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紅,謝寶緣,趙惠芬,謝碧蘭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糖尿病足是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1],是由于糖尿病持續進展、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血管、神經病變引起的足部損傷[2],以足部感染、潰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病情嚴重者還需要進行截肢。以往臨床上常規應用清創、換藥治療,受到療程長、患者依從性差等因素的影響,治療效果一般,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法。本文就負壓封閉引流術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實施效果進行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資料 將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接受治療的76例糖尿病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國糖尿病足診治指南》(2017年版)中關于糖尿病足的診斷標準;(2)Wagner分級為Ⅱ~Ⅲ級;(3)入組前接受過免疫制劑、糖皮質激素、抗凝藥物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1)存在其他部位嚴重感染的患者;(2)存在血液系統疾病、免疫能力低下的患者;(3)存在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4)因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50~73歲,平均(64.45±4.93)歲;糖尿病病程3~15年,平均(7.95±1.83)年;糖尿病足患病時間1~8個月,平均(4.05±1.01)個月;Wagner分級Ⅱ級27例,Ⅲ級11例。觀察組:男25例,女13例;年齡52~74歲,平均(64.54±5.01)歲;糖尿病病程:4~16年,平均(8.04±1.90)年;糖尿病足患病時間1~9個月,平均(4.13±1.04)個月;Wagner分級Ⅱ級26例,Ⅲ級12例。
兩組間的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對患者進行血糖控制治療,同時進行降壓、降脂、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等治療;根據創面滲出物的病原菌、藥敏試驗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對潰瘍創面進行清創處理,徹底清除潰瘍面的壞死組織、分泌物等;在清創后應用0.9%氯化鈉溶液對創面反復沖洗,并予以聚維酮碘軟膏均勻涂抹,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創面并每日換藥。
1.2.2 觀察組 在進行常規治療后實施負壓封閉引流術。即在創面清創處理后,結合創面大小、形態裁剪VSD敷料,將敷料完全覆蓋創面,放置引流管,并應用半透膜封閉敷料,確保創面密封。將引流管與中心負壓吸引裝置連接,負壓為300~600 mmHg,24 h內持續負壓引流。在負壓引流期間,引流瓶放置在略低于創面的位置,每日更換引流瓶。5~7 d后將敷料拆除,針對創面肉芽組織恢復不佳者,則繼續進行下一療程。
1.3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1)在治療前、治療后采集兩組患者創面的壞死組織或分泌物,通過免疫組化學染色法定量分析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1)、Ⅱ型受體(TβRⅡ)陽性指數。(2)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治療相關指標。(3)在治療前、治療后7 d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總分為10分,分值與疼痛程度呈正比。(4)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判定標準 ①治愈:創面愈合良好;②顯效:創面面積縮小≥50%,周圍皮膚組織正常生長,新生肉芽組織生長較好;③有效:創面面積縮小20%~50%;④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并出現加重跡象。治療總有效率=(38例-無效例數)/38例×100%。
1.4 統計學處理 研究數據運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長因子陽性指數 治療前,對比兩組患者的生長因子陽性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長因子陽性指數均高于治療前,且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明顯(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生長因子陽性指數比較(n=38)
2.2 臨床治療相關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比對照組更短,換藥次數比對照組少,各指標在組間均具顯著性差異(P<0.05)。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2.3 疼痛評分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組內治療前、治療后的疼痛評分對比具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疼痛評分較對照組低,組間差異顯著(P<0.05)。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2.4 臨床療效 如表4數據所示,同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組間具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糖尿病足的患病率隨著糖尿病發生率的升高而呈現增長趨勢[3],若是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潰瘍面會不斷擴大,進而導致截肢。常規清創治療雖然能夠將糖尿病足患者創面壞死組織、膿性分泌物徹底清除,但是在換藥期間會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感,對患者食欲、睡眠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4],進而會影響傷口愈合,另外頻繁換藥會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以及治療費用。
負壓封閉引流術應用在徹底清創后,能夠利用敷料封閉創面,形成負壓環境,促使感染發生率降低;另外負壓封閉引流術能夠通過充分引流將創面中的滲液、分泌物、壞死組織清除,阻止細菌的滋生、繁殖[5]。負壓封閉引流術中在使用敷料填充的創面上覆蓋一層半透膜,可使患者足部創面活性組織得到保留[6],有助于表皮細胞再生和創面新生肉芽組織的形成,能夠減輕炎性反應[7],改善臨床癥狀,加快創面愈合速度,進而減少護理人員工作量。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生長因子陽性指數顯著升高,臨床治療相關指標更優,疼痛評分更低且治療總有效率更高,證明負壓封閉引流術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分析原因在于,同常規治療相比,負壓封閉引流術可將開放性創面轉變為封閉性創面[8],可避免細菌入侵,進而可對創面局部炎癥狀態進行有效控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創面清潔度,為創面愈合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因此,負壓封閉引流術有助于糖尿病足創面愈合速度加快和預后改善,值得臨床推廣。