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苗
內容摘要:中國和韓國同屬東亞文化圈,都具有上千年悠久的歷史,都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生活習俗和意識形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由于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和社會變革等原因,兩國的婚禮文化存在很多差異。本文以跨文化交際為視角,分析中韓婚禮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主要圍繞婚禮流程順序,彩禮,相親觀念等差異點展開論述,并總結中韓文化差異,探索中韓兩國發展文化交流的更好途徑。
關鍵詞:中韓婚禮 文化對比 婚姻觀念差異
中國和韓國同屬東亞文化圈,都具有上千年悠久的歷史,都曾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生活習俗和意識形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處。由于地理環境、生活習俗和社會變革等原因,兩國的婚禮文化存在很多差異。
一.中韓婚禮文化的相同點
1.都受西方文化影響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交往日益密切。中韓兩國文化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表現在婚禮上,就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結合。中國和韓國都曾經淪為過殖民地,一些西方的文化因素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中韓兩國的傳統文化中,西方的宗教婚禮在教堂舉行婚禮,他們認為在神父面前為彼此許下承諾能夠為愛情增添一份神圣感和忠誠度。一些中國人循著這份神圣的含義也開始接受西方教堂婚禮,在中國香港就有不少道教徒和佛教徒就對西方教堂婚禮進行了接納融合。香港公民在“一國兩制”的政策指導下可以到指定廟宇舉行婚禮。
韓國的教堂婚禮也很受新人歡迎,如今基督教天主教在韓國迅速傳播,使得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選擇在教堂里舉行婚禮。教堂給人十分浪漫的感覺,因為是宗教圣地,因此在教堂舉辦的婚禮對婚姻雙方都有一種莊重而認真的感覺。在神圣的教堂里鄭重地許下承諾,在神父的見證下說“我愿意”,隆重而美好。現代中國人婚禮儀式就融和了西方的一些元素。例如拍婚紗照,交換戒指,但中國不信上帝,所以在教堂舉行婚禮的還占少數。韓國婚禮是在一段西式的婚禮上再加上一段傳統的婚禮。雖然婚禮儀式已經簡化,但仍保留韓國傳統禮節程序,比如韓國的幣帛禮。韓國的“幣帛”儀式,至今仍然保留:在舉行完教堂婚禮后,新娘新郎換上傳統服裝到另一個房間舉行傳統的“幣帛禮”,旁人把從新娘家準備的婚慶幣帛糕點擺在公婆面前,兒媳向公公婆婆敬酒,叩頭四次。公婆相對而坐喝酒,并互喂大棗,之后公婆手捧大棗輕輕地扔向新郎新娘,新郎新娘用喜帕接著大棗,寓意是早生貴子,多子多孫。這個儀式是韓國保留下來的傳統婚禮習俗。
2.都比傳統的婚禮程序要簡單
中國古代的婚禮流程是非常繁瑣的,古代中式婚禮有“婚嫁六禮”之說,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親迎。具體說來,古代婚禮是要從提親說起,提親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人在結婚前,會先測定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找陰陽先生算卦看兩人的屬相和命理是否相配,如果兩人相和,男方會拿著聘禮上女方家提親,舊時提親要帶一只大雁過去,雁順乎陰陽,暗示忠貞不渝,男方帶上聘禮,女方父母應酬,女兒不得露面,一般在吃飯聊天中就能確定這提親是否能成功。女方如果同意,這門婚事就算定下來了。經過提親、說媒、定親、看家、下聘禮、送日子的環節后,才能進入正式的成親環節。古代婚禮流程雖然有些復雜、繁瑣但每一個流程和環節都代表了對新人的祝福,預示他們有美好的未來和生活。
韓國傳統婚禮習俗和中國的婚禮大同小異,一般分為婚談,納采,納幣,醮子禮,奠雁禮,交拜禮,合巹禮,新婚之夜,于歸新行,幣帛禮等等,韓國的婚談跟中國的差不多,婚談時會了解男女雙方的學識修養,家庭情況,性格特點等等再決定男女雙方合不合適。韓國現代新式婚禮習俗也有從簡的趨勢。李鵬(2006)在文章中指出韓國新式婚禮好似西方基督教婚禮的翻版,只在場地和內容上有一些區別,跟傳統婚禮相比,基督教婚禮的簡單實惠方便特性,更符合現代生活的節奏和年輕人的需求。
3.都注重美好寓意的選擇,強調紀念意義和娛樂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擇選良辰吉日就是歷史很悠久的一種傳統習俗,這習俗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古人根據天體星象變化對人類影響的規律制定了黃道吉日。國人會根據擇吉避兇的原則來選擇用事的日子。這種擇吉的文化自古以來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思想,也時刻在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結婚就要選個黃道吉日,尋找能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這種和諧關系的最佳機遇,以求得吉祥如意,生活美滿的結果。目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求浪漫時尚和與眾不同,但是他們在追求浪漫婚禮的同時,還會想要與傳統婚禮儀式相結合,如何辦一場新潮但又有傳統韻味的婚禮成為新人追求的婚禮形式。
韓國的古代傳統婚禮也比較注重選擇良辰吉日,婚前女方要按雙方的四柱(生年、月、日、時辰),五行(金、木、水、火、土)進行占卜,并選擇結婚的良辰吉日,之后女方會以“函”的方式將選定的結婚日子告訴男方。隨著社會的發展,韓國目前的結婚日子的選定不像舊式婚姻那樣繁瑣,而是挑選星期六這種不用做禮拜的日子。另外,韓國人舉辦婚禮的時候會挑選一些帶有美好象征意義的物品擺在婚禮的儀式臺。儀式臺上擺的有竹子、梨、大棗、柿子、糯米、紅豆等食物。這些東西都有美好的寓意。竹子高雅貞潔,代表婚禮忠貞;梨在韓國具有特殊的意義,梨皮是黃色的,代表黃種人和大地,梨肉是白色的,象征著韓國是白衣民族;大棗象征著早生貴子,家庭繁榮昌盛;柿子象征著教育的重要性,代表做人要虛心學習;糯米和紅豆是在新郎新娘退場時灑在新人頭上的物品,表示對新人早生子女的美好祝愿。
二.中韓婚禮文化的不同點
1.色彩
中韓兩國地理位置相似,歷史淵源很密切,但在婚姻文化上對顏色的認知是不同的。中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尚紅”意識。在中國古代,許多傳統建筑的墻壁是紅色的,逢年過節、婚嫁喜事,各種裝飾配飾都用紅色渲染喜慶、紅火、熱鬧的氛圍。中國人“尚紅”這一民俗文化可是非常悠久,據說紅色在中國最原始的意思代表了陽,后來引申為“火”,代表南方。在當時的政治和文化中都提倡用象征火的紅色,后來漢朝和明朝統治中國的時間很久,所以紅色文化就深深地影響著中國民族的顏色觀念。這種尚紅意識表現在婚禮文化習俗中形式多樣,古代中國結婚用的紅蓋頭,家里掛的紅燈籠,貼的紅色“雙喜”字,穿的大紅民族服飾,新娘母親穿的旗袍,絲帶,喜糖,喜煙,封紅包,布置新房等事情中都融入了大量的紅色元素。
韓國文化中,紅色也有“驅邪除惡”的意義象征,在韓國巫師使用的符咒就是紅色的,生孩子的在家門口懸掛的辣椒也是紅色的,有祈求孩子平安長大的含義。但是紅色在韓民族的意識上還帶有否定的感情色彩,韓語里講“ ? ?”是“色情電影”的意思。“ ? ”是“色情書刊”的意思。最能體現韓民族社會風貌和顏色崇拜的典型色彩是白色。韓國自稱“白衣民族”,從朝鮮時代這個民族就喜歡穿素服,出生時穿白衣,去世時也穿白衣,韓國的春節貼春聯也是白紙黑字,長輩給晚輩包壓歲錢也習慣用白色信封裝壓歲錢。結婚賓客送出的禮金也會用白色的信封去裝,目前韓國的國旗也是以白色為底色。代表性建筑景福宮里的建筑也以黑白為主,那里的建筑風格跟中國南方水鄉那種古樸寧靜的風格有點相似。由此可見,白色在韓國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2.吃食
中國人結婚時候都是吃喜糖,喝喜酒,別人問什么時候結婚也會問“什么時候請我喝喜酒啊?”或者是“什么時候請我吃喜糖?”。發喜糖就是告訴大家我已成家這個喜訊,也是向別人分享這份甜蜜。而韓國人結婚的時候是吃面,朋友會問“什么時候請我吃面?”這種話就代表問你結婚的打算了,韓國借面條來表達一種新人長長久久,白頭偕老的美好祝愿。不僅在結婚的問候上,而且在現實中領證的操作里,中韓兩國也有不同的思想認知。中國人對于先領證還是先辦婚禮的情況比較傾向前者。其實,領證是婚禮取得法律上的認可,辦婚禮是取得儀式感的認可。先辦婚禮還是先領證,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來,但中國人結婚一般都是先領證,再慢慢的籌備婚禮。但是韓國不會先領證,一定是先準備辦婚禮,再去相關部門去把手續合法化,因為韓國人結婚非常注重感覺,有了婚禮儀式才會有結婚的真實感,這也是兩國文化不同的點。
3.風格
中國的婚禮會辦得熱鬧、喜慶,請親朋好友都來參加,結婚當日新婚夫婦會很累,但也很幸福。近些年來中國大多都仿照西式婚禮,選日子,定場地,舉辦婚禮儀式,敬謝賓客,鬧洞房,然后婚禮結束。比較特別的一點是,中國人結婚會有接新娘這一環節,新郎去接新娘要經過重重游戲關卡,通關才能娶到心愛之人,隨著時代的發展,結親的形式會有些許變化,但總體熱鬧氛圍是一直從古延續至今的。
韓國的婚禮會辦得莊重、浪漫,偏向西式婚禮。一般是偏向宗教婚禮,結婚當天賓客在門口送禮金,之后新娘新郎的父母,會站在左右兩邊,歡迎賓客,等婚禮走完流程,當賓客都去吃飯時,有的韓國新婚夫婦會直奔機場,開始一場蜜月旅行。
三.總結
本文一方面在顏色詞的基礎上,分析了中韓兩國婚禮文化外在不同形式,著重探討了中韓兩國婚姻文化的不同點,通過本文可以看出,中韓兩國無論是婚俗還是婚禮流程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但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各個國家又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異。習俗都是文化的產物,文化內涵的差異都是兩國自然環境,社會歷史,民族傳統,文化信仰等因素決定的。雖然中韓兩國地緣相近,文化一脈相承,但中韓兩國都發展了自己的民族特色。這對于以后研究中韓兩國婚禮文化的心理認知和價值取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韓國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因此在婚俗中也保留了非常多傳統禮節。了解中韓兩國不同文化有助于促進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有助于增強我們對異國文化的認知,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用開放包容的眼光看待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劉麗娜.中韓顏色詞的認知及文化差異[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年第2期.
[2]孫帥.中韓色彩詞的認知差異和文化內涵[D].徐州師范大學,2010.
[3]劉娥.中韓婚姻異同[J].才智,2013.(12),257.
[4]劉暢.從婚禮程序看中韓婚禮的異同[J].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8.
[5]盧思齊.漢韓慣用語中顏色隱喻的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6.
[6]王金霞.從中韓婚俗看兩國人文共性[J].通話師范學院學報,2008.
[7]吳存浩.中國婚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8]李鵬.韓國傳統婚俗及其演變[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6.(3)27.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朝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