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干 (廣東博意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合肥分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利用樁端后注漿技術時,需要預先把注漿管埋設在鋼筋籠的底部及側面上,在成樁后實施高壓注漿,漿液滲入之后,通過劈裂、填充還有擠密等方式跟樁體附件土體結合到一起,對樁底部位的沉渣,還有樁側部位的泥皮加以固化,強化單樁承載力,避免大量沉降等效果。處理樁基時,樁端后注漿技術的加固機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劈裂加筋。漿液能夠在壓力的作用下,平衡掉地層的初始應力跟抗拉強度,對土體跟巖石結構造成擾動、破壞,讓地層產生新的裂縫或者是孔隙,同時,讓地層中之前的孔隙、裂縫變大,這種沿垂直于樁體形成的平面劈裂,會讓漿液在土中產生一種網狀結石,實現相應的加固效果。
②填充擠密。通過鉆孔方式,往樁基中灌注極濃的漿液,讓注漿管周圍產生“漿泡”,達到擠密土體的效果,漿泡較小時,灌漿壓力會沿鉆孔往外散,但卻不會外滲,等到漿泡變大,其上抬力也變大,實現加固樁基的效果。
③滲透固結。漿液在壓力下會滲入樁側還有樁底的土中,產生一個高強度、具有結構性的結石體,從而強化樁側摩擦力,增大樁端承載面積,以強化單樁的實際承載能力,該固結機理適用于卵土、碎石土或者是具有顯著滲透性和可灌性的砂土。
經過后注漿處理的單樁承載力極限值,需要利用靜載試驗予以確定,其計算公式為:

β、β是樁側、樁端的阻力增強系數。
剩下的參數均取自《建筑樁基技術規范》,設計的關鍵是 β、β如何取值。應考慮當地工程的取值經驗,并分析場地土層形狀。在確定注漿壓力跟注漿量等關鍵參數時也要借鑒同類經驗。
備好注漿管→安裝注漿管閥→樁身澆混凝土→備好注漿設備→準備水泥漿液→注漿→拆設備。
①制作注漿管。做鋼筋籠時,就要用無縫的35mm鋼管做注漿管,封堵其兩端,再用絲扣連接接口,注漿管需要比鋼筋籠長56cm,在樁底要自鋼筋籠中突出4.5cm,上部要比樁頂混凝土面高出45cm,但不允許突出地面。將注漿管下端15cm位置上,按2.5cm的間距鉆出5排直徑為2.5mm的注漿孔,將其做成噴頭。
②在樁端安裝注漿閥。樁端的注漿閥也要在制作鋼筋籠時裝好,并把注漿閥跟注漿導管連好,樁底安裝的注漿底閥要比鋼筋籠長出180mm,用鉆孔把出的部分鉆花孔,并用生膠帶封嚴孔隙。用超聲波檢測樁底漿管,合格后再投入應用,以防樁身被漿液塞住。
③把注漿管布置好。做好注漿管后,沿鋼筋籠按樁徑大小設置2根~3根,注意保持對稱,在吊放鋼筋籠時,鋼筋籠不能變形,保證注漿管不受損。孔壁不得被磨損,以免堵孔,噴頭處需加混凝土護墊,再按相關規范實施澆混凝土。
④確定注漿處。成樁4d~5d后,且該樁7.5m以內無別的鉆孔作業,其附近7.5m內的樁體均至少完工4d,以免周邊薄弱點溢漿。
⑤配備水泥漿。注漿要用P.0.42.5水泥來配備,第一盤水泥用量要加大,第二盤選擇0.8的水灰比,當水灰比減到0.6時結束,為保證注漿管不會被未拌開的水泥顆粒堵住,制備時,要控制顆粒大小,并用篩網對水泥漿液實施過濾。
⑥設定注漿壓力、注漿量還有注漿控制標準。因地質條件不盡相同,注漿量也未作明確規定,故此注漿量取決于地質條件跟施工狀況。注漿時要對注漿壓力和注漿量實施雙重控制,當注入量滿足設計要求時,注漿即停止。
⑦注漿施工。先對周圈樁位注漿,然后是中間樁位,對于承臺中一次性壓好的群樁,應該兩根樁同時循環注漿:也就是先壓樁1的A管,注漿量達到65%時,壓樁2的A管,達到同樣注漿量后,再壓樁1的B管,然后是樁2的B管,這種使同樁兩次注漿會有25min~35min的間隔,水泥漿能擴散得很充分,注漿要有施工記錄。
與普通灌注樁相比,經過樁端后注漿處理的灌注樁的優點如下。
①樁數少,樁徑小、樁長短;周期短,工作量少,成本低;經濟效益好,在大直徑超長樁中的體現更明顯。
②樁端阻力得到強化。能強化持力層的性質,強化樁基礎的抗震、抗拔性,還有承載力。
③樁土與樁基之間能夠更好地粘結。強化樁與側壁土層之間的摩擦力,再通過劈裂滲入地層,實現加筋效果。
④通過注漿管可以聲波透射法對樁身完整性做檢測。可替代等強截面鋼筋,強化建筑物的安全性,強化經濟效益。
⑤在溶巖地區,通過注漿可以實現填充溶洞的效果。
⑥在以較厚卵石層為持力層處,能改善地層的不穩定狀態。
場地在皖南宣城涇縣,東鄰涇縣醫院,南鄰隆裕路,西鄰瑤莊路,北鄰潭西路,其地貌系河流沖積形成的河谷平原,局部存在溝塘等微地貌。在皖南,這種地貌比較普遍。

圖1 工程地貌示意圖
本次勘察按成因,結構及力學性質等,將土層分為5個主亞層,即耕土(Q4al)是①層;粉質粘土(Q4al)為②層;淤泥質粉質粘土(Q4al)是③層;粉細砂夾粉土(Q4al)是④層;卵石(Q4al)是⑤層。其中⑤層的50%~60%是20mm~60mm的粒徑,粒徑最大超過100mm,混雜礫砂、中粗砂還有粉質粘土,礫徑分布混雜,不均勻、無層理。基本成份是石英砂巖,偶含漂石,磨圓度強,表面光滑,上部含少量大粒徑卵石,下方含卵石較多、礫徑也在加大。⑤層層頂在1.90m~10.0m埋深處,層頂未揭穿,對應的黃海高程大約在25.30m~31.80m,揭露厚度最大為20.40m。勘察時發現,當鉆機鉆進混雜中粗砂、礫砂段時,漏水、漏漿嚴重。

圖2 工程地質剖面圖
根據地勘資料對成樁工藝做對比后,灌注樁以卵石層為持力層,采用了泥漿護壁方式鉆孔。參照勘察資料,若持力層選強風化基巖,就要穿透整個⑤層,20多米的卵石無法鉆進,且可能滲漏、塌孔,再考慮到承壓含水層跟泥漿會影響地下水環境,不宜如此施工。⑤層力學強度較高,呈密實狀,工程性尚可,承載力高,分布更穩定,厚度也大。故而以⑤層為持力層,樁徑設定為0.6m。樁身混凝土強級水下C35,單樁承載力設計極限值為4400kN,其特征值為2200kN,樁長按各土層的側、端阻力來算應該為18m,樁端至少進入卵石層15m,后來在試成孔時發現,卵石最大粒徑有180mm,難以鉆進,總是卡鉆,頻繁塌孔,效率低下。最后決定選擇后注漿技術,以縮減樁端沉渣厚度、強化樁側阻力,縮減樁端進入持力層深度,消除不利因素,優化施工效率。
① β、β的確定,由于本工程⑤層粒徑大,上部稍密,往下一點點由中密到密實,計算 β時取 2.0,β則取 3.0,并以試樁方式加以驗證。計算當單樁承載力極限為4400kN時,原18m樁長可縮至11m,卵石層內進入部分縮減了7m的長度。同時,豎向增強段也不超過12m,只在樁端后注漿即可,樁側跟樁端無須復試注漿,降低施工難度。
②后注漿導管共2根,須在成樁前預埋,并與鋼筋籠加勁箍固定在一起,綁扎或者焊接均可。不允許注漿導管漏水,連接時用螺紋,本工程的樁身縱筋不能用注漿管替代。注漿要求進到樁底土層內0.2m~0.4m處。

圖3 樁身構造
③確定注漿量:控制注漿液水灰比,使其在0.55上下。注漿量應為:
GC=αd+αnd
α對中粗砂應該取0.7,由于本工程是承臺樁,其間距相對較大,注漿量需要加個系數,大概1.2~1.5,算出的注漿量是1.5(以t計)。
④注漿壓力為3MPa~5MPa,注漿速度在75L/min以內。
⑤成樁2d后,30d內,注漿作業開始,注漿距成孔作業點至少8m,依次對同樁的兩注漿管做等量注漿,樁群注漿時,要求先外圍,后中間。
⑥注漿量和壓力達到設計值時,注漿終止。若注漿壓力一直比正常值小或地面開始冒漿,或者是附件樁孔串漿,都要改為非連續注漿,最好間歇0.5h~1h,也可把漿液水灰比適當調低。
⑦注漿期間,應經常檢查工藝參數。發現異常要馬上復核,按現場情況處理。
⑧樁基完成后,應按工程質量要求實施驗收。在樁身混凝土強度達標時,注漿完成20d后,方可檢驗單樁豎向承載力。
注漿20d后,通過小應變樁身檢測,還有靜載試驗,發現本工程單樁無論是豎向承載力,還是樁身完整性,全都達到了設計要求。
后注漿技術的技術含量非常高,在卵石地層中應用,能強化單樁承載力,縮減沉降量,降低樁基成本,強化建設效率。設計只要合理,再對工藝精準控制,通過嚴格管理,采用得當措施來施工,就能強化樁基質量,使其技術先進,安全適用,經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