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蒙古族而言,馬在其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其視為神圣的牲畜,因此,在民族民間舞蹈中,對馬的外形進行了生動模擬,主要來自此民族群眾對馬的深入感悟以及特點的深入了解,并在舞蹈過程中充分利用上身的動態和肩部的舞蹈動作進行體現。因此,要想充分體現蒙古族舞蹈的情感特征,就需要對舞蹈中肩部不同的表現形態加強研究,并對其相關文化內涵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更好地融入舞蹈中。本文就蒙族舞蹈中肩部動作發展背景、文化特征以及表現形態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表現形態;文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41-03
【本文著錄格式】娜爾納.淺議蒙族舞蹈中肩部動作表現形態的文化特征[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41-143.
引言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形式和生存方式存在著各自的特點和差異性。其中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都有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以及當地人的性格特點,其中,民族文化中民族舞蹈也是其中的重要表現形式,最具特色的包括了肩部動作,此舞蹈特征也包括其民族的重要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價值。
一、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發展背景概述
在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動作是其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具有豐富的變化性,同時也極具表現力,其形成主要來源于對各類動物形態的模擬,比如鳥獸,再加上人體動作的特點進行加工創作。由于肩部動作極具獨特性,充分體現了蒙古族舞蹈的體態結構及個性風格。同時,通過模擬的方式,對生動、優美、獨特的肩部動作進行創造,能夠更好地對深厚的民族感情進行抒發,對不同性格進行刻畫和表現,這種舞蹈形式具有極為悠久的歷史傳統和發展背景。
對于游牧民族而言,其需要對自然資源加以利用,通常采用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不斷地進行遷移和流動,也是草原生活的民族最有效、最經濟地對草原資源進行利用的方式。游牧民族的發展經過了人與自然的長期磨合適應,并經過大自然的選擇,并向野生動物及大自然學習的結果。同時,草原民族也像鳥、獸、牲畜等 一樣采取聚合成群的形式,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其對自然資源進行有效利用,并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方式與其他的農耕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俗和習慣。
由于草原民族因遷移,長年生活在馬背上,通過其實際感受,對民族舞蹈進行創造,其中走馬具有快速和平穩的特點,騎馬者為了控制馬的奔跑速度,必須通過自身姿態的調整,將上身向后微仰,使身上的全部力量施加在馬背上,有效壓制住馬的身體,避免因馬過度興奮而開始奔跑,同時,在馬快速奔跑時,騎馬者的身體也會隨著馬身的動態而不斷起伏,為了確保上身的平衡性,需要使肩膀隨著馬背的起伏自然地輕微顫動,因此,在蒙族舞蹈中,通常會大量用到碎抖肩、笑肩等動作。另外,各種各樣的肩部動作是蒙族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蒙族舞蹈的典型風格。
除了從馬背上產生了蒙族舞的肩部基本動作外,通過對鳥獸形態的模仿表現,進一步對肩部、手臂、手腕甚至手指的動作進行創造。比如,肩部和手臂的上下扇動,可以表現天鶴在扇動翅膀;張開雙臂象征著雄鷹在天上翱翔;而手臂前后擺動則代表鴻雁在結隊遠行等。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必然來自其信仰、生存環境、習俗、生活習慣等,而肩部動作形成的背景也同樣如此,不僅來自對馬背以及鳥獸的模擬,而且綜合了各種勞動生活中的因素,使如今豐富多彩又具有典型蒙族舞蹈特征的肩部動作得以形成。
二、肩部動作表現形式中蒙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在蒙族舞蹈中,首先,舞蹈者利用身體語言對文化特征進行表現和保存得到了充分體現,在一定環境內能夠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承,同時,隨著社會和生活的不斷變化而持續發展。另外,蒙族舞蹈中包含著豐富的民族精神以及良好品質,其中,通過肩部動作能夠對游牧民族的生活形態進行充分表現。
在蒙族舞蹈中,通過融入馬背上的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使民族性格、感情以及草原氣勢得以充分展現。在舞蹈中,不僅只是簡單模擬馬的形象,而且通過肩部、手臂、手腕以及上身的所有動態,并與深厚的感情相融合,從而將民族情感及民族審美情趣予以充分表現,使其能夠打動和感染每個觀眾。[1]
通過蒙族舞蹈的肩部動作,能夠充分體現游牧民族豪邁、灑脫的性格以及審美情趣。游牧民族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其審美情趣也隨之發生改變,但不會脫離原始的草原文化的精髓,因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蒙族舞蹈的肩部動作的表現形式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舞蹈對其生活進行真實反映,不同的舞蹈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體現不同的風格特點,也對其不同的生活情景進行真實反映。
三、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動作的表現形態分析
作為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蒙族舞蹈具有獨特的風格,其舞蹈形式極具強烈的視覺效果,熱情奔放、節奏明快、表演方式新穎獨特。其中利用抖肩、翻腕的形式表現蒙族姑娘的優美和歡快,因此通過運用肩、臂和腕等最有展示力和表現特征的部位,能夠更鮮活地呈現舞蹈者的動態。在蒙族舞蹈中,對肩、臂、腕部位的肢體訓練至關重要。因肩部動作在舞蹈中有著較多的表現形式,如硬、雙、柔、聳、繞、碎抖及笑肩等,需要對肩部的韌性、力度、靈活性及彈性加強訓練,確保在舞蹈中能夠保持肩部動作的松弛自如。
(一)硬肩動作
蒙族舞蹈表演通過充分力量、速度的動作,表現民族豪放的性格,同時充滿了強烈的民族厚重感。在此類型舞蹈中,肩部動作最具獨特性,伴著極具動感、明快的音樂節奏,結合豐富多樣的動作形態,能夠對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內心活動及情感色彩進行靈動和傳神的表現。其中,肩部動作主要包括柔肩、硬肩、聳肩、抖肩、繞肩、甩肩等,使舞蹈動作更加靈活多變、形態豐富。其中,硬肩動作是保證人體胸部和背部肌肉處于收縮狀態下,借助和運用肢體力量,推動肩胛骨向后產生擺動的動作,具有節奏明快的特點。同時需要利用手部進行配合,通過手腕和手臂相互交替,形成收縮性擺動動作。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使肩膀擺動幅度太大,否則會影響視覺效果,降低動作的美觀度,因此,在做硬肩動作時,需要保證肢體的協調度,對擺動幅度進行有效控制。
(二)柔肩動作
在蒙族舞蹈中,此類動作需要舞蹈者對雙肩部分進行交替性運動,通過連貫性的身體運動,使舞蹈動作呈現出端莊和優雅,同時,通過舞蹈中柔肩動作的設計,能夠對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緒進行表達,并借助對人物心理、情感的描寫以及人物的刻畫,使舞蹈作品的內涵得以充分體現。在蒙族舞蹈中,此類動作主要包括橫擺、雙擺以及柔肩等,通常采用背對觀眾的方式,通過柔肩律動向觀眾呈現相應的舞蹈場景,同時,因觀眾無法看到舞蹈者的面部表情,只能看到其背影,使觀眾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其肩部動作上,有利于舞者通過肩部和背部動作,使舞蹈風格更加直接地傳遞,同時,觀眾也能通過舞者優美的肢體動作和優美的旋律展開聯想。
(三)聳肩
在此類型民族舞蹈中,最常出現的肩部動作為聳肩動作,其主要是通過舞者對雙肩上抬和下放自如的控制,并結合音樂節奏對動作進行連貫性、交替性的改變。在此動作表演時,應對肩膀的上抬和下放形式加強控制,保證其處于直上直下的狀態,并且肩膀和胳臂需要處于直線狀態,從而更好地體現舞蹈中的力量和美感。另外,需要在肩膀在上抬時保證其的力量感,能夠呈現出積極向上的精神感染力。當肩膀下放時,應在自然狀態下將其輕松放回原位,整個動作保證松馳有序、剛柔并濟,從而使藝術表現力增強。另外,此動作由于與人在大笑時所產生的肩膀動作相似,所以也稱為笑肩,能夠在舞蹈過程中體現人們輕松、快樂、愉悅的心理感受。
(四)繞肩
在表演過程中,此運用可根據表演形態分為雙肩繞肩和單肩繞肩兩種,前者主要是舞者在表演過程中,雙肩均按照前上后下的形式進行繞圈;后者則是采用其中一只肩膀按照前上后下的形式進行繞圈,同時舞者在表演時應保持頭與頸部的平衡性,確保雙肩自然放松,腰部與肩部繞圈動作相互配合,從而形成前合后仰的動作,此動作能夠體現出舞蹈中所蘊含的含蓄、優雅。[2]在舞蹈過程中,舞者利用具有連貫性的、輕快的繞肩動作,并結合音樂節拍和節奏,呈現出形體不同的靈動性,并在雙擺、繞手、柔臂、橫擺等動作律動中使變幻有序的舞蹈風格予以體現。舞者還可借助不同手腕動作,對舞蹈中相關人物細膩、優美和端莊的形象特點得以體現,從細節中對舞蹈靈動、輕快風格予以呈現。
(五)抖肩
在蒙族舞蹈中,通過稱為“碎抖肩”的抖肩動作是指舞者在表演過程中,確保身體肩膀部位放松的情況下,利用后背力量,對雙肩部位有效帶動,使其形成快速、連續的前后抖動動作,同時,肩膀篩動頻率直接影響著舞蹈所呈現的表現力。另外,舞者在做抖肩動作時,必須保持下半身穩定不動,通過上半身高頻率的抖動,及下半身的穩定性,使整體動作的美觀性提高。所以,此類動作對舞者的肢體控制能力及協調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同時控制技巧也較多,存在一定的表演難度。另外,在實際舞蹈表演中,通常運用開場舞環節,通過群體舞者以背對觀眾的形式,一字排開進行抖肩部分的表演,通過這種酣暢淋漓的舞蹈表演形式,能夠起到調動觀眾情緒,營造喜慶、熱烈的表演氛圍,對現場氣氛起到鼓動作用。
(六)甩肩
在蒙族舞蹈表演中,甩肩動作極具民族藝術特色,舞者在甩肩過程中應結合快甩肩和慢甩肩的特點和差異,在不同節奏狀態下,對抖動幅度及甩肩頻率加強控制,確保動作得當。在實際表演過程中,舞者采用快甩肩動作時,在兩側肩膀向前,腰部處于哈腰狀態下,利用半蹲的形式與快速甩手的動作進行配合,同時也可將手部分別從肩膀兩側部位甩出,并保證甩手過程中動作具有一定的起伏性,快速有力,因此,需要對動作的力度和速度予以保證。[3]另外,在慢甩肩動作表演中,舞者需要在身體向前運動的同時,加強雙肩和手的配合,同步甩出后再將雙手慢慢拉回。另外,在舞蹈過程中,需要保持舞者的腰部、身體、肩膀和手部的協調性,使觀眾能夠從舞蹈中感受到灑脫、挺拔的藝術美感。
四、蒙古族舞蹈中肩部動作訓練要點
對蒙話舞蹈的單臂硬肩進行訓練時,需要保證動作有彈性,同時還要有頓挫感,使動作快而有力、干脆。與硬肩不同,柔肩則需要保證動作的柔、韌、抻以及連續不斷,并確保每個動作都標準到位,從而使動作的對比效果得以充分體現。
雙肩是以硬肩為基礎,其動作要保持雙肩自然放松,放松背闊肌上方的斜方肌、三角肌、背部深肌,收縮胸大肌,在平線上進行雙肩的交錯推出、收回的動作,通過輪番交替形成連續運動,其重點是要注意第一拍動作要輕,第二拍則動作較重,并使動作富有彈性,保證幅度小而脆。另外,整個肩部動作都是以硬肩基本動律為基礎元素。
繞肩還可以分為前繞、單繞、后繞、交替繞等,在舞蹈中加以運用時,其基礎為繞立圓,保持連綿不斷。另外,與柔肩的節奏相同,采用四分之二中速節拍,需要四拍完成全部動作。
聳肩動作中的單肩聳和雙肩聳形式,需要保持雙肩處于松弛狀態,由三角肌有規律地放松和收縮,使肩腳骨從上而下移動,從而形成雙肩上下起落的運動形態。在舞蹈中,向上時強調重拍,并慢慢提起后再快速放下,確保提、沉做到位,聳肩時不僅要快而有力,并且要干脆利落。另外,采用四分之二的中速節拍,需要四拍完成,這種表現方式主要對幽默、熱情和輕松愉快的情緒進行表達。
笑肩主要通過發自內心地帶動節奏,保證彈性,雙肩微向上提,并快速落下,需要采用稍快的四二拍完成,落下時處于重拍。
在進行碎抖肩訓練時,確保肩部放松下沉,并夾緊肩胛,采用小而碎的快頻率進行抖肩,其與笑肩采用的節拍相同,在具體表演時,對腰、后背加強控制,保持雙臂放松,以肩胛為主,快而碎地進行抖肩,并保證動作節奏流暢、均勻。
甩肩動作要求舞者腰部挺立,保持雙肩放松,在肩每次收后及甩出去還原后,保持輕微顫動,同時,需要保證肩的甩動具有彈力,身體向上挺拔。利用胸大肌和三角肌的收縮力量,將肩胛骨和肱骨向前收回,再有彈性和快速地向后甩出,之后再還原,從而形成肩部的甩動動作。另外,手部動作可采用1-6位上的彈撥手、甩手、柔臂、硬腕等,保證動作的力道和彈性。[4]
在蒙族舞蹈中,需要對肩部節奏和動作加強控制,使情感和氣質有效提升,在外形表現上能夠運用自如,呈現出情感跌宕起伏的表演效果。另外,肩部律動的特質是保持其流動性,并結合身體形態、眼部表現以及面部表情等,能夠對民族舞蹈的風格和氣質予以充分體現。
五、結語
蒙族舞蹈的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其中肩部動作形態也有其特別的形成背景,同時構成了一種文化特征。對于游牧民族而言,駿馬深受其民族的喜愛,同時也承載著民族的信仰,在蒙族舞蹈中,可以體現民族的情感寄托,以及其對家鄉和民族的熱愛,并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融入舞蹈之中。其中,對馬的感情,并對鳥獸進行模擬,通過舞蹈的肩部的表現形式,對蒙族人民的性格、感情以及草原的磅礴氣勢進行充分體現。另外利用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特征,能夠對人們的不同性格、心理和情感等進行刻畫和呈現,并對美的舞蹈形象進行塑造。另外,通過舞蹈表演,能夠對民族歷史、民族文化進行傳承和創造。
參考文獻:
[1]張敬凱.蒙古族舞蹈教學中肩部動作的動態特征分析[J].樂府新聲,2019,37(4):159-164.
[2]胡悅.蒙古舞肩部動作分析[J].中國文藝家,2018(6):78.
[3]婁曉藝.淺談不同時期蒙族舞蹈的時代特征[J].人文天下,2019(24):42-44.
[4]劉雪濤.淺析蒙古族舞蹈教學中肩部動作的動律特點[J].明日風尚,2016(12):233.
[5]蘇日娜.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特征[J].長江叢刊,2017(17):19.
作者簡介:娜爾納(1984-),蒙族,女,甘肅省酒泉地區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烏蘭牧騎,中級職稱(三級演員),本科,研究方向為傳統蒙古族舞蹈與蒙古族舞蹈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