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心悅
毛澤東同志在《愚公移山》中說:“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對于溫州市人大代表、蒼南縣馬站鎮蘭山村黨總支書記殷興朗來說,帶領鄉親們富起來,生活好起來,帶動家鄉發展起來,無異于一件“愚公移山”般的大事。他咬定目標、勇于擔當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實踐。
下山
“老百姓各地出生各地安,為什么要下山?”村民的一番話,讓時任溫州市蒼南縣魴魚山村黨支部書記的殷興朗陷入思索。
魴魚山村原是革命老區,山高路遠,村窮人窮。20世紀90年代,全村60%房屋是茅草房,人均收入僅400元左右。
移民下山意味著便利的交通與更多就業機會。古有愚公移山,今有殷興朗立下愚公志,決心帶領村民們走出大山,搬到馬站鎮上去。
村民素有安土重遷的傳統,輕易不愿搬遷。殷興朗組織黨員干部走家入戶,宣講下山移民政策。“下山是大趨勢。”改革開放初期,殷興朗順應開放浪潮下山創業。他拿這段經歷現身說法,動員村民跟著黨的政策走。
“下山是脫貧致富的大事。這件事做成功了,比燒香吃齋還要好!”殷興朗不說大道理,句句都是鄉親們聽得懂的“農村話”。
2002年,第一期20余戶移民下山。
如今,經過七期下山移民小區的建設,全村172戶782人,近95%的村民已經搬遷至馬站鎮的下山移民小區居住生活。村民們都很感謝殷興朗當初的決心。
安居
下山移民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僅要“遷得下”,更要“穩得住”“富得起”。
建房是下山移民遇到的首要難題。對于第一批移民戶來說,光是買地基,就要花一萬五千元。有的村民一下子拿不出錢,需要助農貸款。殷興朗挺身而出:“我來擔保!”
馬站鎮有“中國蘑菇之鄉”之稱。2003年,殷興朗推動建立蘭山蘑菇園區,解決下山移民的就業問題。為鼓勵村民下山種植蘑菇,他為每位村民提供5000元補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又積極轉型,探索西紅柿等農產品種植產業。
“要穩扎穩打,別想著一夜暴富。”對于外出經商的后輩鄉親,殷興朗不吝傳授創業心得。
多年來,殷興朗幫助上百人次村民實現就業,帶動村民資產增值1億多元。
農村就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殷興朗記得,2004年,一位鄉親患病,“家里是真的苦”。從2005年開始,殷興朗為全村捐贈合作醫療款項,自掏腰包為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全覆蓋兜底。“要讓全村人人都參保,一個都不少。”殷興朗說。
“有句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不能忘記辦企業的初心,不能忘記作為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在“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中,殷興朗以實際行動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諍言
“溫州市第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連續五屆當選蒼南縣人大代表,連續六屆當選馬站鎮人大代表,殷代表幾乎從未在履職活動中請過假。”在縣、鎮人大工作人員看來,殷興朗是勤勉履職的好代表。
殷興朗笑著說,代表履職就要一個“真”字。提建議時要真。只有經過深度調研,有了切實的經歷,才能在人代會發言時捅破虛話假話。督辦時要真。只有與各部門認真對接,才能實現精準監督、有效監督。
2019年,甬臺溫高速龍沙至馬站路段,僅十余分鐘車程,收費25元。蒼南縣的群眾對此意見很大。殷興朗聽到群眾的呼聲,一次次跑政府部門,呼吁調整收費標準。
“這個問題不可能解決。”殷興朗不止一次聽到這樣的回答。但他身上有“愚公”那股較真的勁頭。從交通部門跑到溫州市長,殷興朗硬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在他的推動下,該高速路段收費調整至15元,實實在在惠及民生,暖了民心。
有人說,老殷這個代表不簡單,讓政府部門都“怕”了。
“其實,政府哪里是‘怕我?而是敬畏人民群眾。我是人大代表,這樁樁件件都出于公心,代表人民進行監督。”殷興朗說,人大代表的身份是他敢履職的最大底氣。
展望
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中,實現山區26縣跨越式高質量發展是一項重大課題。談及溫州如何趕考共同富裕,殷興朗有很多思考。
“我認為有五個著力點:交通、產業、旅游、農業、人才。”殷興朗說,“比如農業方面,西紅柿、紫菜、蝦皮是我們的三張金名片。建議進一步擦亮這幾張金名片,同時推出相應的旅游品牌。”
再比如產業方面。蒼南的霞關港是溫州市乃至浙江省內條件優越的深水良港,可與寧波北侖港相媲美。殷興朗建議,加快推進霞關港的建設,利用港口帶動溫州南部產業發展。
共同富裕離不開人才支持。“我們需要一支忠誠、干凈、擔當、有為的人才隊伍。”殷興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作為村支部書記,他特別注重培養年輕黨員干部,帶動村支委轉變作風、提高效率,成為領跑共同富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管是走出大山,還是面向大海,殷興朗始終懷著對家鄉的深情,傾情回報鄉親,帶領群眾致富,用行動履行人大代表“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堅定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