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有人說,處理學生問題時,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延伸拓展”。可是,就實際工作而言,處理學生問題時,適當地“由表及里”和正確地“由小到大”,或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個寄宿學校,學生來自各個地方,而且他們在進入中學前幾乎沒有獨立生活的經驗,很多生活技能還有待培養。為了讓學生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校要求所有的住校生在早上離開宿舍前,都要將宿舍打掃干凈,并安排學生處的老師檢查、通報結果。
剛做班主任的我,滿腔熱情,在開學之初就給學生逐一講解了學校下發的《宿舍清潔評分標準》,如“水槽未洗干凈,扣5分;宿舍垃圾未倒,扣5分……”并展示了文明宿舍的內務圖片。此外,我還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如果宿舍清潔被扣了分,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罰做一周清潔。
講解完畢,我的內心極其踏實,因為我認為自己把所有的規章制度、獎懲方案都講清楚了,學生就應該能把清潔做好。
可是,現實卻給了我當頭一棒,讓我從“幻想”中清醒過來:每到周一,在宿舍扣分欄總能看到“女生2019宿舍”。起初,我找到當天做清潔的小吳同學,很溫和地和她說了宿舍被扣分的事情,然后說:“如果下次再被扣分,那你就真的要做一周的清潔了哦!”她笑著答應了。可是,第二周,女生2019宿舍依舊在小吳值日那天被扣了分,我也依照之前的規定,罰她做了一周的清潔。原本以為她可以從這次懲罰中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可是,接下來的一周,宿舍扣分欄中每天都可以看見“女生2019宿舍”。我火冒三丈,因為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教育這個孩子。于是,我走到教室,大聲說:“小吳,你們宿舍又被扣分了,依照班規,你還要做一周清潔。”我的話音剛落,學生的笑聲、起哄聲響成一片,小吳紅著臉,低下了頭。
課間,小吳到辦公室來問我:“老師,我做清潔就會被扣分,可您為什么還要我一直做呢?”
聽到這個問題,我的內心竟然一震:我之前只是依照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常規思路去處理(談話、懲罰),卻沒有反過來思考。學生本來就因為做不好清潔而被扣分,那么,我們為何還要一再地讓她重復這件事情呢?這樣的重復真的可以達到教育目的嗎?
回過神來,我讓她搬了個凳子坐下來,輕聲問她:“你對這件事有什么想法呢?”小吳紅著臉,頭越來越低,緩緩地開口:“老師,我只是在想,我每次做清潔都會被扣分,可是,為什么我還要一直做呢?這樣宿舍不是會一直被扣分嗎?”
沉靜片刻,我問:“你知道老師為什么罰你做清潔嗎?”“知道。”她小聲說。“那么,為什么每次你做清潔都會被扣分呢?”我順勢拋出藏在心底的疑惑。原來,小吳不是不做清潔,相反,她還做得很認真。只是,她缺乏統籌規劃的思想,做清潔時,總是想到什么做什么,沒有合理安排順序,經常將地拖干凈后才去擦桌子,在宿舍來回走動,濕漉漉的地上留下了很多腳印。地面的水干了后,就看起來很臟。
得知這些后,我沒有立即告訴她該如何安排做清潔的順序,而是給她安排了另一個任務:“小吳,昨天我查寢的時候,看到你的書桌特別亂。你看,老師的書桌雖然也有很多書,但是很整潔。你仔細看看,中午回去整理一下自己的書桌,我們下午再來談,好嗎?”
下午上課前,小吳高興地跑來對我說:“老師,我把書桌整理好了。”看著她笑著的臉,我亦笑著說:“你是怎么整理的呢?”“我先把大本的書放在書柜的最左邊,再放小本的書和字典,最后把經常會用到的本子橫著放在桌子一角……”她有條不紊地說著,我也微笑著點頭。
“很棒啊,你在整理書桌的時候知道將書依照大小順序去擺放,并且把經常使用的本子橫放在桌子的角落,這就使整個書桌既整潔又好看。那么,我們在做宿舍清潔之前,可不可以規劃一下呢?”
她沉思片刻,緩慢地說:“老師,我今后做清潔的時候,先掃地、倒垃圾、收拾桌子,然后把凳子放到桌子上,再拖地,拖地的時候要從門口拖到陽臺,最后把拖把洗干凈。”
聽到她這樣的計劃,我大聲稱贊:“非常棒啊!你看,收拾桌子也好,做清潔也好,光有想做好的心還不夠,還得合理地安排順序。想想哪些得先做,哪些要后做,順序對了,才能事半功倍。學習不也是這樣嗎?遇到作業多的時候,不要心急,合理規劃,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這樣,學習、生活不就很有條理了嗎?”
“是的,謝謝老師!”她輕松愉快地走出了辦公室。
看著學生離去的背影,我想,作為班主任,處理學生的各種問題可謂家常便飯。可是,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就問題看問題”,卻忘了問題只是表象,我們需要透過表象去發現問題背后的實質。比如,小吳在做宿舍清潔的時候老是做不干凈,就表層而言,她在做清潔時確實有一些問題,可是,若我們能由問題出發,看到背后的實質,便會發現:她做不好清潔,其實是她沒有合理地安排做清潔的順序,結果事情都做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若我們再深究,就不難發現,這一類學生可能在學習上也容易出現“事事都做了,但事事都不好”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她缺乏統籌規劃的意識,而“清潔沒做好”只是一種表象。
由此觀之,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就不能停留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需要從生活小處著眼,滲透統籌規劃的思想。比如,教小吳收拾桌子,看似與做宿舍清潔無關,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她意識到了如何按照事物的“大小”去合理安排順序。那么,將這種思想運用到宿舍清潔中,她也就會有意識地依照“先干后濕”的順序做清潔,若將這種思想運用到學習中,她同樣會有意識地依照學科特點去安排學習進度和順序。
作為班主任,我們可以教給學生很多東西。但是,世界是巨大的,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無法教授的,所以,教給學生一些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比單純地教他做幾件簡單的事更重要。讓學生從學一件事中學會做這一類事的方法,并能逐漸學會將其運用到學習、生活等方面,這或許才是教育的初衷。
用“由表及里”的方法看問題,可以由問題表象看到問題的實質;用“由小到大”的思路尋方法,可以讓學生從一件小事中學會一種方法。這樣一來,我們或許就能早日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教的目的”這一教育理想。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一中學校)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