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瑪姬·瑪漢是當代世界舞蹈舉足輕重的大師之一,她的作品歷經30年仍是教科書級的經典之作,具有研究價值。“賈安南德里亞·波埃西奧(Giannandrea Poesio)重申了編舞家之間的這種差異,他說鮑什在‘德國表現主義經典中發揮作用,而瑪姬的風格卻在不斷變化。例如,瑪姬(Marin)的《May B》(1981)中的表現美學和動作語言,是基于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戲劇(如《終極游戲》(Endgame,1957))的表現主義作品,與她的《胖子王國》(Groosland,1989)的表現形式截然不同。但是即使是在瑪姬(Marin)易變的風格中,灰姑娘(可以說是她的“最大成功”)也能脫穎而出。”
【關鍵詞】《灰姑娘》;女權主義;瑪姬·瑪漢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02-194-03
【本文著錄格式】鹿文軒.瑪姬·瑪漢的《灰姑娘》中的女權主義[J].中國民族博覽,2021,01(02):194-196.
《灰姑娘》這部作品是由里昂歌劇院芭蕾舞團邀請瑪姬·瑪漢創作的,但瑪姬·瑪漢知道,盡管她所面對的是專業芭蕾舞者和著名的童話故事,她也不會因為這些而去創建常規版本。她嘗試了解《灰姑娘》最原始的版本,和更知名的查爾斯·佩羅的版本,還有帶有暴力傾向的藏文版本。“我發現《灰姑娘》是一個中世紀的中國故事,還有佩羅取材的藏文版本消除殘酷,”瑪姬·瑪漢說,“格林保留了一些暴力。在藏文版本中,灰姑娘殺死了她的母親,(她的母親)像白牛一樣保護她。我讀了所有這些(版本的故事),對此一無所獲,因為我不想參與精神分析故事。”
觀眾看到《灰姑娘》或者另一部瑪姬·瑪漢的經典作品《胖子王國》時也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要給舞者穿上這樣的服裝使他們變得肥碩呢?直接找體型偏胖的舞者豈不是更方便?提出這樣的疑問基于以下幾點:一,制作服裝消耗物力、財力和舞者的額外訓練時間、體力,對于舞者來說,他們不僅要應對一個完整的舞劇,還需要負重一具假身體,經過大量的訓練來與自己的身體進行工作;二,在瑪姬·瑪漢的作品中舞者們相對不需要超高的技術技巧,特別是《灰姑娘》中的動作多以笨拙和幼稚為主。
通過對以上幾點的思考,我們可以看到瑪姬·瑪漢作品中對身體的“覆蓋與重塑”。瑪姬·瑪漢通過服裝的覆蓋,重塑舞者們的肉體來批判傳統芭蕾對舞蹈演員的審美認知。《灰姑娘》中人物的外表并不單單是我們看到的這樣——巨大的娃娃頭加上凌亂的頭發,這些很粗糙的假頭看起來非常堅硬,龐大到與身體比例不相符合,舞者們還身穿帶有關節的“假體”。這樣的設計絲毫看不見舞者的表情,甚至是他們的長相。但我們時刻知道恐怖面具下是一副副美麗的面龐,巨型服裝下是一具具美好的肉體。外表與內在、丑陋與美麗,將這些看似對立,實則交織縱橫的概念,同時出現在《灰姑娘》人物外形中。所以,對于服裝的編排,不能只分析外表所看到的丑陋娃娃形象,也需要同時看到服裝下的美麗軀體。當美麗出現在這一作品中時,那么丑陋形象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服裝由莫妮克·盧頓(Monique Luyton)和蒙特塞拉特·卡薩諾瓦(Montserrat Casanova)所設計。這樣的服裝使芭蕾舞者的肢體改變原有的形態,從完美的身材比例被重塑成各式各樣的丑陋形象,大多數娃娃的體型肥碩而又笨重。觀眾可以清楚地看出,演員們基本只有手上的皮膚是露在外面的,身體的其他部分被完全的遮蓋和改造。不僅是舞者的皮膚、相貌、身材比例被遮蓋,舞者常年訓練長出的肌肉、芭蕾舞者特有的優美線條,這些讓古典芭蕾視為“美”的條件也都被一一罩蓋住。
在傳統芭蕾舞中,觀眾可以看到高超的技術技巧和情感表達,而這一切首先建立在美好的肉體上,只有符合“美”的條件的舞蹈演員才有可能被選入舞團,成為舞劇中的角色,進而對劇作進行演繹。在傳統的芭蕾舞審美中,對舞者的外形要求是“三長一小”,也就是腿長、手臂長、脖子長、臉小,并且為了好的舞臺效果,營造美好形象,舞者需要身材削瘦,很多芭蕾舞者的體重都是在標準體重以下,甚至是不健康的范圍。此外,芭蕾舞者對肌肉線條、身體整體線條格外注重,由于芭蕾遵循“外開”的訓練方式,在芭蕾舞者身上的肌肉線條區別于其他運動所練出的肌肉形狀,在他們身上有種特殊的優美的肌肉線條,也就是條狀的肌肉。在舞者展現優美舞姿而發力時,這些肌肉線條尤為明顯。在技術技巧上,芭蕾舞者們都擁有超高的技術,旋轉、跳躍、托舉。但瑪姬·瑪漢偏偏要把自己的《灰姑娘》中的人物形象編造的如此丑陋,甚至令人恐懼,即便這些舞者是里昂歌劇芭蕾舞團的專業芭蕾舞演員。
瑪姬·瑪漢用《灰姑娘》中人物形象的丑陋,暗指傳統芭蕾的審美畸形。一方面,遮蓋住舞者身體,拒絕消費女性美。批判社會不斷把女性當作商品消費,要求她們的外形符合這個社會的審美,或者通過外界所構建的美來讓人們消費。例如,減肥廣告告訴你只有體型達到什么樣的標準才是美,消費者為了廣告商所提出的他們眼中的美而消費購買產品或者辦健身卡,但卻鮮有人質疑為什么這樣是美,而那樣不是美?另一方面,這種傳統意義的外在美實質上拋棄了很多人,把一部分人拒絕門外。人們想當然的接受了社會所制定的標準,卻不會去質疑這個標準背后的觀點和思想。瑪姬·瑪漢用她的叛逆提出為什么標準不可以是這樣。
此外,瑪姬·瑪漢的《灰姑娘》通過編排所展現出平等,其中的雙人舞部分展現得尤為明顯。“在許多古典和新古典主義的表演中,男舞者會在動作上操縱和協助芭蕾舞女演員,使她可以盡力展現她的優美舞姿、情感和技術技巧。看著在王子的宴會上的灰姑娘的表演,更引人注意的是編導對這種情況的女權主義態度。她表現出舞者之間平等的伙伴關系,抵消了炫耀芭蕾舞女演員作為理想藝術品的展示時刻。”
雙人舞剛開始時,兩束追光從舞臺的左右兩側打出,在中間互相融合,正好打在王子和灰姑娘的身上。兩人像木偶娃娃一般的腳步向內和向外旋轉著,最后形成灰姑娘在前、王子在斜后的位置。兩人做著相同的動作,身體依然有木偶娃娃一般的僵硬和人物外形在視覺上強烈的棱角感。例如,多以勾腳、筆直的四肢為主。但在動作的設計上是以圓形、弧線等這些較為柔和的路線為主。兩人不斷用肢體表現平行,雖然可能是筆直的雙腿或者雙臂,但卻因為圓弧的運動路線而形成一種情緒的波蕩,愛情在王子和灰姑娘的心中埋下種子,激起漣漪。兩人的腳和手不經意地碰在一起,又羞澀地收回,不僅傳達了灰姑娘的渴望,還傳達了王子的內心情緒。在完成幾個并不優美的托舉后,兩人重疊的躺在地上,上身擠壓在一起,然后上半身的劃船動作不斷與地面分離。隨后王子用腳讓灰姑娘站起來并讓她坐在自己的腳上,灰姑娘也因此脫離地面。但是離開地面的灰姑娘雙腳卻無所適從地左右扭擺起來,直到王子把她再依次放在地面上。灰姑娘用她的力量把王子從地上抬起,兩人又開始了對稱、平行的舞蹈動作,最后分開在舞臺的左右兩側,以飛吻結束這一段只屬于他們兩人的雙人舞時間。雙人舞部分被瑪姬·瑪漢設計的很簡單,沒有華麗的托舉,沒有延伸的線條,有的是兩人的羞澀與平等的關系。
在古典芭蕾中,雙人舞要以男女的力量配合為主,盡力展現出符合人物氣質的高難度雙人舞配合。多以男性的力量為基礎,為女性做支撐,從而展現女性的身體線條和高超的技術技巧。然而,在《灰姑娘》這部作品中的雙人舞部分卻很少有美麗的、長線條的托舉。王子把看起來笨拙僵硬的灰姑娘托起后,灰姑娘從來不能優美的展現舞姿,身體所呈現更多的是棱角和直線。兩人的動作安排上也不同于古典芭蕾的視覺上復雜的舞姿,而是連孩子都能看懂的對稱圖形,例如,兩人貼在一起同樣出外側腳點地,外側手呈三位手,這樣的簡單對稱圖形符合一個孩子能想象出來的童話世界,孩子也容易通過這樣的圖形聯想到美好、和諧的意味。瑪姬·瑪漢在視覺上創建對稱、平行展現男女在情感關系上的平等、合作,而不是把兩人的愛情建立在展現女性線條與技術技巧上。
女權主義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浪潮,每一次都是女性為自己爭取權利、更平等的社會地位。女權主義強調男女平等,希望在家庭、教育、福利、政治上給予女性肯定的價值,是一場爭取婦女解放的社會運動。第一次浪潮始于18世紀末期,爭取婦女的投票權。強調了兩性在政治上的平等,當時的女權主義者提出女性的參政權、受教育的權利和就業權等基本的人權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地紛紛涌現各種婦女組織和團體,也成為了女權主義第一次浪潮的高潮。1894年,新西蘭成為第一個擁有女性選舉權的國家。此后,澳大利亞、芬蘭、挪威等也相繼賦予女性參與選舉投票的權利。到1920年8月,美國頒布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這也就是第一次女權運動結束的標志。第一次女權運動結束了,但人們卻認識到這只是字面上的男女平等,實質上并沒有改變什么,在職場的薪資待遇、就業崗位上,女性依然面臨著地位低下的狀況,很多崗位不招收女性,女性工資低于男性,這些明顯的性別歧視仍舊是當時女性所每天面臨的現狀。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社會需要女性承擔更多的職務,這使當時的女性走出家門,看到了更廣闊的世界,從而對女性的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她們認為自己可以在社會中承擔更重大的責任。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后,男性重新回到之前的崗位,女性也同時被迫回歸家庭,繼續之前地位低下的家庭主婦角色,面對社會的不公平待遇。隨后,在黑人運動和新左派運動的推波助瀾下,開始了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這次女權主義運動不同于第一次的是,女性已經獲得了投票權,這些所謂表面的平等,促使女性要真正開始為現實世界中的不平等而奮斗。貝蒂·弗里丹(Betty Friedan)由于在自己生第二個孩子時被辭退而深刻意識到女性在社會中的不平等,隨后她寫了《女性的奧秘》發表于世,這本書倡導女性可以走出家門,開拓視野,尋找自身的價值。這爆炸式地引起了當時知識階層女性的共鳴,以及對男權社會的批判。60年代和五月風暴過后,美國和西歐各地紛紛出現多樣化的女性組織和團體,婦女參加游行、辯論活動。這個時期,人們認為婦女關注的問題也同樣是政治問題,例如,婚姻、生育等。1991年,美國的黑人女作家麗羅貝卡·沃克(Rebecca Walker)在《女士》(Ms.)期刊發表文章《成為第三次浪潮》( Becomirg the Third Wave),開始了女權主義的第三次浪潮。而這次浪潮不同于以往的是人群對象,第一次和第二次主要聚焦于白人女性爭取權利,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代表的是更加多樣化的人群,例如,黑人女性、少數民族女性、同性戀者、殖民地國家的女性。她們不僅挑戰著世界對于這些特殊人群的不公平,也同樣挑戰著傳統女權主義。在這些過程中,女權主義有自由主義女權主義、激進主義女權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和社會主義女權主義,除了這些傳統的女權主義,還有后現代女權主義、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黑人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等等,雖然她們的主要理論不同,但共同目標都是爭取女性更多原本應該屬于她們的權利。2017年,女性紛紛戴上粉色帽子以游行的方式反對特朗普對女性的不尊重。學者認為,這次的“粉色浪潮”標志著第四次女權主義浪潮的開始。近年來,女性不斷為性騷擾、性侵犯而發聲,這是從前女性羞于說出的事實,可能出于羞愧傳統觀念下的貞潔,也可能是忌憚侵犯者的社會力量。但現在女性敢于為性侵犯發聲,將侵犯者繩之以法。從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到現在正在發生的第四次女權主義浪潮。女權主義者們一次比一次群眾力量雄厚,女性的聲音更容易引起共鳴、更具力量。從最初的中產、知識階級女性到現在廣大普通群眾,從白人女性到多種族多宗教女性,女性所爭取的權利在慢慢改變,世界也在慢慢改變對女性的看法,相信女性的力量。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關注女性地位,我們的潛意識普遍認為女性不如男性,在古代女性的生存甚至需要依賴男性。瑪姬·瑪漢是新時代女性的代表,作為一位藝術家,她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在她的很多作品中,不僅運用遮蓋與重塑身體來表達女權主義,也同樣通過舞蹈動作的編排表現女權主義。在她的作品中,我們時刻可以看到對女性的關注,批判傳統的標準,呼吁全新的視野與想法,包容更多更廣闊的世界與關注邊緣的人們。
作者簡介:鹿文軒(1998-),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本科,北京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