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倩 張凱
內容摘要:在第二語言寫作領域研究中,認知任務復雜度對學習者輸出表現的影響引起廣泛關注。研究深度剖析了認知任務復雜度與二語寫作語言復雜度關系研究中的相關理論及模型,并基于國內外外語類核心期刊相關研究論文的統計和分析,對研究現狀進行了系統化的梳理和歸納。最后指出了此類研究存在不足,以期為認知任務復雜度與二語寫作中語言復雜度的關系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認知任務復雜度 語言復雜度 二語寫作 有限注意力模型 認知假說
一.引言
在第二語言寫作研究領域中,認知任務復雜度對學習者輸出表現的影響引起廣泛關注。關于認知任務復雜度對語言復雜度的影響研究有兩大著名的對立理論:一是彼得·斯凱恩(1992, 1996, 1999, 2001)提出的“有限注意力模型”,也稱為權衡假設;二是羅賓遜(2001, 2003, 2007, 2010, 2011)提出的“認知假說”,也稱為“多注意力資源模型”。
斯凱恩認為認知資源是有限的,認知任務復雜度的增加會降低學習者語言產出的語言復雜度(詞匯復雜度及句法復雜度)。而羅賓遜(2011)提出隨著資源導向維度上認知任務復雜度的增加,可同時提高語言產出的句法復雜度和詞匯復雜度。相反,隨著任務復雜度在資源分散維度上的增加,會導致學習者語言表達的句法復雜度和詞匯復雜度下降。由此可見,羅賓遜(2011)的“認知假設”和斯凱恩(2014)的“有限注意力模型”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其主要區別在與羅賓遜所劃分的認知任務復雜度在資源導向維度上對學習者語言產出的影響。
兩種理論的爭論多年來一直備受關注,而語言復雜度的科學度量在這兩種理論的辯證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實證研究
目前已有一部分研究在任務設計和實施上進行控制,探索二語寫作中認知任務復雜度對語言表現的影響,從而驗證以上兩種理論的預測能力。
1.雙認知維度的研究
1.1印證“認知假設”或“有限注意力力模型”的研究
閆嶸(2015)邀請50名英語專業大三學生參加兩篇復雜度不同的說明文寫作任務,結果發現,排除目的語的影響,任務復雜度對寫作表現中詞匯復雜度(語篇內排除語氣詞后詞匯類別數占詞匯總數的比例)和句法復雜度(每個 T 單位的從句平均數)的影響并不明顯。該研究認為這并不能被簡單認為是對“認知假設”的完全支持,或對“有限注意力模型”的全盤否定。完善這一研究可在增加被試人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任務復雜度對寫作表現的影響。
1.2違反“認知假設”和“有限注意力力模型”的研究
昂、張軍(2010)采用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議論文寫作任務,從資源消散和資源導向兩個維度考察了操縱任務復雜度對流利性和詞匯復雜度的影響。研究研究結果并不支持羅賓遜(2001,2005, 2007)的“認知假設”和斯凱恩的“有限注意力模型”。
王麗萍、吳紅云和張軍(2020)通過元素數量(資源導向維度)和背景知識(資源消散維度)兩個變量控制寫作任務復雜度,從句法和詞匯兩個方面,以39個指標全面測量了616名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四篇復雜度不同的寫作文本中的語言復雜度,此研究證明資源導向維度和資源消散維度的確會對復雜度測量結果產生交叉影響,而此影響是否在除本研究測量的詞匯復雜度及句法復雜度以外的其他維度也有表現還不得而知。
如果同時從認知復雜度的兩個維度入手,并不能很好的驗證兩種認知模型的有效性。那么,深入研究認知復雜單一資源導向維度的影響在認知理論驗證中顯得尤為重要。
2.單一資源導向維度的研究
相較于資源消散這一維度的研究,在二語寫作研究中資源導向維度占有更大的比重,并且更有利于解決兩種認知假說的分歧。
2.1支持“有限注意力力模型”的研究
弗雷爾和比欽納(2015)在資源導向維度的推理需求和元素數量兩方面控制了任務復雜度,研究了三種復雜度明顯不同的信件寫作任務對學習者寫作文本中句法復雜度及詞匯復雜度的影響。結果表明,詞匯復雜度隨認知任務復雜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句法復雜度的從屬結構測量指標卻相反。盡管如此,弗雷爾并未否定“認知假設”模型,而是認為當認知任務的復雜度設置與學習者語言結構自動化程度一致時,認知任務復雜度也有促進句法中從屬關系增加的可能性。
韓亞文、劉思(2019)以議論文寫作方式收集了64名中等語言水平受試在任務復雜度不同的情況下書面語產出的數據。結果發現,在資源導向維度以成分數量控制任務復雜度提高顯著降低了學習者書面語產出的句法復雜度(從句的數量/T 單位的數量)。這與羅賓遜的“認知假設”相悖,但部分證實了斯凱恩的“有限注意力模型”。實驗樣本單一、學習背景狹窄,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普適性,在認知任務復雜度研究中缺乏代表性。
2.2支持“認知假設”的研究
拉希米、張軍(2017)和拉希米(2018)基于羅賓遜的“認知假設”,控制了任務中資源導向維度的推理需求、元素數量,80名中高水平被試完成了兩篇議論文寫作。結果顯示,隨著資源導向維度上任務復雜性的增加,從屬小句在所有小句中的比例和學術詞匯使用得到了提高,部分印證了羅賓遜的“認知假設”。
三.結語
基于任務的研究可以揭示學習者如何分配有限的注意力資源有限、任務操作如何影響學習者的認知過程,以及這種資源分配是如何影響學習者的寫作產出,這是二語寫作研究的關鍵問題。在理論綜述的過程中發現,“認知假設”和“有限注意力力模型”并不是完全的對立矛盾關系。因此,在對雙認知維度的實證研究進行分類時,是從“印證認知假設或有限注意力力模型的研究”以及“違反認知假設和有限注意力力模型的研究”兩部分對研究進行區別;而在單一認知導向維度,由于兩種認知假說在這一維度呈現對立關系,因此支持某一假說成為分類標準。本文通過對認知任務復雜度以及二語寫作產出的語言復雜度關系研究綜述,主要得到了以下幾點啟示:
一是同時操縱兩種維度的認知復雜度控制任務與控制單一維度的認知任務復雜度相比,可能會存在兩種維度之間的交互影響或抵消作用,從而造成分析結果的不準確性。羅賓遜(2011)的“認知假設”和斯凱恩(2014)的“有限注意力模型”的主要矛盾存在于認知任務復雜度的資源導向維度,因此在此維度的深入研究對于解決兩大認知假說的爭論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在操作認知復雜度的過程中,由于各認知復雜操作方式并不是建立在明確定量的基礎上,可能存在認知復雜度調節強度的影響。當認知復雜度調節強度過高或過低時,學習者在超出學習水平的范圍之外可能出現語言輸出的穩定或停滯表現。在與學習者認知水平相協同的范圍內調控任務復雜度,對于此方面的研究才具有意義。
三是由于不同指標存在信度和效度的差異以及多維度性,所以指標選擇直接影響認知任務復雜度對二語表現的影響研究結果。使用靈敏、統一、全面的指標才可以在研究對比中更好地體現兩種認知理論的預測作用。根據文本類型、特點和研究內容,選擇符合句法各維度特點的測量指標,才能達到有效解決研究問題的目的。
認知任務復雜度對寫作表現的影響研究,在二語教學、二語習得以及語言測試都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希望本綜述能夠為此領域的研究提供借鑒,為未來的研究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Frear, M. W. & Bitchener, J. 2015.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task complexity on writing complexity[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30: 45-57.
[2]Ong, J., & Zhang, L. J. 2013. Effects of the manipulation of cognitive processes on EFL writers text quality[J]. TESOL Quarterly 47: 375–398.
[3]Rahimi, M. & Zhang, L. J. 2018. Writing task complexity, students motivational beliefs, anxiety and their writing production i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Reading and Writing: 1–23.
[4]Robinson, P. 2001. Task complexity, task difficulty, and task production: Exploring interactions in a componential framework[J]. Applied Linguistics 22(1): 27–57.
[5]Skehan, P. 1996. A framework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sk-based instruc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17: 38–62.
[6]韓亞文,劉思.2019.任務復雜度和工作記憶容量對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產出的影響[J]. 《山東外語教學》040(002), 66-75.
[7]王麗萍,吳紅云,張軍.2020.外語寫作中任務復雜度對語言復雜度的影響[J].《現代外語》43(04):503-515.
[8]閆嶸,張磊.2015.任務復雜度、任務難度和自我效能感對外語寫作的影響[J].《外語界》01, 42-49+74.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