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好 嚴斌
【摘要】近年來,深圳本土創作的音樂劇逐年遞增,無論從數量或質量而言都是一大跨越,觀眾對于原創的音樂劇從陌生逐漸轉向認可與喜愛。本文關注深圳原創音樂劇構建的路徑,在對“共建人文灣區”相關概念梳理的基礎上,從原創音樂劇作品構建的內容與形式兩方面進行深入探析,進一步通過提煉分析原創音樂劇的成功經驗,為原創音樂劇的構建路徑提供有益的建議。
【關鍵詞】人文灣區;深圳原創;音樂??;構建路徑
【中圖分類號】J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56-03
【本文著錄格式】何好,嚴斌.“共建人文灣區”背景下深圳原創音樂劇的構建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56-15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共建課題項目“共建人文灣區背景下深圳原創音樂劇‘本土化構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Z2019D043)研究成果;2018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基于音樂、舞蹈、戲劇藝術的綜合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深圳大學綜合藝術特色班為例”。
音樂劇歷經百余年的發展與革新,從受到十九世紀西方的輕歌劇、喜劇和黑人劇以及雜技、馬戲和滑稽戲的雙重影響,隨后,在傳播和發揚過程中,不斷吸收爵士樂、搖滾樂和民間歌舞等方面的元素。最終,由于綜合了各個時期、各種類型、各類風格的藝術元素,使得音樂劇成為在電影出現之前,最受歡迎的一種娛樂、休閑的舞臺藝術,目前在全世界各國都產生著深遠影響。
音樂劇作為綜合性舞臺藝術,不論是內容上或者形式上,都具有多元的形式,由音樂、舞蹈、戲劇等共同構成其藝術特征,其獨特的審美性也造就了“唯票房主義”的價值體系?!安皝砥贰币魳穭÷涞刂袊蛏钲诘脑?,“本土化”的轉化極為重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的背景下,如何結合中國當代社會現狀,以及本土文化及市場化需求,遵循中國觀眾對文藝作品的接受規律與需求,正是深圳原創音樂劇歷經之路。
一、“共建人文灣區”背景下深圳原創音樂劇的緣起
(一)共建人文灣區的新使命
“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國家提出共建人文灣區的文化建設戰略。指出在推進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須發揮灣區的地域優勢,增強文化軟實力,從而進一步提升群眾文化素養,打造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其中,明確提出加強國家音樂產業基地建設與音樂產業的發展。
深圳作為先行示范城市,正步履不停地朝著世界文化之都的方向大步邁進,其作為文化樞紐的功能與特色正在顯現:從“經濟深圳”到“文化深圳”,深圳文化的輻射力與影響力正在向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擴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及發展,深圳作為文化樞紐的功能也得到進一步的凸顯。因此,如何著眼于世界發展格局、讓深圳文化建設與國際接軌,成為了極其重要的一環。這既是深圳矢志不渝的文化追求,也是著力滿足新時代市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舉措。
(二)深圳原創音樂劇的必然性
深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是一個富有活力的創新時尚之都。年輕、時尚、創新、多元是它的標簽。近年來,深圳文化發展始終保持著跨越的姿態與創新的氣質,深圳人民對于文化的需求度與接受度日益增多,人民渴望能接受到國際化、多元化的文化形式,這為音樂劇的孕育、制作出品及后續推廣埋下了伏筆。而音樂劇這一高度綜合戲劇、舞蹈、音樂的藝術,以它獨特的視聽感覺的完美結合與其強烈的時代氣息的娛樂性深受觀眾喜愛,特別是年輕觀眾群體的反響更為熱烈。
目前深圳保利院線、聚橙院線等大小規模劇場每年的音樂劇演出量逐年攀升,深圳本土的高校、中小學也紛紛把目光投向音樂劇,社會機構更是如雨后春筍般大量開設音樂劇。隨著深圳本土原創的音樂劇走出國門,使得深圳原創音樂劇愈加成熟。同時,每年舉辦的“國際音樂劇周”也成為深圳的文化標簽,吸引了全球音樂劇的熱愛者??梢詼蚀_地說,深圳的氣質非常適合發展音樂劇,也具備發展音樂劇的土壤。
二、原創音樂劇的文本內容的構建
(一)音樂劇的選材
原創音樂劇的選材面臨兩個問題,其一是為什么要選這一題材,其二是何種題材能“本土化”。因此,在考慮選擇音樂劇創作題材時,不僅要考慮所選題材是否超出觀眾對題材中時空、種族、文化的差異,還要考慮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結合當地文化,融合發揮音樂劇這一形式,進行個性化自我表達同時,展現音樂劇的創作優勢和藝術魅力。
音樂劇題材選擇的三條途徑:1.從文學名著中選材;即選“他人”的材。例如音樂劇《演出船》,該劇取材于女作家艾婷娜·法伯爾的同名小說。原創音樂劇《我的赤壁賦》就選材于《赤壁賦》。這些原著都具備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并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需要再次交代劇中的人物和故事。2.從人物生活中選材;以代表性的人物為主人公,向觀眾展示其人一生的生活經歷,描述其人與他人、社會的故事;如原創音樂劇《愛在藍天》《夢開始的地方》都是在圍繞主人公的事件展開劇情的發展,將主人公曲折跌宕的經歷精彩演繹;3.從現實生活中選材;如原創音樂劇《光輝之城》,以深圳的發展為題材,描繪了深圳30年來的建設發展的神奇旅程。每個深圳人都能在這部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并歌頌深圳人以堅忍不拔的精神,創造了發展的奇跡。
(二)音樂劇的文本結構
筆者通過大量分析、比較音樂劇發展史上的典型作品,析出在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音樂劇中不同的形式和結構,從而深入了解音樂劇中對作品、作者和觀眾的不同意義,進而發現,深深扎根于現實主義的土壤,用細膩的筆觸從平凡事、平凡人中反映社會現實,表達時代精神的劇本更受觀眾喜好。
無論什么音樂劇,都涉及“選材、結構、立意”,“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可見劇本的重要性。劇本通過主題、人物、情節、細節、背景等等內容來勾勒出一部音樂劇,與前面所提到的“選材、結構、立意”密不可分。然而,不論是什么題材的音樂劇,約定俗成的結構十字方針,即:引子、開端、發展、高潮、結尾,都能在其中找到它。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劇劇本在創作結構中最重要的是創意。創意在選材與立意兩部分充分體現出來。劇本中奇特的創意、合理的結構、生動的形象、深邃的內涵都直面導演和演員,導演與演員需將文學劇本轉化為音樂劇呈現于舞臺,觀眾又將通過舞臺上的音樂劇來了解劇本中人物、故事的發展,通過劇本中人物間真實、樸質的情感交流而產生共鳴。
(三)音樂劇的內容構建原則
由于音樂劇具有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音樂劇內容構建中,需要對其以下幾點進行理解與把握:一是整合性,音樂劇并不是音樂、舞蹈、戲劇、話劇的藝術形式的簡單相加,而是各類藝術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劇中諸多藝術的整合,應是在一定邏輯關系機制下動態地有序展開,同時利用整合性的特征,將主題思想準確展現在舞臺之上。二是現代性,由于音樂劇通過藝術的整合并超越諸多單一、傳統類型的藝術形式,這才使得音樂劇從歌舞劇、輕歌劇、喜劇表演等程式化舞臺藝術中脫穎而出,并將現代化的聲電、裝置等技術與綜合性專業表演緊密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魅力。然而,其現代性還具有對音樂劇敘事鋪陳的含義。觀眾在欣賞音樂劇時,對劇中的多元脈絡、多維形象等線索可閱讀量達,這顯然已經超越傳統歌舞劇、輕歌劇、喜劇表演中的敘事邏輯,音樂劇中交織多元的信息容量,可閱讀性大大滿足了現代人對藝術的審美追求。三是娛樂性,其在音樂劇中是一種嚴肅式的娛樂,同時也具有限定性。音樂劇中的娛樂性首先區別于歌劇、舞劇等藝術形式對單一專業極致純粹的審美享受,其二也區別于歌舞戲、滑稽戲、馬戲表演等藝術形式的簡單直接的感官享受。四是商業性,藝術即為“產品”,“唯票房主義”的音樂劇活躍在藝術市場,以一種具備整合性、現代性、娛樂性特征的藝術產品出現在觀眾眼前,其根本的目的實為經過不同商業模式及途徑實現自身經濟價值,實現利益最大化。當然,這離不開運營團隊及制作人敏銳的市場洞悉力,音樂劇之所以越來越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與追捧,與其背后市場營銷依據藝術市場規律的精準對標息息相關。
三、原創音樂劇表現形式的構建
(一)原創音樂劇中的戲劇表演
音樂劇中戲劇的表現形式占據大部分,演員大量的臺詞、對白的表演直接面向觀眾,這勢必要求演員具備較高水平的戲劇表演專業修養,以及演員職業修養。在音樂劇中,演員通過語言的魅力及不同的肢體動作,以及舞臺走位、神態等展現劇中人物,并根據劇情的發展,將故事的跌宕起伏通過專業的表演從內而外呈現至舞臺上。
音樂劇中的戲劇表演在述說對白、表達情感、推進情節的過程中,大量采取的是“唱詞”的表現方式,并同時與音樂、節奏、移位等進行融合的方式來完成表演。與傳統的戲劇表演主要以“說詞”來表現人物的方式有著本質不同。特別是在劇中情緒頂點或情節高潮時,音樂劇中“說唱”就自然而然完成“歌唱”的轉換,而話劇中“說詞”依然停留在“說”的情景中。因此,在音樂劇中,演員需要根據對劇本的理解,通過“唱詞”,與行動、情緒等元素來塑造人物,同時,在音樂的渲染下,將“唱詞”的功能表達發揮至大,從視聽上完成對劇本及人物的展現。
(二)原創音樂劇中的音樂特征
音樂可以說是音樂劇中“靈魂”的存在。音樂劇中演員的對白、舞蹈,劇情的連接轉換,主題的情感內涵都離不開音樂這一媒介。音樂通過不同的旋律與節奏,與音樂劇中的人物、劇情交織在一起,音樂形象就如人物形象一般,鮮明而豐富地呈現在舞臺上,使觀者首先在聽覺上產生交流與共鳴,從而進一步通過音樂的鋪排以及歌唱的表演藝術來實現對音樂劇劇本的完美確立。
音樂在音樂劇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即是演唱,這一表演方式使得音樂劇深受人們的喜愛。演員在演唱中不僅要將復雜的人物心理表現,也要將色彩情緒的起伏進行準確的演繹。歌曲的表演是一個綜合的藝術體,而演唱則需要演員對歌曲的內容進行由內而外的準確表達。其中,演唱的特征性分為四類:第一類為抒情性,其表現在演唱時演員對觀眾通過劇中人物抒發情感; 第二類為戲劇性,其通過演員塑造的劇中人物,配合情節沖突,展開戲劇性的演唱;第三類為敘事性,歌唱中歌詞敘述了音樂劇中完整的故事,同時與演員的走位、神態貫穿著人物行動結局;第四類為多元性,指在劇中的演唱也同時體現出抒情性、戲劇性、敘事性這三類特征。
(三)原創音樂劇中的舞蹈呈現
舞蹈作為音樂劇中與歌唱、對白、表演、臺詞等共同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一部音樂劇完成其塑造典型人物、推動情節發展、強調主題思想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音樂劇與舞蹈發展和改革的歷史可以發現,跟隨音樂劇自身的發展與革新,音樂劇中的舞蹈也經過不斷地豐富與調整,在不一樣的階段展現出不同的戲劇特點、抒情特點和娛樂特點。舞蹈在音樂劇中的主要作用來看:
1.塑造人物形象
音樂劇中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可通過舞蹈來塑造。在音樂劇的表演中,舞蹈演員通過其充滿律動或者舒展的動作語言,進一步推動劇中人物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如原創音樂劇《愛在藍天》中,霸道男在機艙中的舞蹈融入了爵士的風格,并通過與其他乘客的雙人舞中浮夸等動作,逐步將霸道男輕浮、不可一世的形象以立體化的形式呈現在觀眾的面前。
2.推動情節發展
音樂劇中,恰當的舞蹈選段不僅能抒發劇中人物情感,還能推動音樂劇情節發展,使得曲折的故事情節伴隨豐富的情感表現實現舞蹈對音樂劇的敘事構建。例如原創音樂劇《夢開始的地方》,男學生沉迷于網絡,舞蹈通過大量機械性動作隱喻男學生被網絡操控,如同木偶般。隨后演員動作加速,近似瘋狂,在一聲崩塌中好似身體斷裂般下沉至地,使男學生徹底陷入絕境。
3.營造舞臺氛圍
在音樂劇“本土化”的構建中,需要結合當地的人物風俗來創作舞蹈語匯。舞蹈語匯既可借鑒西方爵士舞、現代舞等節奏多變的風格,又可聯系實際,將中國的古典舞、民間舞等本土多元的舞蹈語匯融入到音樂劇中。無論導演選擇何種舞蹈語匯,只要適合音樂劇中的情境,合理有效地融合,既能發揮渲染敘事的作用,也有助于情感的感染力進一步增強。例如音樂劇《愛在藍天》,主題曲舞段中舞者手拿航空機箱,利用箱子的轉動、支撐與爵士舞的動作融合發展,將空姐生活的動作舞臺化,營造出強烈的畫面感。
四、結語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而多元性的表演藝術,融匯戲劇、歌唱、音樂、語言、舞蹈等諸多藝術表現手段,塑造出了音樂劇特有的藝術魅力。對原創音樂劇構建路徑方式的探索,深圳音樂劇人正在努力踐行中,如何將本土的文化與國外藝術的形式有機整合及完美呈現,打造“本土化”的音樂劇,進而構建既有“中國味”又有“世界范”的國際音樂劇文化交流平臺,勇于創新發展,立足深圳,面向世界。
參考文獻:
[1]何好,嚴斌.以舞敘事 寓事于情—音樂劇中的舞蹈敘事[J].藝術評論,2020(8).
[2]梁卿.從“畫”到“詩”:論音樂劇本土化的創制實踐[J].寧波大學學報,2018(6).
[3]郭芳.淺談原創音樂劇本土化創新[J].中國民族博覽,2016(3).
作者簡介:何好(1984-),女,漢族,湖南常德,碩士,深圳大學藝術學部音樂舞蹈學院舞蹈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編導與教育,CCMP國際創意舞動;嚴斌(1994-),男,漢族,湖南常德,碩士研究生,深圳音樂劇協會理事,研究方向為音樂劇編導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