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靈 申紅
內容摘要:《傲慢與偏見》由英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簡·奧斯汀所著,是英國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該作品以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的英國鄉村生活為背景,以貴族紳士達西和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由傲慢和偏見而產生的愛情糾葛為線索,生動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表達了她對女性命運的關注以及對男女平等的訴求。
關鍵詞:生態女性主義 《傲慢與偏見》 女性意識
簡·奧斯汀在該作品中描繪了幾位鮮明生動的女性形象,有聰敏機智、有遠見、自尊心強的伊麗莎白,有溫婉善良的大姐簡,有急于嫁女、粗陋淺薄、俗不可耐的班內特太太,還有聰明伶俐卻被迫接受現實接受命運安排的夏洛特等等。這幾位女性對婚姻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班內特太太和小女兒莉迪亞是認同當時英國主流的婚姻觀的代表——女人可依靠男人保證自己的生活著落;主人公伊麗莎白的閨蜜夏洛特盡管希望遇到一個自己喜歡的人,但最終還是迫于生存壓力,不得不向傳統婚姻制度低頭妥協;伊麗莎白則認為只有真摯的情感才是她結婚的理由。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女性被視為男性的附庸品。簡·奧斯汀通過傳統封建社會下這樣一個看起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愛情故事,向世人表達了她的信念——女性并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在面對傳統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剝削時,她也有權利進行反抗。
一.生態女性主義與二元論的對立
“生態女性主義”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弗朗索瓦·德·埃奧博尼( Francoise d' Faubonne)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它是當今世界日益壯大和發展的環境保護運動和婦女解放運動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流派。生態女性主義學者認為,對婦女的壓迫與對自然的壓迫有著直接聯系[1];男性是把世界當成狩獵場,與自然為敵;女性則是與自然和睦相處。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適合于為保護自然而戰,更有責任也更有希望結束人統治自然地現狀。他們號召婦女領導一場生態運動,重新認識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女性主義學者批判二元論中具有象征性的二元對立——歐洲父權制社會中,人們認為“陽性”與理性、精神、文化自主性、自信和公眾領域相聯系,而陰性則與情緒、身體、相關性、被動性和個人領域相聯系。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和精神兩個實體,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并且這兩個本源有高低之分,雙方具有對抗性、排他性。彼此之間無法互補、包容。而在男女兩性的對抗之中,毫無疑問男性占據了上風,二元論的價值觀為男性統治女性和自然提供了基礎。這與生態女性主義中反對人類中心論和男性中心論的觀點是相悖的。
二.女性主義和生態主義的體現
1.女性主義
從宏觀來看,簡·奧斯汀站在第三人稱這個上帝視野的角度,通過敘事形式展示自己的婚姻觀。既反映事實,又能引發讀者思考。作者巧用對比,凸顯女性意識的萌芽。以主人公伊麗莎白的婚姻和她的妹妹莉迪婭的婚姻的對比為例,性格浮躁輕率的莉迪婭選擇了金玉其外而敗絮其中的威科姆,以外貌和一時的激情而不是愛情為基礎的愛情注定了他們不會永遠幸福。反觀伊麗莎白,因為沒有愛情和平等的人格地位,先后拒絕了柯林斯先生和達西先生的求婚。伊麗莎白是當時女性意識覺醒的代表,是簡·奧斯汀想對世人所傳達她的婚姻觀念的載體。
從微觀看,書中人物的婚姻觀不盡相同。伊麗莎白與夏洛特這對無話不談的閨蜜也不例外。面對荒唐、虛榮、諂媚的柯林斯先生,前者拒絕了他,而后者因為生存壓力接受了。此前在舞會上,夏洛特也說過“婚姻生活能不能幸福完全是一個機會問題。既然決定和這個人生活在一起,最好盡量少了解他不好的一面”,而伊麗莎白曾說過:“至于真摯的愛情才能讓我結婚。這就是為什么我終將會稱為一位老姑娘。”兩人觀念差異可見一斑。[2]
2.生態思想
生態女性主義認為,男性是把世界當成狩獵場,與自然為敵;女性則要與自然和睦相處。書中體現這一觀點的描寫有:(1)伊麗莎白在得知姐姐在賓利家生病后,對伊麗莎白去尼日斐花園的描寫是:“她急匆匆地快速走過一片田野,穿過一道道籬墻,跳過一個個水坑,最后總算看見了那間房子”;(2)莉迪亞和基蒂常常步行而不是騎馬去姨媽家;(3)書中多次出現“在花園里散步”的描寫:“他們剛離開,伊麗莎白就走出屋子,好讓自緩解一下心情,也可以說,是為了安靜地想想那些只能讓她的心緒更加沉悶的念頭”;(4)在和舅舅、舅媽經歷了夏季旅行后,伊麗莎白的心情馬上變得輕松愉悅起來;(5)彭伯利莊園里的美麗風景象征了達西的高貴人品,使伊麗莎白對他的印象有了極大的改觀。而對于男性的描寫則是他們外出大多是騎馬或坐馬車,還會經常打獵涉獵。在寫到時隔一年賓利再次拜訪貝內特一家時,對其的描寫是“她由化妝室的窗戶里看到他騎馬走入圍場”。這些描寫都側面反映出了女性對自然是一種尊敬,體現了女性比男性更將自然當成“朋友”,而男性則向自然掠奪。[3]
三.個性鮮明的伊麗莎白
1.對親人不離不棄
在西方世界里,人們崇尚個人主義,親情觀念較淡薄,所以對親人的關心與照顧也會比較少,但是伊麗莎白卻很關心親人。簡在去內瑟菲爾德莊園的路上淋了雨得了風寒,伊麗莎白不顧路途泥濘遙遠急急忙忙地徒步去到了莊園。她還經常想方設法幫助生活困頓的妹妹莉迪婭和威科姆。善良、關心家人,是伊麗莎白的突出品質之一。
2.獨立,有主見
伊麗莎白受母親的影響很小,她對愛情和婚姻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她無法忍受沒有愛情的婚姻生活,所以果斷地拒絕了表哥科斯林的求婚。同樣地,當達西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向自己求婚時也拒絕了他。當達西的姨媽知道自己的親外甥將要與伊麗莎白結為夫妻時,便來威脅恐嚇她。但這恰恰讓伊麗莎白更加堅定了要與達西結為夫妻的想法。從以上事情可以看出伊麗莎白是一個有主見,有想法的人,不會因為別人的想法而輕易改變自己。[4]
3.固執,沖動
生性獨立的伊麗莎白有時也會被他人的言語的自己的主觀臆斷所影響。在舞會上因為達西評論她的外貌并沒有那么驚為天人,再加上聽到一些人對他的評價也很糟糕,便草率地把他認定為是討厭的家伙了。當后來遇到眉清目秀、體態優雅的威克姆后便對他心生愛慕之情。對威克姆存心誣陷達西的話也從未懷疑過。即使有好心人提醒要提防維克漢姆,她也只是固執地認為他們是想要拆散她和威克姆兩個人,性格著實執拗。
四.書中的婚姻觀對當代青年婚姻觀的啟示
1.柯林斯和夏洛蒂
表哥柯林斯先生愚蠢、呆板、妄自尊大,本來想通過迎娶其中的一個表妹來獲得巨額財富,但卻沒有一個表妹看上他,最后,不得已與夏洛蒂結為夫妻。夏洛特即使聰慧機智,但她已經二十七歲了,為了減輕家庭生活負擔她只好接受。他們倆的婚姻并沒有感情基礎,只是以物質財富為基礎的。所以在婚后,夏洛蒂對自己的生活只是感到滿意而不是覺得幸福。
2.威克姆和莉迪亞
威克姆和莉迪亞結合只是因為對方的外貌,由于情欲與一時沖動便在一起了。莉迪亞行為舉止輕佻、愚昧,以挑逗年輕帥氣的男人為樂。而威克姆也是生性放蕩不堪,徒有俊美清秀的外表。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后,毫無疑問,婚姻也是不幸福的。沒過多久,兩個人的新鮮感便褪去,威克姆又過上了以前拈花惹草的放蕩生活。莉迪亞十分傷心卻也只能經常找自己家的姐姐哭訴不幸的遭遇。
3.達西與伊麗莎白
達西英俊帥氣、有錢有權,而伊麗莎白聰慧伶俐,學識豐富,兩人是典型的郎才女貌。但在剛開始由于種種誤會,伊麗莎白卻十分討厭達西以至于后來拒絕了他的第一次求婚。在求婚時,達西還是一如既往的自負傲慢,認為像伊麗莎白那種家庭的女人嫁給他是高攀了。但伊麗莎白卻認為他們在精神層面上應該是平等的,所以她果斷拒絕了達西。后來,求婚失敗的達西反省了自己的行為,開始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伊麗莎白。經過了一系列事情后,伊麗莎白也發現了達西身上的變化,也慢慢地了解了他的為人。最后,原本不熟悉的兩人也慢慢了解了對方,雙方的性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磨合,成為了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所以婚姻的前提一定是愛情,只有雙方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包容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獲得幸福。但在愛情的基礎上也要考慮物質和其它的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成就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
在分析了柯林斯和夏洛蒂、威克姆和莉迪亞以及達西與伊麗莎白的婚姻觀以后,我們會發現幸福的婚姻一定是以愛情為基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一定是索然無味的、不幸福的。只有以愛情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婚姻才會讓夫妻雙方都感到幸福與滿足。當然在結為夫妻前也要考慮物質和門當戶對方面的因素?;橐雠c金錢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物質條件做保障,那么婚后也會因為柴米油鹽的瑣事而爭吵,損害夫妻關系。同時也要講求門當戶對,在精神層面是要對等的和和諧的,只有文化學識大致相當,以后的婚姻關系才會更為穩固。
五.結語
簡·奧斯汀借主人公伊麗莎白表達了自己對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的向往,對當時社會的婚姻制度進行了批評。主人公伊麗莎白身上具備了一定的女性意識,追求婚姻中人格地位的平等。書中對大自然的多處描寫反映了女性比男性更適合于大自然做朋友,是生態思想的體現。該書所體現的愛情觀對當今身處物欲橫流時代的青年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偟膩碚f,只有以愛情為基礎,加以合搭的三觀、人格地位的平等和一定的物質基礎做鞏固,才能獲得幸福美好的婚姻。
參考文獻
[1]鄭湘萍.女性主義視野中的女性與自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5,(6):39-46.
[2]王薇平.從《傲慢與偏見》簡析簡·奧斯汀的婚姻觀[J].科教文匯,2019,(456):164-164.
[3]李瑋.生態女性主義視閾下的《傲慢與偏見》[J].詩代文學,2011,(4下半月):128-129.
[4]楊寧.小說《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性格分析[J].語文建設,2013,(6):47-48.
立項題目:武漢輕工大學2020年校立大學生科研項目,立項標題:《生態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傲慢與偏見》,立項時間:2020年5月1日,立項編號:xsky2020231。
注:參與本文寫作:符麗萍,朱銳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申紅為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