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亦怡 方曉麒
內容摘要:《人民日報》的網絡版《人民網》,是以新聞報道為主的大型網上官方信息發布平臺,也是互聯網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語種新聞網站之一。通過對《人民網》中國主流媒體在中文版及日文版網站發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話語報道的翻譯文本研究,可以發現在中譯日過程中運用了多種翻譯策略,諸如直譯、意譯、增譯等,值得關注和學習,以期準確解讀我國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文本。
關鍵詞:主流媒體 人民網 應急話語報道本文
1.引言
《人民日報》的網絡版《人民網》是我國官方主流媒體,如何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展情況、領導人講話內容、國際社會的反應等信息準確、及時地傳遞給民眾,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新聞媒體占據重要位置。《人民網》作為國家主流新聞網站,其新聞報道具有權威性、及時性、多樣性等特色,外語版網站在對外傳播方面同樣極其重要。中日雙語報道的存在對于日語專業學生或從事日語相關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難得而又極易獲取的學習材料,具有研究和分析意義。本次研究針對今年上半年發布的有關應急話語的數十篇中日雙語報道文本展開,從直譯、意譯、增譯等翻譯策略角度進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國主流媒體在語句選擇及表達方式上的特點,體會中日翻譯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充分理解各類翻譯方法的含義,以期準確解讀我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宣傳。
2.《人民日報》有關應急話語的報道文本概述
我們在《人民日報》官網,搜尋并選取了今年上半年,即2020年01月至06月有關抗疫中文版報道文本共92篇,并同時搜尋與之相對應的日文版報道文本,展開一系列中譯日翻譯方法與翻譯策略的分析。涉及例句共計150余句。每月語篇的選擇并不集中在某一時間段,而是上旬、中旬、下旬分布均勻,各有涉足。
我們發現相關新聞報道中,中日文高頻詞中都出現了“對策”、“預防”、“國際”以及“人民”等詞匯。這些詞匯的大量使用體現了媒體對于公共突發衛生事件的防控進展、方法等的關注?!爸袊?、“人民”等詞,表現出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中國展現大國擔當,重點關注民生,并與眾多國家攜手共進,開展合作。
本文根據所查的92篇報道文本,對其報道的主要主題進行了分類,分布情況大致如下列表1所示:
據表1可見《人民日報》官網涉及的應急話語報道文本的主題相當廣泛。含國際擔當23篇,其中包括外交部發言16篇,例如《習近平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等中外領導人會談7篇。另外還有國際論壇18篇、高層關注16篇、重要指示20篇、經濟相關8篇以及混合類27篇等。
3.《人民網》應急話語報道的中譯日翻譯策略
3.1直譯
直譯是指在翻譯時,在詞匯意義及修辭的處理上不采用轉義的手法,同時在語言形式的處理上,允許適當的變化或轉換,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規范。
中國媒體的抗疫報道中常見四字詞語,格式規整精簡,含義廣闊。如:精準施策、統籌協調、艱巨繁重、不畏艱險、頑強不屈等。此屬中文特有,翻譯成日文無法做到同樣工整,最常用的辦法就是按照字面意思進行直譯。此外,關于應急話語的報道都是比較權威、官方的,直譯能夠最好的保持原文的形式,準確傳達其信息。如前面說到的“艱巨繁重”,日文就直譯為「苦難に満ち、その數も多く、重い」,簡單易懂、開門見山。當然因中文為主謂賓,日文為主賓謂,兩者句子結構不同,直譯時并非逐字逐詞,不改變語序。
3.2意譯
意譯有兩個特征,一是更注重把握原文細微的語感,二是其作為具體的文字處理方法,完全譯意,不強調譯文與原文的具體形態變化。
文章中的詞語、句子會受上下文影響,在不同場合表現微妙的語感差異。為將這種差異翻譯出來,提高譯文質量,往往進行意譯。如:
原文:新冠肺炎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始終本著公開、透明、負責任的態度,及時向世衛組織以及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和地區通報信息,積極回應各方關切,加強同國際社會合作。
——4月23日《外交部:多把精力放在做好自己事情上》
譯文:新型コロナウイルスの発生以來、中國は一貫して公開性と透明性及び責任ある姿勢を堅持し、直ちに世界保健機関(WHO)及び米國を含む関係國·地域にその情報を通知し、ウイルスの遺伝子配列を共有し、各者の懸念に積極的に対応し、國際社會との協力を強化してきた。
——4月23日《米ミズーリ州司法長官が新型コロナで中國を提訴中國「事実·法的根拠が皆無」》
本句的例句中“及時回應本國人民關切”中的“關切”一般翻譯成「関心事」,因為“關切”一詞包含一絲擔憂,日文意譯成「懸念」能巧妙傳達出這一含義。
另外由于中日文各自都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歷史,人們的認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識大相徑庭,在翻譯這種具有各自文化特色詞語的時候一般采用意譯。如應急話語的報道中常出現的“甩鍋”,中文里“鍋”的喻義里往往包含不負責任的語義,因此翻譯成日文自然該意譯為「責任転嫁」。
3.3增譯
增譯指根據目的語地語法、句法、修辭或文體的需要,或因受制于目的語某些特定文化規范,在文章中增添某些詞、句或段落,從而更好地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
由于中文為孤立語,日文為黏著語,因此中文即使表面上缺少某些詞語也能表達其意思。但日文則需通過變形、添加助動詞或助詞才能傳達某種細微語感。因新聞報道力求簡潔,人民日報關于疫情的報道中也往往會出現上述情況,中譯日過程中需要進行增譯。如:
原文: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場防控阻擊戰。
——01月29日《習近平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
譯文:我々が信念を固め、互いに協力し合って困難を乗り切り、科學的な予防と対策を行い、ターゲットを絞った施策を取りさえすれば、我々はきっと今回の戦いに勝利できると信じている。
——01月29日《習近平主席がWHO事務局長と會談》
顯而易見原文中有一種“只要……就……”的含義在里面,因此為了將其體現出來,前半句末尾翻譯成「……さえすれば」,增譯一個「さえ」,更符合日文表達習慣,句意更加完整。
另外此次應急話語報道中出現了一些對中國讀者常識性內容,中文報道中不會太費筆墨,但若直接翻譯成日文可能會出現受眾看不懂或反應不過來的情況,因此需要進行加譯。如:
原文:鐘南山院士通過視頻連線說,從目前來看,具體情況還無法預測,但峰值應該在2月中下旬出現。拐點由返程高峰的防控情況決定。
——02月12日《鐘南山:峰值應在2月中下旬出現》
譯文:鐘南山院士はオンライン動畫を通じ、「現在の狀況からして、具體的な事情を予測することはまだ困難だが、ピークは2月中旬か下旬になるとみられる。その數が減少に転じる時期は、春節(舊正月、今年は1月25日)連休帰省のUターンラッシュにおける感染予防·抑制狀況によって決まる」と述べた。
——02月12日《鐘南山氏、「事情の予測は困難、ピークは2月中下旬」》
報道中出現的“返程高峰”,日文讀者可能不理解出現高峰的原因,因此需要增譯為「春節(舊正月、今年は1月25日)連休帰省のUターンラッシュ」才比較貼切。
4.結語
《人民日報》的官網《人民網》作為中國家喻戶曉的官方媒體,在中國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可信度,其中關于應急話語的報道主題豐富,內容涉及廣泛。其日文版網站也是中國外宣工作的一大重要平臺,承擔宣傳中國形象和文化的使命,因此在撰寫相關日文報道、翻譯相關已有中文報道時,必須準確、客觀、直觀地傳達相關信息。由于題材的特殊性,需要與其相適應的翻譯方法。本文所列舉出的直譯、意譯、增譯的方式都是在翻譯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旨在充分理解翻譯方法的運用,以期準確解讀我國主流媒體的應急話語的報道宣傳。
參考文獻
[1]熊兵.翻譯研究中的概念混淆[J].中國翻譯,2014(3):82-88
[2]高寧,杜勤.漢日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320
本文的資料收集及撰寫也得到了上海理工大學2020年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XJ2020260)的項目組成員李雨桐和林秋惠的大力協助。
項目基金:上海理工大學2020年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XJ202026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