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
于杭州而言,西湖龍井茶不僅飽含熟悉的味道,帶來一方百姓的富裕,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為了更好保護“西湖龍井茶”這張“金名片”,2021年10月29日,杭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杭州市西湖龍井茶保護管理條例》。條例已經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三十二次會議批準。
條例分總則、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品質保護與提升、品牌保護與標識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六個章節,對西湖龍井茶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品質保護、品牌保護等內容一一作出了規定。
西湖龍井茶是什么
西湖龍井茶的產區在哪里
如何定義“西湖龍井茶”
條例明確,西湖龍井茶是指以西湖龍井茶產區的龍井群體種以及從龍井群體種中選育并經審定的適制西湖龍井茶的龍井43、龍井長葉等茶樹品種的鮮葉為原料,采用傳統的攤青、青鍋、回潮、輝鍋等工藝在當地加工而成,具有“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品質特征,符合西湖龍井茶標準的扁形綠茶。
西湖龍井茶的產區在哪里
條例指出,西湖龍井茶的產區是指西湖龍井茶鮮葉的來源地,包括市人民政府劃定的西湖龍井茶基地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以及基地之外,杭州市西湖區東起虎跑、茅家埠,西至楊府廟、龍門坎、何家村,南起社井、浮山,北至老東岳、金魚井范圍之內,由市人民政府認定的茶地。
加強西湖龍井茶文化保護和傳承
傳統炒茶技藝人員可認定“杭州工匠”
西湖龍井茶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如何做好西湖龍井茶文化和技藝的傳承,成為條例的一大特色亮點。
條例對加強西湖龍井茶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出了明確規定。比如,長期從事西湖龍井茶傳統手工炒制、技藝精湛的技藝人員,還可以按規定申請認定為“杭州工匠”。
對傳統老字號企業,條例規定,市政府應當加強對西湖龍井茶產區所在地的“獅、龍、云、虎、梅”傳統字號文化、紅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在推進西湖龍井茶產業發展方面,條例明確,支持西湖龍井茶產區內茶地經營權依法流轉,推進西湖龍井茶生產規模化、集約化、一體化發展;鼓勵金融機構開發有利于西湖龍井茶產業健康發展的產品和服務;支持符合條件的西湖龍井茶企業上市等。
群體種是西湖龍井茶的“根和魂”
多措并舉加大群體種種質資源保護力度
西湖龍井茶獨特的品質,與其品種資源、產地環境密不可分。“群體種可以說是西湖龍井茶的根和魂。”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介紹,條例特別加大了對西湖龍井茶群體種的保護力度。
條例第三章專門設置一節,規定應當編制西湖龍井茶種質資源保護專項規劃、每十年開展一次種質資源普查、設立西湖龍井茶群體種種植資源保護區,以及建立西湖龍井茶群體種種質資源保存圃等,更好保護西湖龍井茶群體種,保持良種種性。
同時,條例進一步規范了西湖龍井茶農業投入品的使用,“西湖龍井茶生產者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標準和相關規定使用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的規定,并建立農業投入品使用檔案。”條例還鼓勵西湖龍井茶生產者建設生態茶園,推廣使用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加大綠色有機轉化力度。
數字賦能專用標識管理
消費者可以更加放心購買龍井茶
“今后消費者購買西湖龍井茶,通過掃描專用標識,就可以獲取茶葉產地、種質資源、采摘時間、炒制工藝等信息。”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負責人告訴記者,數字賦能專用標識管理,是開展西湖龍井茶管理的一種創新手段,也是條例的亮點之一。
條例將“西湖龍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和西湖龍井茶防偽溯源專用標識“兩標分離”,從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角度,建立單獨的西湖龍井茶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
條例第四章圍繞品牌保護和標識管理分節作出了規定。
在品牌保護一節,規定西湖龍井茶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申請使用“西湖龍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品牌保護力度,依法查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和制售假冒偽劣西湖龍井茶等行為,推動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執法、跨區域執法協作與維權援助,維護西湖龍井茶市場秩序。
在標識管理一節,條例創設性規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開展西湖龍井茶質量安全追溯工作,建立西湖龍井茶質量安全信息共享機制。其中,市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當開發和維護西湖龍井茶數字化管理系統,與杭州城市大腦中樞系統對接,實現西湖龍井茶智能化在線監管等。
違規使用專用標識將受罰
個人或將面臨1萬元以下罰款
條例規定西湖龍井專用標識使用人應當按照規定規范使用西湖龍井專用標識,如果不規范使用將面臨處罰。
對于包裝銷售西湖龍井茶未在包裝顯著位置加貼西湖龍井專用標識、通過網絡銷售西湖龍井茶未在產品介紹頁面顯著位置予以明示等行為,個人或將面臨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將面臨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有偽造、擅自制造西湖龍井專用標識,銷售偽造、擅自制造的西湖龍井專用標識,為偽造、擅自制造西湖龍井專用標識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幫助情形之一的,條例明確由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偽造、擅自制造的西湖龍井專用標識及工具,違法所得五萬元以上的,可處違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罰款,違法所得不足五萬元的,可處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