翩起舞,賓客飲酒作樂,畫面輕松愉快,沒有復雜的儀式痕跡。但這與禮樂制度盛行時的雅樂演奏極其不同,當時的雅樂十分講究并且肅穆,通常為在廟堂上、祭祀和朝會時所演奏的音樂,周代雅樂指的是“六代樂舞”,歌詞典雅、旋律中正。由此可以看出禮崩樂壞后,雅樂的衰落。
射獵:貴族宮苑中樹木茂盛,并且養殖著很多動物以供打獵取樂。在周代的禮制中,狩獵常帶有軍事操練的性質,但在當時器物的圖像中可以看到,狩獵者神態輕松,明顯以此為樂趣,用來消遣。
竟射:竟射在商代時就常作為貴族之間宴飲時表演助興的節目,但其禮制煩瑣,動作也十分呆板。但在畫像中的人物行動自如,十分輕松。并且在成都所出土的百花潭壺畫像中,竟射者所用的靶子也與當時的禮制不符合。
(四)宮廷樂人方面
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為音樂教育做了較為完備的基礎。在音樂教育方面,主要培養對象是世子與國子,也有部分為學士,即從民間選拔出的優異青年。學習的內容主要有音樂、美學、理論、舞蹈、演唱。其中音樂、美學、理論主要教授中和、祗、庸、孝友。
周代王室的音樂機構為“大樂司”,其中工作人員有明確的數目,為一千四百六十三人。其職務大致分為三類:行政、教育和表演。但在大樂司中工作的人除了極少數低等貴族(如: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等),其他均為下層階級(胥、徒、舞者等)。但各音樂部門的領導則由貴族階級擔任,由此可看出西周時期嚴格的等級制度。
從原始時代起,我國的禮樂文化便以祭祀祖先、歌頌神靈來表達其內容,并且在整個過程中,被祭祀者和執行祭祀的人(主祭祀者和助祭祀者)都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但在禮崩樂壞時期,這種樂舞形式從祭祀活動中抽離出來,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表演,有些專門的演員和獨特的風格,初期時的表現為女樂、倡優之類,這種藝術形式也為后來的中國古典戲劇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金石樂舞是王室和貴族間重要的表演形式,也最可以體現其權力地位。春秋后期,各國宮中蓄養女樂的現象十分流行,宮廷女樂除了為貴族階級表演金石樂外還有著取悅王侯的功能,因此,她們的地位較為低下,命運也多受統治者的制約。如《史記·孔子世家》中所記載,孔子在魯國為魯定公出謀劃策,齊國怕魯國威脅到自己,便送去了女樂去賄賂魯國國君。孔子只得“憤而去魯”。在湖北所出土的曾侯乙墓中,除了大量陪葬的青銅器外,還有二十一具女樂,最小僅十三歲左右。隨著時代的發展,后期逐漸也用陶俑代替一些真人女樂,如在山東臨淄一號墓中就發現了六個陶俑女樂陪葬品,同墓坑中還有一些女舞陶俑,均做成年輕女子的模樣,臉部輪廓柔和,其中女舞陶俑以黑彩勾眉眼,腰身婀娜。由此可見,當時大多數女樂的生活境遇較為悲慘,常作為貢品或者陪葬品使用,沒有任何人身權利。
在各國宮廷中除了蓄養女樂外,還有一種職業歌舞演員,叫作倡優。倡優作為職業歌舞者,主要服務王公貴族的娛樂消遣為主,根據《晏子春秋》中的記載,在春秋后期時,倡優便已經出現了。倡優雖然以歌舞、演奏為主,但通過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利用自己的特長對當時的君王進行諷刺,同時達到娛樂大眾的目的。我國歷史上的“優諫”習俗也在此時墊下基礎。他們常通過以表演為鋪墊,向統治階級進言。如宴子為了進諫齊景公,便在宴席上唱歌作舞,并在演唱結束后“張躬而舞”,最終勸得齊景公體恤民情。
倡優們的表演創造性高,技巧性強,相比于演奏演唱《詩》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優人的自導自演又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因表演風格幽默滑稽,所以優人十分受到主人的寵愛。先秦時期的倡優皆以侏儒為主,在禮樂制度嚴格的時期,此類生理有缺陷的樂人絕對不可以參與雅樂活動,也不可以進入宗廟。倡優藝人在宮廷中的流行也代表著由西周所建立起來的禮樂等級制度遭到了破壞,過去只能在宮廷中表演的樂人也隨著社會的變動在上下階層中搖晃不定。
二、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環境下所產生的內涵
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勢力的削弱,諸侯國權力越來越大,僭越禮儀之事頻繁發生,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這種破壞并不是代表著禮樂制度的滅亡,下層社會中,禮樂制度的嚴格性仍舊存在。雖然正統的權力遭到了破壞與挑戰,但卻被新興階級所取代,在原有的禮制基礎上鞏固自己的統治。諸侯國的發展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分裂的時代,但也正因當時的分裂更加堅定了要一統天下的觀念,為后來的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一)政治方面
周室衰微,諸侯亂戰,許多諸侯國越來越強,使得各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貿易圈,貿易經濟迅速發展起來,商品的流通加快了人們的交流。從一開始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自諸侯出”,甚至后期“自大夫出”,整個過程中也可以明顯地看出周禮的衰退和周天子權力的削弱。“禮”作為一種統治者加強自身權力的手段,雖然面臨衰退的狀態,但植入人心的嚴格等級制還是為后期統治者們做了良好的鋪墊,并且“禮”也在動蕩的社會中不斷適應著人變化而發展。
(二)經濟方面
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進步使得中國社會從原始的奴隸制社會轉變成了封建主義社會。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現使奴隸主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各種計量法也在此時出現,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思想的解放,文化下移現象使音樂也逐步脫離了它的神秘性,成為了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部分。人們用音樂來表達生活,也把生活寫進了音樂。
(三)文化方面
文化方面,禮崩樂壞也引發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戰國是思想文化最為激蕩燦爛的時代。因為他們的出身各不相同,導致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大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三、結論
前秦時期,我國的古代社會的禮樂文化十分發達,進而表現為一種國家制度——禮樂制度,它與奴隸社會的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相輔相成,成為統治者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禮樂制度從制作于周穆王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一共走過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成為了此時期最為重要的文化形態。雖然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但禮樂制度中所蘊含的許多文化內容,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春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轉換為封建社會,禮樂制度走向崩塌,但并不代表消失,而是被新興的地主階級所利用。因此“六樂”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傳承下來并且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春秋后期,代表著各個階級的人們紛紛提出對音樂的了解與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一局面在戰國時期達到了頂峰。各個不同的學派從不同角度出發,對音樂本身,音樂對生活、政治各方面的聯系保持著不同的看法,展開了激烈的思考與斗爭。
而戰國時期,新興的地主階級一方面僭越地使用著禮樂制度,另一方面又用這種制度來顯示自己的地位,雖然勞動人民的地位有一些提高,但還是在地主階級統治下生存。
春秋戰國的歷史,充滿著矛盾,洋溢著激情,流淌著痛楚,展示著愿景。“亂”與“新”,相互碰撞。“好”與“壞”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2]曹貞華.西周至唐宮廷雅樂研究[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
[3]劉丹.看看他們的世界——春秋戰國音樂人生存狀況和藝術貢獻[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
[4]韓啟超.春秋戰國音樂經濟之“生產環節”分析[J].藝術探索,2018.
[5]陳來.春秋禮樂文化的解體與轉型[J].中國文化研究,2002(3).
[6]楊華.先秦禮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7]李純一.先秦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8]呂玲.春秋僭禮現象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方向碩士學位論文,2013.
作者簡介:張子涵(1997-),女,漢族,山東省濟寧市,北華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